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企业也是,但我们常会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条件下做无限的事情,投资因此成了最好的拓展边界的方式。

1991年,英特尔的传奇CEO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突然意识到虽然英特尔在半导体领域已经确立了领导地位,但自己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产业链上那些小企业的发展。不幸的是,当时生态上的企业由于技术、资金等资源条件的制约,并不能发展的很好。他认为英特尔之后的基业要想长青,必须把盘子做大,对这些尚在发育期的小企业出手相助。

英特尔投资由此诞生,开启了现代商业中企业风险投资(CVC)的大幕。之后,IBM、微软、高通等顶尖IT公司也都组建了自己的投资部门,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和非常有默契的统一意图:布大局,建生态,补技术,占未来,求回报。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联想身上。

2015年年底,CEO杨元庆找到当时还是联想云服务业务集团总裁的贺志强,两人有了这样一番探讨:联想每年差不多5000亿营业额,这样的企业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内部新业务怎么成长,即内部孵化的问题;二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创业者和资本的力量越来越强,如何利用好外部创新。

如今看来,关于这两个问题,联想的答案和英特尔类似:成立企业创投,用创投扫描未来在IT领域高成长高潜力的机会。

“联想创投本质上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我们必须永远盯着未来高成长高潜力的机会,去做投资。另外一个,就是要和联想的业务合作,不断地推动两个圈更加的融合。”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联想创投集团总裁贺志强在联想创投2018CEO年会上如是总结联想创投的最终目的。

不是防御,也不是补充,联想创投的眼睛盯向远方。

技术创新,放更长的线

具体来说,“远方”意味着联想坚决看好的“智能物联网”。

2016年底,杨元庆提出了联想的“三波战略”,在保持PC业务全球领先地位的同时,大力投资移动业务和数据中心业务,尤其是在第三波战略上,也就是由AI驱动的“基础设施+云”,“设备+云”方面,联想也会加大投入。

为了配合联想集团整体战略,联想创投也着重聚焦两大投资主题:一是瞄准“智能互联网+行业”,二是瞄准 “设备+云”,围绕智能互联网相关核心技术,与垂直行业进行深度融合。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联想创投已经围绕智能互联网投资了近百家企业,其中1/10成为了独角兽,包括旷视科技(Face++)、寒武纪、宁德时代、蔚来汽车、途虎养车、水滴科技、中科慧眼、耐德佳等。

今天人们看到C端流量红利见顶,互联网大公司纷纷转向B端,行业开始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殊不知在几年前,在联想开始投资布局技术创新的时候,整个市场还是消费互联网的天下。

数据显示,过去的十年,中国在核心技术方向的投资只有不到10%。服务创新、模式创新似乎挣钱更快,声量更大。在当时的环境下技术方向的项目少,创业热情也不高,联想做出投智能互联网的决定,是一件需要耐心与决心的事。

2016年5月联想创投集团成立,目前已成为联想集团三大业务集团之一。曾担任过联想集团CTO和联想研究院院长的贺志强被委以重任。

“企业投资的轮次正在前移,他们过去是扮演接盘侠的角色,现在很早期的项目也会跟我们抢。”一位IVC(independent venture capital,独立风险投资)投资人曾和笔者聊到来自企业投资业务的压力:“而且我们大多是金融背景,看一些技术项目的时候明显吃力。”

他的担忧不无道理。据「深响」了解,联想创投的投资人们大多是技术背景,除了两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贺志强,联想创投合伙人宋春雨是国家863计划信息安全专家和评委,董事总经理王光熙和梁颖则分别是加州理工的电子工程硕士和博士,联想研究院首个机器人实验室和计算机视觉实验室的主任。

这些技术、管理背景是一般VC所没有的。而他们也会看到一些常人没有注意到的趋势。贺志强在CEO年会上谈到了他的观察:

· 移动互联网在发达市场的流量一定会缩减。

· 科技驱动的消费升级。

· 创业公司从一开始就是国际化的,而非先本土后国际。

“我们投资的团队,很多都是在某个垂直领域跟着最顶级的教授做了十几年科研的,至少从技术上是顶尖的——你能做,其他人做不出来”贺志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更重要的是,我们认为未来30年,中国的发展将会完成一个巨大的转型,核心技术推动社会发展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联想创投核心团队

在方法上,贺志强希望寻找“新物种”。

比如他们在2016年底投资了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洛阳)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创新研究院共同孵化的一家专注于工业外观检测的科技型创业公司“中科慧远”。

中科慧远聚焦手机盖板玻璃检测方向,利用中科院自动化所强大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算法,在玻璃盖板行业最难管控的头色印刷工序与镜面银印刷工序中,将品质全检漏检率严格控制在了1%以下,过检率控制在了2%以下,远低于人工全检下仍普遍高于5%的误判率。

贺志强认为,智能物联网会出现在两种创业企业身上。一种是懂数字化、懂智能化、懂软件、懂IT的人,真正去理解一个传统行业,去颠覆行业;另一种则是传统行业的领导人,深刻理解了数字化和智能化,让数字化和智能化重新武装和改造传统。这些“新物种”真正变革起来的力量将是巨大的,将是传统的企业没有办法竞争的。

内部孵化+外部创新,做更大的蛋糕

企业创投的确是企业的瞭望塔、寻宝灯。但最近一段时间,似乎企业投资做的太好,反而成为了一个软肋,被认为是企业自身失去业务能力的诱因。

创业者与投资人,企业投资外部与企业发展内部,本来就是无比微妙的关系,稍有不慎,便会“双输”,比如公司之间联动差,投资太过分散,过于寄希望于外部从而自己刀枪入库失去战斗力,过于有控制欲导致创业团队失去主动性等等。

手心手背,这方面,联想创投想的很清楚。

一方面是利用股权激励手段,将大体系内的创新项目分拆出来,以独立公司的方式运作,并通过联想创投对外引入新的投资人,推动联想的内部创新,孵化更多创新业务。

这些创新业务在未来还将与联想现有的主营业务进行协同发展。

“我特别的感激我们联想内部独立出来、自力更生的子公司,他们在联想很多年,最后变成一个创业者。”贺志强在年会上说。

他要感谢的对象其实就是其孵化的SHAREit(茄子快传)、联想智慧医疗、联想云、联想懂的通信、联想新视界、联想大数据等10家子公司和创新业务。

举个例子,SHAREit一开始是联想研究院体系做乐OS的陈少为(SHAREit研发负责人)和王辉(SHAREit产品负责人)的10人团队内部小项目。和其他产品有所不同的是,SHAREit在上线后并没有在联想手机上装,而是冲到最前线,直接独自面对市场的选择,接受用户的考验。

陈少为说,从最开始他们就对产品有着高度的自主权,领导会给建议,但不会插手。这使得SHAREit从内部孵化,但依然保持了如外部创业一般的独立发展空间。

如今,SHAREit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拥有了15亿用户,已在全球42个国家Google Play市场工具类榜单排名第一,64个国家App Store效率榜排名第一。

而另一方面,在联想外部,联想创投延续了原来“联想乐基金”投资业务,寻找技术创新类投资机会,通过投资的方式参与到前沿科技的创新,及早布局具有核心技术的优质团队。

对于最近很多企业投资被质疑的,被投项目究竟能不能给公司带来战略价值,联想创投倒并没有什么问题。

比如联想的服务器平台ThinkSystem SR650就搭载了其被投企业AI芯片独角兽“寒武纪”的“寒武纪MLU100智能处理卡”。

反过来从创业者角度来说,联想创投反而是一个更“亲和”“良性”的选择。因为联想的基因及风格,创业公司在接受联想创投投资的时候并不需要面临很多互联网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非A即B”的选择,同时,财务回报也不是联想创投的唯一目的,他们更关系的是产业链的协同、企业边界的拓展,所以创业公司并不会遭遇一轮又一轮的“击鼓传花”。

而在联想创投集团成立之初就明确了其对于创业者来说的十大优势:技术研发背景深厚,为创业者提供有价值的技术评估和咨询;供应链成本优势;人力资源、财务、市场、法务、政府关系等资源帮助;渠道帮助;生态体系;平台搭载与业务合作;加速器帮助;联想投资集群为企业提供品牌背书、打通融资路径;延伸投资合作链条;有全球化布局和战略资源。

“你们又可以以财务投资的形式大面积投出,广招天下英雄好汉,在赛马中识别好马。然后喂以好草好料。” 联想控股董事长,联想集团创始人、名誉董事长柳传志在联想创投2018 CEO年会致辞表示:“联想创投的科技产业基金,相对其它是有明显优势的,因为你们有科技队伍,有管理人才,可以为内部有志向创业的人搭建平台,收放自如,这是一般做财务投资的VC、PE无法企及的。”

而他更重要的一句话说明了联想创投的长远眼光——

“对于联想集团这样一个有一定吨位,比较成熟的科技企业来说,制定战略的指导思想,一定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本文作者亚澜,转载自公众号深响)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