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车间挣钱忙

泗县作为农村“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县,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把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扶贫产业,再以折股的方式,量化到贫困家庭,带动贫困人员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打造名副其实的专业村。草沟镇街西村产业扶贫模式就是泗县打造“一村一品”工程的一张靓丽“名片”。

摸清底数,靶向发力精准扶贫

草沟镇街西村,全村有758户3358人,属于劳动力大村,但是囿于当地自然资源匮乏,一个村竟有126户贫困户,贫困发生率高达17%。

在街西村金灵服装厂里,厂长王永奇正在指导本村的贫困户张燕梅压边技术,并边讲解、边做示范.......时间拉回到三年前,王永奇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能够由贫困户成为拥有一家服装加工厂的小老板。

提起三年前的生活,王永奇是一声叹息。家里4口人仅有6亩薄地,妻子蒋金铃要照顾家中上学的小女儿,无法到外地务工。平时家庭的开支都靠王永奇每月在工地上2000元左右的收入维持,大女儿每年20000元左右的学费让这个家庭脱贫毫无希望。其实像王永奇这样的贫困户在街西村很普遍,该村贫困户侍秀灵年龄大,身体状况也不好,无法到外地务工。1983年出生的丁荣侠,家中三个孩子最大的11岁,最小的才3岁,想出去务工又走不开,心急如焚又无可奈何。

居家就业梦工厂

如何让村民富起来,一直是当地政府的“心头大事”。街西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入户走访,了解每户群众的增收需要和以前的务工经历,建立了“一户一台账”,村民的需求“菜单”得以清晰呈现。台帐显示该村村民大多有在服装厂务工的经历,对服装制作技术掌握的比较熟练,目前想在附近做服装加工的愿望比较强烈,当地政府意识到把服装厂开到家门口,必是带动当地村民致富的良方。

贫困户当厂长,扶贫工厂挣钱忙

在得知村里决定在家门口开办服装加工厂的计划后,在外地打工的贫困户王永奇主动找到村委会,表示想回乡创业,来当这个服装加工厂的带头人。草沟镇政府和街西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大力支持。给王永奇提供了5万元的贷款,同时将村扶贫车间提供给其做为办厂场地。2016年,王永奇的金灵服装加工厂开业啦!工厂主要通过网络平台承接上海和江苏常熟的服饰加工业务,通过服饰加工产生经济效益。工厂开起来了,附近村民积极参与进来,由于服装生产质量较好,货源充足,经济效益自然可观。王永奇家在2017年顺利脱贫。贫困户侍秀灵每年也能给家里带近30000元的经济收入。

目前,金灵服装厂共带动本村18名贫困户就业,人均月增收3000元。在带动贫困户就业的同时,金灵服装厂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上也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房租每年22000元,全部转为村集体经济收入。驻村工作队将5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注入金灵服饰有限公司,每年又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6000元。

培训 外包打造居家就业“梦工厂”

扶贫工厂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但是有些留守妇女考虑到带娃上学等因素,在扶贫工程里就业还是有诸多不便。街西村创新增收模式,让村民不出家门就能就业,实现挣钱带娃两不误,丁荣侠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村里给丁荣侠提供5万元贷款,为其买来了10台羊毛衫套口机。丁荣侠免费为在家带孩子的妇女进行技术培训,并让他们把机器拉回各自家中进行羊毛衫加工。按照加工每件3块钱的手工费计算,一个熟练的女工,一个月下来在家就能挣上4000元,足不出户就实现了稳定增收。

目前,丁荣侠的10台机器已经全部外包出去,这10台机器就像10颗增收致富的种子在草沟镇街西村落地、生根、发芽。隔壁大梁村的贫困户朱英红就是居家就业受益人之一,她说:“以后俺把技术学好了,也在大梁村弄几台机器,让大梁村的妇女也能富起来。”

泗县大力构建“村有支柱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三有”型稳定脱贫新模式。有稳定的就业,才会有稳定的收益;有稳定的收益,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像街西村这样摸清百姓需求,提供扶贫工厂就业和居家就业两种增收菜单模式,让服装加工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形成精准、稳定、可持续脱贫的良性循环路径。(单珊)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