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表达亲情的方式不似外国人那样直接。

外国人会不分时间地点,很自然的说出:妈妈/爸爸,我爱你。

我们在表达情感时往往会很婉转,在很多时候都是很难说出口。

今天迷叔为大家带来一部讲述中国人表达情感的电影。

《那山那人那狗》

豆瓣8.4,这部电影也是刘烨的处女作,但是在国内少有人知,却在日本受到了欢迎。

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湖南的西部山区。

考学失利的儿子心不甘情不愿的回到闭塞的山村。

父亲是一名邮员,山里道路崎岖只能步行送信,走了一辈子邮路,因为常年趟凉水落下了病根。

人到中年就即将退休了。

邮递员对大山里面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

父亲最后一次陪接班的儿子去送信。

一路上父子俩的话不多。

在碧绿的乡村风光的映衬下,父子俩一前一后的走着。

儿子背着沉重的包裹前行,要强的他始终不提休息。

走在前头的儿子突然发现父亲不见了。

急忙卸下包裹返回寻找父亲。

焦急的恨不得逼一同来的狗狗说话。

原来父亲只是方便去了,看到走回来的父亲,儿子默默注视着也没有上前说一句话。

爱在心口难开。

来到第一个村子,收好村民要寄的信件,走的时候,村民都出来送父亲。

儿子清楚,村民会自发的来送父亲是因为父亲平常的用心和付出。

父亲会根据每家每户不同的情况对特殊家庭有特殊的照顾。

他们来到了一个失明的婆婆家。

父亲每次都是不惜走很远的路来这里送信并且亲自为她读信。

儿子却发现,原来的信其实是一张白纸,信封里的十元钱也是父亲自掏腰包。

婆婆的孙子在走出大山后就再也没有来信。

婆婆收到的每一封信都是父亲伪造的,只为安慰哭瞎的婆婆。

儿子看到触动不已,这个包裹不只是信件还有人性的关怀。

同时也批判了这种儿孙不孝的残酷现实。

早些年,父亲常在外送信,与家人相聚的日子非常少。

儿子既盼望父亲回家又害怕和父亲说话。

在有限的团圆的日子里儿子总是故意玩到很晚才回家。

此刻随着这条邮路越走越远,父子俩的心却越来越近。

来到侗族,儿子喜欢上了这里的一个姑娘。

父子俩正巧赶上了侗族的一场婚礼。

父亲看着在花丛中乐此不疲的儿子,想起了自己与妻子之间的点点滴滴。

儿子的母亲也是大山里的少数民族,在嫁给父亲离开大山后日夜思念。

晚上,父亲喝醉了。

第二天,父子俩再次赶路,前方一条河断了去路。

眼看着父亲挽起裤腿要趟河,儿子劝住了父亲。

儿子把包裹顶在头上,小心翼翼的将包裹带到了对岸。

然后返回岸边背起父亲过河。

父亲有些哽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儿子已经比自己强壮高大了。

父亲哭了却不愿让儿子看到。

再次启程,儿子的一声“爸”让父亲眉开眼笑。

起风了,两人在一处陡坡前停住了脚步。

狗狗对着上方一通吠,一根绳子垂了下来。

俩人拉着绳子便爬上了陡坡。

放牛娃每天的任务就是扔下绳子。

好奇的儿子问起缘由,原来半年前父亲为了送信跌下了陡坡。

此刻儿子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艰辛。

夜里,父子俩聊起了家里的事。

平时在外的父亲从儿子那听说了很多事,才得知家里的不易。

儿子替父亲接替了邮路,父亲替儿子接手了家里。

第二天早上,儿子听到父亲在恳求局长,让儿子接替自己走这艰难的邮路。

这条邮路上承载了太多,除了儿子还能托付谁呢?

儿默默把包裹背在身上,父亲看着儿子的背影十分不忍,片刻后便释怀了。

村民相信父亲,父亲相信儿子。

一条邮路两代人在这大山传承。

有人在这部影片中看到了美丽的湘西;

有人看到了父子情;

有人看到了成长。

电影的画面真的美极了。

但是这样乡村类型的电影,注定会陷入被埋没的窘境。

在上映时没有影院愿意给它排片。

但是没有想到影片在日本大受欢迎。

收获了8亿日元的票房。

而在03年,这部小说还被日本国文部科学省选进高等学校国语教科书,后又选入中学国文教材。

猎奇或者是当今社会生存的一种手段。

快节奏的生活,不敢停下来。

在影片当中,有一段是儿子问父亲,山里的人生活在大山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父亲立马反驳儿子,山里的人还有“想头”,也叫理想,越苦越有想头。

没有想头,再好的日子都没有滋味。

生活的本质不是节奏的快与慢,在于脚踏实地。

人要生活而不只是活着。

真实的生活需要一种“想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