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驱动力-动力系统

前文讲解了《大学》之道的第二句话:

成功的一大法则——知止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帮助我们理解,追求太过于远大,甚至尽善尽美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所以必须懂得知止,懂得制定“阶段性满意目标”。

本节我们讲述第三句话如何理解。

赢的五项修炼:成功者为什么必须“以终为始”?

第三句话:成功的两大基础——掌握原理和明确目标

【原文】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传统译文】所有的事物都有根本有枝末,所有的事业都有目标有开始,明白了这本末终始的先后与主次,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新解】

了解一种事物,既有本源性的规律和原理,也有现象性的细枝末叶;完成一个事业,既有想要达成的目标,也有开始前的各种准备。

本源和现象、目标和开始,都有主次之分、先后次序,只有分得清主次,把握得住重点,这样才算是掌握了成功之道。

即使我们明确了阶段性目标显然也不够。因为即使有正确的目标,也不等于谁做都能实现,还需要两大条件去保障它。

根本条件一:做好一件事情,不光要看清与此有关的各种现象,更要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原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方法与技巧。既要知其然——末,更要知其所以然——本。根本条件二:同时,做好一件事情,一定要以终为始,设定正确的目标,根据目标制定合理的计划,并决定从哪里开始着手做好准备和行动。既要有准备——始,更要根据目标定计划——终。

大多数人面临困难却找不到解决方案,都是因为被纷繁复杂的表象蒙蔽了双眼,看不见事物的本质。那些不懂创新的人,往往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人,这个“所以然”,就是“本”。

知其所以然的人肯定比只知其然的人更易成功,因为这样的人更善于思考,善于解决不断变化的问题,属于“劳心者”,他们能在职场上走得更远,成为“管理者”,所以说“劳心者治人。”只知其然的人,对熟悉的工作能做好,对遇到的新问题束手无策,所以只能从事一些基层岗位的工作,按照制度、流程和标准做事,属于“劳力者”,被管理,所以“劳力者治于人”。

“物有本末”相对容易理解,而“事有终始”则是绝大多数人忽视的一种成功习惯。

几乎在每一次的培训或分享课堂,我都会请大家一起诵读一遍《大学》第一章。每一次到“事有终始”的时候,即使看着投影上的文字,都一定有一部分人还要念成“事有始终”。

很多人都会简单的理解为“做事要有始有终”,其实不然,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事有始终”,而是“事有终始”?

有时候,我们把两个要素放在一起,先说哪一个,后说哪一个,本身没有什么关系,不会影响到结果。

比如说:“我想吃西瓜和苹果。”或者说:“我想吃苹果和西瓜。”这都没有关系。

也或者说:“我们要注意我们的言行和举止。”或者说:“我们要注意我们的举止和言行。”这也没有多少区别。

因此,《大学》在说本与末,终与始的时候,为了避免一般人理解上的不到位,在“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后面特别强调了“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也就是说次序和重要程度有本质的区别。

先和后,在这里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次序的问题,在博弈类的竞赛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先出哪一招,后出哪一招,结果甚至会大相径庭,下棋、打牌、比武过程中的出招次序,可能一招出错就直接影响胜负。著名的田忌赛马,就是一个典型的通过改变次序来改变结果的故事。

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在《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的第二个习惯是“以终为始”,说的也是这个问题。

赢的五项修炼:成功者为什么必须“以终为始”?

终在前,始在后,我们必须确定了目标,才能有计划的去实现这个目标,而不是走到哪里算哪里——这才是快速成功之道。

为了实现目标,我们往往都需要事先进行一定准备。如果只依靠现有条件和想法去做事,就不能称作有准备。

所谓有准备,就是根据计划来反思现状,做好这件事情所应该具备的条件够不够,如果不够就要去想办法,或者提前采购,或者积极整合资源。

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说道:“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

赢的五项修炼:成功者为什么必须“以终为始”?

个人工作绩效低下的2大根本原因

企业效益不高,很大的因素就是员工的工作绩效不高。在各种组织中,尤其是企业,提高个人工作绩效一直都是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

个人绩效低下,必然人浮于事,一个人能干的事情两三个人还干不好,就会使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增加2、3倍。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成本控制不下来,就意味着利润被吞噬,大大降低企业进一步创新研发新产品的能力和扩大市场规模的能力,因为这两件事情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必须依赖利润贡献。

探究深层次的原因,个人绩效低下主要有以下两大根本问题:

第一,心不在焉——心没有放在这里

这是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不一致造成的。

我们不能要求员工一辈子在一家公司或者跟着一个老板干下去,所以关键问题就在于能不能在这一个阶段大家好好相处,尽心尽力把当下的工作做好?否则,就算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也不会好好的在他的岗位上努力工作。

因此,管理者需要学会解决员工个人的阶段性目标不明确的问题。

第二,心有余,而力不足——能力跟不上岗位要求(职、能不匹配)

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好好干,可是能力跟不上岗位要求,光靠努力也很难达成公司设定的目标。这是因为不知其所以然造成的。

可见,物有本木、事有终始,恰好就是一个人能否把工作做好的根本条件。

在下一句话中《大学》为我们找到了根本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