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率先进入大秦帝国的都城咸阳,一反常态,既不贪财也不爱色。

  两个月后,项羽也率诸侯大军到达戏水,谋士范增听说刘邦在咸阳的所作所为,认为刘邦所谋甚大,将来必定会成为与项羽争夺天下的主要竞争对手,建议项羽趁刘邦实力尚未强大,赶快杀了刘邦,以绝后患。

  与此同时,刘邦的阵营里也出了叛徒,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丞相,把秦宫所有的珍宝都据为己有。

  项羽因此大怒,于是便设下“鸿门宴”,准备在宴席之上杀了刘邦。不料,事到临头,项羽却又听信了刘邦的说辞,违背已经定下的计划,也不顾范增的多次暗示提醒,而是放刘邦回去。

  数年之后,刘邦果然成为项羽的竞争对手,并在垓下之战中打败项羽,迫使项羽自刎于乌江。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项羽的妇人之仁成全了刘邦,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在乌江自刎的那一刻,不知道项羽的心情如何?是心灰意冷,还是后悔莫及?抑或二者皆有?

  四百年多年后,即公元196年,刘邦的后代子孙刘备被吕布打败,投奔曹操。曹操对他的待遇十分优厚,又让朝廷任命他为豫州牧。

  有人对曹操说:“备有英雄之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意即刘备是一个有雄图大志的人,如果不趁早除掉他,将来必定后患无穷。

  但曹操没有采纳这些人的建议,反而还拨给刘备一些军队,并供应其粮草,让他往东到小沛一带集合被吕布击溃的残部,与吕布对抗。

  刘备以此为跳板,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最后进入巴蜀,建立蜀汉,成为曹操一生中最大的敌人和对手。

  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的做法,一直被后世人诟病,认为他有勇无谋、妇人之仁、缺乏决断;而曹操在许都放走刘备的做法,后世却少有人提出反对意见,甚至还有人称赞曹操的做法。

  项羽和曹操同样是放走了自己的竞争对手,后世人对他们此做法的评价为何截然相反、反差如此之大呢?

  我认为,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项羽与曹操当时所处的局势不一样。

  经过巨鹿之战,项羽的威名已经建立,天下诸侯,除了刘邦外,其他的人几乎都对项羽俯首称臣。也就是说,巨鹿之战后,能对项羽掌控天下构成威胁的,只有刘邦。刘邦是项羽当时最主要、也是唯一的对手。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如果能够听从范增的建议,在鸿门宴中果断杀了刘邦,那么天下就将没有什么势力能够威胁到项羽了。像田荣、陈馀少数几个对项羽心有不满者,没了刘邦势力在背后捣乱,恐怕也只能是在心中不满罢了。

  曹操当时所处的局势则不同。曹操当时虽然挟持了天子汉灵帝,但袁绍、吕布、公孙瓒、刘表、孙策等天下诸侯仍然林立,谁也不服谁,谁都想在诸侯争霸中脱颖而出,成为天下的主宰。

  曹操很清楚,要在诸侯争霸中脱颖而出,成为天下的主宰,最重要的是要得人心,招揽天下的人才为己所用。

  在有人建议曹操杀刘备时,曹操曾就此征询郭嘉的意见。可见曹操并非不知道刘备是一个有宏图大志的人,也知道刘备将来极有可能会成为自己的主要竞争对手和心腹大患,因此,他在杀不杀刘备的问题上也犹豫不定,十分矛盾,只好去询问郭嘉的意见。

  郭嘉认为,那些认为刘备有英雄大志,应该杀掉刘备以绝后患的主张是正确的。但郭嘉不愧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少数几个谋士之一,他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都不同于寻常人。

  所以,他话锋一转,接着对曹操说道:“您兴义兵,为百姓除暴,诚心诚意地招募天下英雄豪杰还惟恐他们不来。如今刘备有英雄之名,因走投无路前来投靠,而您却杀掉他,这将让您落下谋害贤才的恶名。果真如此,有才智的人士将各自疑虑,改变心意,另选主人,谁还能和您一起去平定天下!因除去一个人的祸患,而失去天下人的期望,这是关系今后安危的关键,您不可不认真考虑。”

  直接杀掉刘备除去心头之患,与因除去一个人的祸患而失去天下人的期望,孰轻孰重?曹操根据眼前的局势,经过一番权衡利弊后,决定放了刘备。

  不急功近利、不因小失大,这是曹操之所以不杀刘备的主要原因,也是曹操与项羽的不同之处,体现了曹操的大局观和成熟的政治智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