“拿奖拿到手软”,在演艺界,这样的人无疑是让人羡慕的。

但翻看李思音的个人履历,羡慕之余你不得不佩服她的韧劲:2007年广东旅游歌手大赛季军、2008年全国声乐比赛优秀奖、2009年金钟奖全国半决赛入围奖、2011年广东省百歌颂中华声乐大赛铜奖、2012年全国声乐大赛铜奖、2013年首届星海音乐节声乐大赛金奖,2013第十五届青歌赛广东赛区金奖、2017年金钟奖优秀奖……短短几年间,她获得众多权威赛事的认可,进步有目共睹。

李思音,国家二级演员。广东省歌舞剧院青年歌唱家, 广东省青年英才,广东青联委员,广东省新世纪之星,广东省优秀音乐家,羊城优秀音乐家,中英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广东省旅游形象大使。

曾荣获文化部第十届全国声乐大赛铜奖(政府奖);第十一界全国金钟奖优秀奖(政府奖);第十五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广东赛区第一名,代表广东进入央视总决赛;首届星海音乐节民族唱法金奖;全国首届推新人大赛金奖等。

出版发行专辑《火花》、《心自莲花开》。

近年来,李思音凭借其扎实的唱功和大气的舞台表演活跃于各大电视台,曾参与CCTV3第十五届青年歌手大奖赛颁奖晚会,CCTV13“天天把歌唱”,CCTV2“魅力中国城”等 中央电视台众多节目,也参与了湖南卫视《我想和你唱》,广东卫视2013-2016连续四年的春晚录制,以及2011年亚运会开幕式,2015-2017广州台跨年晚会,2018广西卫视春晚,2013广东省名家名曲,2016广东省首届南国音乐花会开幕式等重大演出。也多次随中国文化部,国务院侨办,及广东省艺术团等出访美国、俄罗斯、英国,爱尔兰,澳洲,新西兰等国家演出,并深受观众好评。

代表作品:《幸福家园》(荣获2012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回头望一望》(2014广东省优秀音乐电视金奖)《我们跟着你》《忆荔枝》《灯红月圆》。

“人一定要跟自己较劲,你对自己的要求到哪里,舞台就会到哪里。”2007年大学毕业进入广东歌舞剧院开始,这个85后的广西妹子就树起了这样跟自己过不去的目标。

舞台上的她端庄大方,深情演绎着各类民歌;舞台下的她不忘初心,为民歌的传承探索新路。

“我会一直比下去 直到比不动为止”

2017年11月,李思音一袭粉裙,再次站到了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决赛的舞台上。那一天,在掌声雷动中,她笑意盈盈地捧回了金钟奖优秀奖,回到家中却哭了一个晚上,为自己的艰难的突破。

金钟奖比赛两年一届,李思音比了四届。八年的金钟之路,没有人知道她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但在高手如林的竞技场上,名次如实地描绘着她一次次进步的轨迹,从第一次只是进入前50名,到后来27名、17名、13名,“我对自己的要求,一次要比一次好。”

事实上,在来粤工作的十一年里,如金钟奖比赛般大大小小的比赛曾构筑起她最重要的生活底色,也让她成为别人眼里另类的存在,“歌唱演员小有名气后就很少会参加比赛了,但我只要有合适的歌唱比赛机会,就要不遗余力地去争取。”

这样的选择曾来自生活的窘迫。大学毕业刚到广东歌舞剧院时,上台演出机会少,李思音很长一段时间只拿着微薄的薪水。最困顿的一个月,她拿到了140块钱工资,忐忑地到银行里查余额,发现存款总共还不到500块,“我告诉自己,每天最多只能用10块钱,去超市买了几包挂面,每天煮一小把,对付着过了一个月。”

2007年底,她报名参加广东旅游歌手大赛,一举获得了季军。开始有了小小的知名度后,演出机会找上了门,生活才渐渐获得了改善。

然而,把比赛作为另一种自我挑战的习惯,也由此保留下来了。李思音说:“演员活在聚光灯下,赞美与鲜花特别容易让人膨胀迷失,必须给自己一个外在压力保持清醒。其实比赛是一种全方位的检验,检验你的业务能力、心理素质和对自己的要求,有压力才会迫使自己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李思音说。

在无数次“以赛促练”过程中,她练就了更加大气传神的表演风格,打磨出更加丰富多变的唱腔,从稚嫩一步步走向成熟,“不管别人怎么看,比赛对我来说就是跟自己较劲,我会一直比下去,直到比不动为止。”

让民歌和流行音乐擦出“火花”

2013年,刚从青歌赛回来的李思音和同事潘旭来了一场“头脑风暴”——能不能创作一首歌,将民歌和流行歌结合起来,让它有更丰富的表达?

这并非突发奇想。演出市场的变化,身为民歌歌手的李思音和身为流行歌手的潘旭都有明显感受,年轻人对民歌缺乏兴趣,歌单里清一色是当红的流行歌,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如何吸引听众注意力”这一共同挑战。

“我和潘旭都是广东发掘并培养起来的新广东人,对广东有着特殊的感情,我们想用一个具有广东音乐代表性的素材来创作一首歌。”李思音琢磨了许久,突然有一天,从外公唱的粤剧中获得了灵感:能不能借鉴像《荔枝颂》一样的经典粤曲,试着把粤曲和大众流行的元素糅合起来,碰撞出不一样的中国风?

于是,在带着广东印记的“卖荔枝”唱腔中,《忆荔枝》勾出淡淡的乡愁:“多少年盼着归来的游子,青丝已成白头……”进棚录制的时候,现代音乐和老的唱腔奇妙地融合在一起,个性化创新演绎让人们又惊又喜,大呼“新鲜!”

《忆荔枝》后,他们又参与创作、改编了《灯红月圆》《甜蜜蜜》等歌,前后花了三年多时间才打磨出了一张五首歌的专辑。李思音将这张全新的专辑命名为《火花》,“希望民歌和流行歌碰撞出火花,也让听众同时享受传统与流行的碰撞,欣赏到更多不同类型的音乐。”

这张小试牛刀的专辑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15年起,李思音、潘旭连续三年带着《忆荔枝》登上广东的跨年晚会和春晚,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目光。

李思音希望,这场实验的“火花”能擦出更大的能量,在她的工作计划中,未来每年都将推出一到两首“民歌+流行”又带有岭南元素的歌曲。

“去年开始酝酿一首全新的歌曲《步步高》。”她眉眼弯弯,透露着对新作品的期待,“步步高在广东文化里有着良好的祝福和意头,我们希望这首歌从作词到编曲都能更贴近百姓生活,成为大家喜欢的作品。”

在她看来,市井文化不代表就不能走向高雅,以前民歌受欢迎是因为和那个年代有共鸣,“这个年代的共鸣是什么?创作者要考虑从人的感情出发,和现在的听觉审美潮流结合起来,才会和这个时代发生共振。”

“我就是空杯心态”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去年,李思音没给自己放过一天假。为针对性增强自己在舞台上的表现力,她考取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进修的资格,过了一整年工作学习两不误的“空中飞人”生活。

在她向记者展示的手机备忘录中,工作日程已经精确到每半个小时,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周末演出结束后,周一一大早赶到白云机场,坐早班机飞到上海上第一节课,如果周中没有其他工作安排,她会买几场音乐剧的票观摩演出,然后在周五下课后搭乘晚班机飞回广州,参加周末的演出。

她不但如期完成了进修学习,团里的演出也从不曾缺席。上戏学习结束后,今年7月,她又马不停蹄地参加了纽约百老汇音乐剧的进修班。“我确实还挺拼的。”李思音笑称。

李思音演出有个习惯,每次上台之前都要拜托同伴帮忙录下自己的表演,不管当天有多忙,她都要求自己花时间一句一句复盘当天的演出:把每一次碰到的问题都一一记录下来,并在下一次上场前提醒自己注意。

她说,自己就是“空杯”心态,对照别人的优势和长处,随时“查缺补漏”。

在演艺界,诱惑始终如影随形。这几年演出市场的更新换代,曾有人向她建议,民歌歌手也得与时俱进,在不同的时期找对自己的路子。

“我做不了流行歌手,我也不会改变我的唱腔,我想把原原本本的民歌唱腔继续发扬。”李思音直言不讳,她非常清楚自己的嗓子擅长唱民歌,对音乐有种执拗的态度。

在她看来,应该通过流行歌曲形式让越来越多的人留意到民歌的美,而不是完全迎合大众的听觉审美,“或许通过我们的努力,观众的口味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呢?”

人物志

李思音

1985年出生于广西贺州,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现为国家二级演员、广东歌舞剧院独唱演员。主要代表作品有《忆荔枝》《灯红月圆》《我是汗血马》等,其音色纯正宽广,曾荣获全国声乐大赛铜奖、青歌赛广东赛区民族第一名、首届星海音乐节民族唱法金奖等奖项,并多次出访美国、俄罗斯、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家演出,并深受观众好评。

好歌心推荐

1.随遇而安

https://music.163.com/song?id=1305733126&userid=1155160

2.生命如来

https://music.163.com/song?id=1305730825&userid=1155160

3.点心灯

https://music.163.com/song?id=1305733387&userid=1155160

4.菩提缘

https://music.163.com/song?id=1305734256&userid=1155160

5.青莲

https://music.163.com/song?id=1305732349&userid=1155160

6.生命只在天地间

https://music.163.com/song?id=1305732426&userid=1155160

7.心自莲花开

https://music.163.com/song?id=1305732257&userid=1155160

8.虚静玄无

https://music.163.com/song?id=1305732214&userid=1155160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