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股王的贵州茅台,自2001年上市以来,鲜少触及跌停,连跌幅超过9%的次数都屈指可数。当“价值投资标杆”因业绩不达预期而倒下时,市场都为之震惊。

  有人叹惋,有人则狂喜。贵州茅台一直以来都是机构抱团股,在市场活跃资金缺失之时,贵州茅台的角色不是唯一热点,而是大盘的“流动性抽水机”。所以当各路资金慌不择路逃出大市值白马,普通投资者却纷纷出现了“点赞”,“让但斌出来走两下”的感叹。

  10月29日,大概是众多茅台粉丝会永远铭记的一天。贵州茅台史上首次出现一字跌停。

  来源:雪球

  贵州茅台开盘即跌停,股价跌破600元,报549.09元,市值蒸发逾750亿元。截至收盘,全日成交约26.95亿元,跌停板上的跌停封单多达7.8万手,近43亿元压顶。

  如此巨量资金在排队卖出,贵州茅台想要打开跌停的难度实在不小。

  白酒板块龙头暴跌也引发了白酒股的齐声下跌,五粮液、水井坊、洋河、古井贡酒等个股纷纷以跌停收盘。

  三季度业绩“扑街”

  

  诱发贵州茅台出现史上首次“一字跌停”的是其不达预期的业绩。

  10月28日,贵州茅台公布了三季报。其中显示,茅台在2018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22.42亿元,同比增长23.07%;净利润247.34亿元,同比增长23.77%。

  其中,单看三季度,贵州茅台营收为188亿元,同比增长3.2%,归母净利润89.69亿元,同比增长2.71%,创下2015年第四季度来最低增速,同时,远低于2018年第二季度45%和41%的增速。

  这一增速也明显低于市场预期。

  数据显示,市场普遍预期茅台2018年收入、利润增速在30%,其中上半年约为40%,也就意味着,市场对茅台在2018年下半年的收入、盈利增速预期约为20%。

  事实上,敏感的沪港通资金在最近一个月内,已经持续净卖出贵州茅台。数据显示,截至上周五,北上资金本月净卖出贵州茅台约59亿元,使贵州茅台成为净卖出金额最大的沪股通股票。

  10月23日,贵州茅台就曾上演了一场“莫名其妙”的大跌,跌幅逾7%,成为自2015年8月以来最大跌幅。在刚刚过去的一周里,贵州茅台股价已连跌四日,累计跌幅达8.94%,市值缩水共计约800亿元。

  这场让市场一头雾水的闪崩,也在茅台的业绩报表中找到了缘由。

  华泰证券在最新研报中指出,茅台今年第三季度业绩增速不达预期,一方面是因为消费市场整体疲弱、消费者消费意愿趋向谨慎,茅台酒的市场需求增速呈现放缓的趋势;另一方面,则是由于2017年第三季度,贵州茅台单季收入增速为115.95%,是2017年全年增速最高的季度,这给2018年第三季度的收入增长带来了一定压力。

  不少券商也表示依然“推荐”茅台。

  看好归看好,部分券商还是下调了茅台的盈利预测。华泰证券研报预计,茅台2018~2020年的收入分别达到734.27亿元(下调8%)、757.04亿元(下调20%)和903.58亿元(下调19%)。天风证券亦将茅台2018年-2019年的营收增速由40%、30%,下调至29%、15%;净利润增速由40%、30%,下调至34%、20%。

  除了业绩之外,贵州茅台也存在补跌的要求。

  统计数据显示在,自今年1月下旬,A股进入下行通道以来,上证指数累计跌幅约为30%。同期的贵州茅台,在10月23日的大跌之前,累计跌幅仅约为13%,始终处于高位震荡。

  外因导致的两次“跌停”

  

  茅台股价之坚挺,使其成为A股公认的股王。事实上,自上市以来,茅台股价与“跌停”联系起来的,大约只有三次。

  2007年,茅台曾先后出现两次“跌停”。

  来源:东财Choice客户端

  第一次发生于2007年2月27日。当日沪深股市整体大幅下跌,上证综指和深成指出现为近10年最大单日跌幅,分别达到8.84%和9.29%。

  在这个称为“黑色2·27”的日子里,两市1327只可交易个股中,逾1000只股票跌幅超7%,更有逾800只个股跌停。受此影响,贵州茅台尾盘出现跌停,最终以9.67%的跌幅收盘。

  第二次发生于2007年10月24日,贵州茅台盘中突然遭遇砸单,股价瞬间跌停,在跌停板上共计成交了近3500手。这次的瞬间状况被认为“乌龙指”。

  业绩下滑诱发的首次“跌停”

  在今日之前的最后一次跌停出现在2013年9月2日。

  据东财Choice数据显示,2013年9月2日,开盘仅10分钟,贵州茅台就被砸到了跌停板上。

  虽在巨额买单下,盘中股价一度打开跌停,但很快被封住,最终以9.99%跌幅收盘,创下当时上市13年来最大跌幅,成交金额达34.38亿元,单日市值损失达到175亿元。

  不同于2007年的两次“外因”,造成茅台跌停的原因同样是糟糕的业绩表现。

  2013年8月底,贵州茅台发布了2013年中报。财报显示,上半年,贵州茅台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分别为6.58%和3.61%。其中,营业收入的增长是茅台上市以来第二低速度,而净利润增速更是上市以来的最低;同时,茅台当时的货币资金也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不过,相较于当时业绩下滑更糟糕的是,彼时茅台的预收账款延续了此前一季度的下滑趋势,半年报中的预收款项余额,较年初大幅下挫83.6%。

  由于预收账款一直被视作反应下游需求强劲与否的重要指标,因此茅台彼时预收账款的变化被认为是其业绩转折点。

  这也明显反映在了股价上。自2013年8月底至2014年1月上旬的5个月里,贵州茅台的股价累计跌幅约为30%。

  事实上,茅台长久以来维持高业绩增速的原因在于供需不平衡。2018年年初时,茅台集团董事长李保芳曾指出,2018年茅台酒的年产能约为2.8万吨,即5600万瓶茅台酒,而中国约有3.5亿到4亿个家庭,由此来看,茅台产能不会过剩,不会没市场,茅台酒今后长远看不会降价,价格只会往上涨。

  然而问题在于,茅台的供需不平衡,并不完全是由市场需求大造成的。

  茅台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消费品,而带上了浓重的金融属性,这致使市场上囤货、炒作升值的现象很常见。据华夏时报报道,此前茅台传出涨价的消息后,大经销商们开始囤货,市场上出现“茅台荒”,价格一路上涨。

  这样的情况就会造成,茅台酒在渠道和商家大量存货,但实际上并没有动销,只有流转。据一财报道,而随着茅台供货量缩减,其流转价格也就越高,当前飞天茅台市场流转价格基本在1800元。这远高于969元的出厂价。

  有分析指出,流转价格的水涨船高对茅台实际动销极为,这意味着产品价格崩盘的可能性越大。而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茅台或将失去收藏价值,那么建立在中国人“面子文化”之上的茅台护城河,大约也是要瓦解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