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指出,dAVF静脉引流区域中的T2/FLAIR高信号与CVD和侵袭性症状的存在密切相关,该影像异常通常在dAVF得到完全治疗后消退。这些结果表明T2/FLAIR高信号是伴侵袭性症状的皮质静脉高压的重要标志。

————摘自文章章节

【REF:Patel B , et al. Stroke. 2019;50:00-00. DOI: 10.1161/ STROKEAHA.118.024285.】

研究背景

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dAVF)是硬脑膜动脉和静脉窦和/或皮质静脉之间的直接连接。dAVF根据其静脉流出进行分类,伴有皮质静脉引流(cortical venous drainage, CVD)的dAVF具有显著的神经系统风险。表现为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CH)和非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non-hemorrhagicneurological deficits, NHND)的患者的风险也高于偶然发现或仅表现为耳鸣等的患者。其他几个与侵袭性症状相关的因素中,只有静脉扩张与神经系统风险增加相关。最近,报道了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 MRI)中T2加权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weighted-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T2/FLAIR)高信号与CVD之间的相关性,但T2/FLAIR高信号与侵袭性症状之间的关系尚未见报道。因此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的Gregory J. Zipfel等人开展了此项研究,在大型dAVF患者队列中评估了T2/FLAIR高信号与侵袭性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发表在2019年9月的《Stroke》上。

研究方法

研究者对来自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2005-2015年期间和罗切斯特梅奥诊所2008-2015年期间的dAVF患者队列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纳入了在dAVF诊断后2个月内且于接受治疗前有T2/FLAIR序列成像数据的患者。研究者对患者身份、瘘的分型和表现症状进行相关回顾,评估T2/FLAIR序列高信号、偏侧性(左侧、右侧、中线、双侧)、大小(

3cm)和是否独立于ICH。排除了包括对称性微血管病变和神经胶质增生等在内的T2/FLAIR高信号的混杂因素。通过回顾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定dAVF位置和Borden-Shucart分类,使用病例中记录的临床表现确定改良的Borden-Shucart分类。表现为ICH或NHND的Borden-ShucartII/III型dAVF患者被分类为有症状CVD(symptomaticCVD, sCVD);无侵袭性症状的患者为无症状CVD(asymptomatic CVD, aCVD)。

研究结果

综上,研究者回顾确定了T2/FLAIR高信号,并与血管造影分级和目前呈现的症状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共7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44例来自华盛顿大学,32例来自梅奥诊所。I型dAVF 32例,II型11例,III型33例。T2/FLAIR高信号的患者更有可能具有更高的Borden-Shucart分型(I型:0/23,0%;II型:5/23,21.7%;III型:18/23,78.3%),而无T2/FLAIR高信号的患者可能具有较低的分型(I型:32/53,60.4%;II型:6/33,11.3%;III型:15/53,28.3%),P<0.001。T2/FLAIR 高信号与 CVD 类型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01。在该数据集中,T2/FLAIR高信号仅见于伴CVD的dAVF患者。在伴CVD的患者中,T2/FLAIR高信号者较无T2/FLAIR高信号者(6/21, 28.5%)更容易出现侵袭性症状(20/23, 87.0%),P<0.001。此外,研究者发现,dAVF完全闭塞后T2/FLAIR高信号通常消退,与症状的改善或消退同时发生。图1及图2为两例经典示例病例。

图1. III型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伴症状性皮层静脉引流(sCVD)。A,治疗前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左侧枕叶有一个2.5 cm的静脉曲张(黑色箭头),周围有水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III型dAVF,由脑膜中动脉(黑色箭头)和咽升动脉(白色箭头)供血,CVD(白色箭头)通过静脉曲张(黑色箭头)进入上矢状窦。C,治疗后13个月MRI显示栓塞的静脉曲张(白色箭头),FLAIR高信号消退。D,治疗后DSA显示dAVF完全闭塞。

图2. III型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伴无症状性静脉引流(aCVD)。A、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小脑呈高信号(黑色箭头)。B,治疗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III型dAVF,动脉供血来自枕动脉分支(白箭头),通过CVD(黑箭头)进入直窦。C,4天后进行的非增强CT显示小脑出血(黑色箭头)。D,血肿清除和dAVF闭塞后4个月获得的平扫CT显示预期的术后变化。

研究结论

最后,作者指出,dAVF静脉引流区域中的T2/FLAIR高信号与CVD和侵袭性症状的存在密切相关,该影像异常通常在dAVF得到完全治疗后消退。这些结果表明T2/FLAIR高信号是伴侵袭性症状的皮质静脉高压的重要标志。研究者认为T2/FLAIR高信号可识别出从早期dAVF治疗中获益的II/III型患者亚组。如果在未来的研究中证实T2/FLAIR高信号是随着时间推移而出现的提示神经系统风险增加的独立指标的话,则即使在偶然出现或伴有耳鸣等良性症状的患者中也主张采取更积极的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