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唐人街探案2》结合喜剧、推理和犯罪等类型,以故事推进喜剧包袱,以推理带动观众燃点,近34亿票房,让陈思诚团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一批喜剧人参与了电影主演,一段时间引起了观众的喜爱。

在这次武汉病毒疫情的影响下,春节档院线片纷纷选择撤档,成为了历年院线最惨淡一届。细数撤档的7部电影,除了高燃向的《紧急救援》和《急先锋》,喜剧依然是2020年春节档的主力。

《唐人街探案3》和《囧妈》映前的卖相好,几乎成为了业界的共识;但是结局可想而知,陈思诚前一天还在呼吁戴口罩去电影院观影,后一天便撤档。

欢喜传媒的《囧妈》从提档大年30,到最终全网免费播出,也算是在无聊假期中犒劳观众的一份心意。

其实《唐人街探案3》和《囧妈》的微妙竞争关系,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喜剧电影并不乐观的基本面。

简而言之,喜剧片没有以前那么赚钱了。

曾几何时,喜剧片是内地观众进电影院的不二之选。

曾经的王者:冯氏贺岁喜剧

自90年中期,国产电影商业化改革以来,至2000年左右喜剧片的优势愈发显现。冯氏贺岁喜剧,更成为了百姓喜闻乐见的类型片。

早在内地观众还沉迷于90年代港片辉煌之时,成龙携《红番区》于内地上映,轰动效应可想而知。在票价低廉的1996年,《红番区》赚足了1亿人民币,这给内地电影工作者可谓当头一棒。

此后,第五代导演冯小刚不破不立,以独特的幽默、极接地气的叙事方式,在国内院线成功赚取了第一桶金。

当年电影体量,显然无法与现在同日而语,《甲方乙方》在1997年底上映后,斩获3300万票房的佳绩,喜剧片成为了国产电影商业化的领头者。

随后《不见不散》的4300万票房、《没完没了》的3300万票房、《大腕》的4200万到《手机》的5000万佳绩,“冯氏喜剧”的成功,多少见证了国产喜剧片前进的脚步。

喜剧崛起事出有因

源于商业利益的驱使,在投资人看到贺岁喜剧巨大的商业潜力时,大手笔投入不可避免。21世纪后,喜剧片伴随国产电影的快速崛起,样式和风格逐渐走向多元。

细数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类:

1.冯氏喜剧:冯小刚试图维系贺岁档霸主地位,他的求新求变却显得更加迫切。《手机》之后2004年上映的《天下无贼》,港台明星和内地明星的联动、动作犯罪和喜剧的混搭,却取得了新的成功。

随后冯小刚于其他电影类型的尝试,一定程度上损伤了“冯氏喜剧”的金字招牌。直至5年后《非诚勿扰》的回归,才宣告他重新捡起了老本行。

2.宁浩的疯狂系列:因对剧本和演员表演要求过高,黑色幽默想来是许多导演不敢触碰的类型。

而2005年《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年轻导演宁浩的成功引起了国内电影界极大的轰动。而小成本黑色喜剧在随后几年,一度成为了市场的宠儿,山寨系列数不胜数。

疯狂系列的不断延续,《心花路放》逼近10亿票房。同样,黄渤徐峥和宁浩的铁三角组合日益稳固,国产喜剧有了更多的可能。

3.港式喜剧:90年代,周星驰成为香港当之无愧的喜剧之王,星爷的成功,也让影迷记住了刘镇伟和王晶等大腕。

可随着香港电影的末落,香港电影人北上,港式喜剧却迎来了创作上的瓶颈。王晶无法摆脱烂片之王的标签,刘镇伟更反复卖情怀,星爷则忙于搞怪和自我表达。

港式喜剧造成大量观众的视觉疲劳,更影响了其后续的自我表达。

4.相声小品舞台剧的新变种:喜剧的方式并不止电影一种。春晚上赵本山和东北小品的崛起,相声界德云社和郭德纲的崛起,皆为国产喜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一批喜剧人参与了电影主演,一段时间引起了观众的喜爱。开心麻花进军电影界,《驴得水》和《夏洛特烦恼》的好评不断,构建了全新的喜剧电影样式。

可口碑的连续断裂和表演的崩坏,对剧本的粗制滥造,一度挑战了观众的底线,在观众对部分喜剧产生免疫力的同时,喜剧商业化的代代价是十分惨烈的。

部分喜剧片成为了低俗的代名词;《大笑江湖》《猛虫过江》和《祖宗十八代》的豆瓣接连低评分,更证明了观众在自我进化之余,国产喜剧也开始了优胜劣汰的筛选。

低俗喜剧的末落

在一段时间内,喜剧片的爆炸潜能终于显现。《夏洛特烦恼》逼近15亿票房,《捉妖记》24亿票房,让国产喜剧片扬眉吐气。

2015年大鹏导演的《煎饼侠》依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我们为国产喜剧欢呼雀跃之时,谁也没想,这次却成为了喜剧片转变的节点。

在人们去电影院欢笑的同时,这部电影并没有给观众留下什么;而部分人也开始反思,我们欣赏一部电影,从中到底能到什么?

但更为致命的是,曾让观众发笑的诸多套路,逐渐开始不那么好笑了。刻意制造的喜剧包袱、以卖丑和卖奇为的表演,演多了之后,已经无法提起人的好奇心。

对低俗喜剧的抵制,直接反映在电影本身。喜剧电影票房的大幅度下滑,2019年开心麻花艾伦主演的《人间喜剧》只获6000万票房,评分更惨不忍睹。

早在《捉妖记2》取得了22亿的票房,多少借助于春节档的大势;但是后续上映的喜剧片则没有那么幸运了。

观众早已经不是90年代的观众,在经历了大量烂片的洗礼之后。越多观众的观影从演员和类型导向,逐渐转为了评分导向。

而最明显的莫过于在2018年的暑期,《胖子行动队》和《猛虫过江》的接连亏损,观众对喜剧的高度警惕,已然成常规化姿态。

而2018年另一部集合了岳云鹏、葛优和小沈阳的喜剧电影《断片儿之险途夺宝》,投资2.7亿之后,而获得了区区5000万票房,更让这部喜剧血本无归。

同样折戟沉沙的,还有肖央的喜剧片《天气预爆》。自2018年12月21日上映之后,上映7天时间仅仅1.2亿的票房,显然无法与当年动辄20、30亿票房相提并论了。

就连周星驰这块金字招牌,也倒在了2019年的春节档。《新喜剧之王》刚破6亿,星爷的神奇魔力显然已经不再。

部分喜剧电影的沉沦,也在告诉我们一个浅显且又深刻的道理:千万别拿观众当傻子!

只有认真做内容,才能挽回喜剧电影的颜面。

内容才是王道

比起观众,国内电影人更意识到了喜剧片的危机感。加上其他类型对票房的稀释,进一步减少了喜剧在大盘中的份额。

而未来的出路在哪儿,我们可以从这几部电影中找到答案。

1.《唐人街探案2》结合喜剧、推理和犯罪等类型,以故事推进喜剧包袱,以推理带动观众燃点,近34亿票房,让陈思诚团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2.《我不是药神》以现实真人真事为基础,结合国人看病贵、买药难的痛点,触及到了每一个国人的神经,且一度引发现象级热点。

《我不是药神》源于喜剧,更高于喜剧。在喜剧背后,更展现了一个深刻的现实主义道理;其立意高度,则远超于一般国产喜剧片。

3.2019年动画神作《哪吒之魔童降世》,便借用了经典喜剧片中的大量元素。港式喜剧的成功嫁接,中式家庭观的细心打磨,给电影带来了爆炸级的票房。

可见喜剧不再单单是喜剧,以好故事和扎实剧本为推动,与其他类型的交融,更给喜剧带来了新的无限可能。同样,喜剧的新样态,进一步打压了低俗喜剧的生存空间,这也证明了:低俗不等同于喜剧。

既然让电影走向商业,那么院线必然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战场。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才是精品。喜剧为他所用,喜剧更可以净化喜剧。

但从根本上来说,只有用心做内容,打造精品内容,以观众的诉求为出发点,才能让喜剧再度回归大众、回归民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