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这座工程地标式地横亘在中国当代社会改革开放的历史版图中,海拔175米的长江水位已然漫过高岗山峦,吞下城池田地,淹没了长江上游20个县市区之属地,构成了一道中国式的新地形景观:高峡平湖。当这座工程地标式地横亘在中国当代社会改革开放的历史版图中,海拔175米的长江水位已然漫过高岗山峦,吞下城池田地,淹没了长江上游20个县市区之属地,构成了一道中国式的新地形景观:高峡平湖。

1993年开始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直至2010年9月,共计搬迁移民139.76万人。当这座工程地标式地横亘在中国当代社会改革开放的历史版图中,海拔175米的长江水位已然漫过高岗山峦,吞下城池田地,淹没了长江上游20个县市区之属地,构成了一道中国式的新地形景观:高峡平湖。

自90年代初,我即将手中的摄影镜头瞄向万流涌动而又一言难尽的长江三峡。

多年以后·三峡再回首(一)

奉节·瞿塘峡口。 2008年6月。

{!-- PGC_COLUMN --}

1993年开始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直至2010年9月,共计搬迁移民139.76万人。当这座工程地标式地横亘在中国当代社会改革开放的历史版图中,海拔175米的长江水位已然漫过高岗山峦,吞下城池田地,淹没了长江上游20个县市区之属地,构成了一道中国式的新地形景观:高峡平湖。

多年以后·三峡再回首(一)

并排坐在街头,看长江的男人。重庆巫山,2002年10月。

三峡移民背井离乡,很多外迁异地。他们告别的不仅是赖以生存的土地,还有自古持今的乡土场域、历史背景。迁移,对于这些活生生的人物来讲,就是一轮骨肉亲情的大撕裂,一道生存环境的大改变,一场突如其来的命运大转折。

自90年代初,我即将手中的摄影镜头瞄向万流涌动而又一言难尽的长江三峡。

多年以后·三峡再回首(一)

三峡二期蓄水前夕,原生态的长江与大宁河交汇处。重庆巫山,2003年2月。

“我们又要搬家哒!”

2016年2月,我在三峡库区海拔175米之上的一个自然村,听到移民无奈地说。

原来,因为地质治理与生态保护的需要,这些最早祖祖辈辈居住于三峡二期蓄水位海拔135米之下,于2003年6月三峡二期蓄水到135米之前就地后靠迁移到这里的移民,将又一次搬离这些地质薄弱、变异之处,而这十几年的就地后靠农耕林渔经营,也将难以为继。

多年以后·三峡再回首(一)

煤炉、铁锅、腊肉……乡民临着江边做饭的日子一去不再复返……重庆培石,2002年10月。

后三峡,不平静。

长江三峡需要摄影来持久观照这一片跌宕浮沉的江山土地,众多摄影镜头的书写终将刻画出一个浮华之下的三峡立体图景。我是三峡原住民,意用朴诚而细密的影像,记载三峡河湖巨变,显影峡江社会貌相,描摹水电建设背景下故土山河中民间的兴衰与百姓的命运……

多年以后·三峡再回首(一)

无夺桥下,是峡江渔民天然的避风港。巫峡,2002年10月。

多年以后·三峡再回首(一)

考古队在此发掘点发掘出战国至六朝时期大量古墓葬群,规模之大在整个库区实属罕见。重庆巫山,2005年5

多年以后·三峡再回首(一)

这段在巫峡峭壁上开凿的古老栈道一度成为国内徒步经典线路。巫峡,2002年10月。

多年以后·三峡再回首(一)

蓄水前的寒冬,村民用石头围砌棚屋养猪。重庆巫山,2002年11月。

多年以后·三峡再回首(一)

三峡工程四期蓄水海拔175米清库范围内最后的一条老街,居民们在这里度过最后的一个春节。重庆大溪,20

多年以后·三峡再回首(一)

水位线悄悄地写到了这条老街,路人侧目。重庆洛渍,2006年10月。

多年以后·三峡再回首(一)

水涨,船行……重庆忠县,2006年10月。

多年以后·三峡再回首(一)

蓄水到海拔139米时的巫峡口,竹枝婆娑。重庆巫山,2006年2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