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安奔驰事件纷纷扰扰多日,虽然舆论对此看法不一,但在目前的消费维权大环境下,应该说就事件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已经对车主非常有利了。事实上,这次事件之所以会闹那么大,除了车主顶着“美女”“研究生”等标签,其哭诉维权的过程逻辑清晰、有理有据,并被拍下来传到网上,进而引来舆论围观等偶发因素外,更主要的恐怕还在于,它戳中了社会大多数群体的“尊严”这个痛点。

编者按:西安女研究生坐奔驰引擎盖哭诉维权事件,虽然就目前来看双方已签和解协议,但这一事件带来的深远影响,可能才刚刚开始。事件已有很多解读面,比如消费保护角度、市场监管角度、如何有效维权角度……这组评论希望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事件。这是第三篇:奔驰事件中的社会焦虑;另外两篇是从商业模式和社会治理角度解读这一事件,敬请关注。

□ 聂夫 时评员

西安奔驰事件纷纷扰扰多日,虽然舆论对此看法不一,但在目前的消费维权大环境下,应该说就事件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已经对车主非常有利了。

事实上,这次事件之所以会闹那么大,除了车主顶着“美女”“研究生”等标签,其哭诉维权的过程逻辑清晰、有理有据,并被拍下来传到网上,进而引来舆论围观等偶发因素外,更主要的恐怕还在于,它戳中了社会大多数群体的“尊严”这个痛点。

总体而言,社会大多数群体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干出“撒泼打滚”这样有失身份的事情。

三评奔驰维权事件:化解社会焦虑,社会转型才能平稳有序

原本,人们以为经过了多年熬夜苦读、工作和逐级升迁,终于可以吃穿不愁甚至实现了财务自由。结果却发现,所谓的“尊严”和“体面”,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有时候,只需要4S店员工的一次怠慢与爱搭不理,就可以轻易将自己打回原形。

在如此坚硬的现实面前,几乎所有人都一样无助。一旦遇上事情,维起权来缺乏正当管道与有效救济。要想解决问题,就不得不放弃尊严、拉下脸面搞“撒泼式维权”。

这对人们三观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他们过去几十年来所受的教育,以及由此形成的价值认知,就这样被一起小小的消费纠纷击得支离破碎。

结果,他们焦虑了。

当然,焦虑并不止于此,从北大毕业生买不起学区房,到清华法学博士依法维权无果后给市长写公开信……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冲击着人们的固有价值观,尤其是对法治的信心。而这焦虑与不安一旦蔓延出来,势必将冲击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所以,就目前来看奔驰事件虽然已告一段落,但它留下的种种追问,特别是其中所暴露出的深层社会焦虑,却不应该被轻易一笔带过。因为这关系到的,不仅是某件具体纠纷的解决能否令人满意,更关系到整个社会转型、法治构建能否平稳有序。

毕竟,像“西安奔驰事件”这样有幸被舆论关注到的案例少之又少,但类似的消费维权、法律纠纷,却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单纯诉诸网络曝光、媒体关注,只能治标,无法治本。

若想让这类冲突都得到有序合理解决,就必须从顶层设计出发,营造公开透明的市场交易环境,建立依法合规的问题解决途径,确保民众能够明明白白消费,并且在遭遇不公时有地方喊冤、有渠道维权,能够在每一起纠纷处理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同时,还应该着力构建公平公正的资源分配体系,从而化解某些群体的“被剥夺感”,使全体国民共享改革红利。只有这样,社会焦虑才能慢慢消解。否则,给再多赔偿、做再大让步,终究只能解一时之渴,待到下一个火点引燃,同样的戏码还将再次上演。

一评奔驰维权事件:消费升级,当终结欺诈忽悠型商业模式

二评奔驰维权事件:良法善治,方解“按闹分配”这一社会顽疾

图据东方IC

编辑 张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