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偷家里的钱是每个孩子都会犯的错误。作为父母首先要减低这件事的严重性。

2.不要说那些“小偷针、大偷金”的恶性事件,更不要提偷这个字。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12岁以下的孩子心里都很脆弱,会以为自己不是好人,会造成创伤性误解,对孩子的成长会形成不利的影响。那该怎么办呢?

3.孩子能否比别的孩子成长的更快更好,要看他对外部世界是否会产生欲望,欲望是原动力。父母要和孩子讨论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获取他喜欢的东西,钱只是实现这样欲望的工具,不要就钱的问题纠缠不清。比如孩子喜欢某个游戏软件,朋友都有,他也想要,需要几十元钱,父母可能会因为游戏问题而拒绝孩子的要求,这样会使孩子通过正常途径的无法满足自己的努力而落空,甚至是心理难受。如果不是因为有特别想要得到的东西,孩子一般不会涉险做偷,孩子内心也会感受很大的道德冲突。

4.也就是说,父母如果经常大手大脚在孩子面前展现怎么花钱,孩子就会对金钱的欲望大一些,反之节俭的家庭,孩子更知道钱的重要性,也不敢轻易乱花钱。也就是说父母如果把钱随便放在孩子都时刻能够拿到的地方,孩子就可能时时刻刻都内心都在面临要不要拿的冲动。所以父母首先要善于管理金钱,这对孩子的非分之想也会有所影响。

5.作为父母,不要把孩子的行为严重化理解,要了解孩子偷钱的目的与原因,不要因为孩子偷钱而引发孩子的焦虑,孩子做出如此的行为,父母要及时引导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念,同时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物质需求,然后告诉孩子哪些是可以很快就满足的,哪些是需要等待的。

6.孩子明白怎么中间合理化的需求应该怎么实现,孩子就会通过正当方式实现自己的物质愿望。

(完)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