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高中语文”,关注我们

论述文阅读之解题方法

一、认识选项的转述(表述)方式

(一)转述方式

一般论述类文本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决定了阅读考查的重点在于把握文本的内容要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具体到试题中,选项的表述不可能照录原文语句,都是对文本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或隐或显)的转述。选项常用的转述方式有三: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

1.概括式转述

概括式转述,就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化,提炼其本质,上升到一般认识的转述方式。表现在语言形式上,是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较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语,重新组织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

判断这一转述是否切合原文语意,一要注意这种从具体到一般的提升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也就是这种一般性的结论是否可靠;二要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组合关系。

例1:[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第1题A项]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答题思路:选项中“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对原文第1段“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内容要点的理解和概括。这一概括式转述与原文语意一致。

2.具体式转述

具体式转述,就是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转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对原文某一个概括性观点和结论的例证,在很多选项的表述中,具有阐释的性质。

判断具体式转述是否恰当,主要从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材料是否切合原文表达意图的角度去思考。

例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第3题A项]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答题思路:选项第二句是对“净化”的具体阐释,通过具体例子阐释“净化”是指心理的净化而非生理的净化。这一具体式转述与原文语意一致。

3.同义变式转述

同义变式转述,就是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文语句内容不作变更的转述方式。这种转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一个说法”。同义变式包括因果倒置、条件与结果转换、变换主体重组句子、长句与短句互变等形式。

判断同义变式转述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判断转述的句子与原文是否“同义”。应特别注意的是,对摘抄原文较多、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换了说法,换了表达形式,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也不能轻易否定。

例3:[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第2题B项]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答题思路:选项是将原文第2段中“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这句话,通过同义变式转述而形成的。这一同义变式转述与原文语意一致。

(二)常见设误手法和命题陷阱

要特别强调一下,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每一个选项,命题都在“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的表述中设置陷阱,所以,我们在答题时,可能会把“无误项”判为“设误项”,把“设误项”判为“无误项”。我们下面对“设误手法”的探究,仅仅是针对“设误项”进行的讲解。

1.常见设误手法

分析全国新课标卷论述类文本命题特点,可以发现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题型相当稳定,全是选择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选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或题干要求)的选项。而这些选择题的选项几乎没有照录原文语句的,大都是对文本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的转述,所以判断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是否有出入,是解答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关键。

命题者有意在转述时设置一些人为的错误转述,考查考生是否能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准确识别出这些隐蔽的错误。其设置陷阱的手法主要有:

(1)有意模糊范围大小

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是外延过小,以偏概全;或是外延太大,判断过宽,以“面”代“点”。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原文和选项中的“凡”“一切”“全”“都”等修饰词语。

(2)有意混淆程度深浅

原文表述很有分寸,并没有绝对肯定,而选项表述则态度过于明确,过于武断绝对;原文判断已经很明确肯定,但选项却有意模糊其词,貌似留有余地,实则改变原意。

(3)有意混淆已然未然

选项在对概念的判断上故意时间超前或滞后,把已经存在的现实和没有成为现实的设想混为一谈,或将必然性与可能性混为一谈,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然”说成“往往”。

(4)有意混淆主次本末

文中提到多方面的信息,但原文并没有将它们加以比较,也没有明说谁主谁次,但选项表述妄加臆测,说其中某一方面是“主要的”“根本的”,或者说甲比乙更为重要,等等;或者原文已有比较,但选项表述故意颠倒了几个方面的信息之间的主次本末关系。

二、运用三重比对,化繁为简

(一)审题

审题,是正确比对定答的前提。首先要认真阅读题干,明确“指向”。选择题题干包含了很多有效的答题指向信息,它对我们正确作答既是一种提示,也是一种限制。这些信息主要有:

1.要求选出的是正确项(选“是”)或者错误项(选“非”)

确定某一选项的过程,就是排除其他三个选项的过程,一定要找出排除的依据,才能得出准确的答案。有些考生能比对原文,正确判断某个选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但由于没看清题干中选“是”还是选“非”的要求,导致所选答案错误。

2.筛选信息的标准、依据

是“表现”“原因”,还是“结果”……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这些关键词,可能有的选项符合原文内容,但不符合题干要求,如果考生没看清题干要求,仅根据原文判断正误,就可能出现答非所问的错误。

3.暗示的考查区间

有的题目并不关涉全文,可能只是针对文本局部命制,解答该题目,只需要重点阅读文本某些部分、某几段就可以。这样的题目,往往在题干中暗示了考查区间。解答这类题目时,如果能在第一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迅速精准“定位”,找到所有与解本题相关的段落、语句,筛选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这些内容,就会大大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答题的正确率。

(二)定答

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阅读题,无论是理解层级的还是分析综合层级的,答题都必须依据文本,因为它们考查的都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或分析综合的能力。判断选项是否正确,除了要看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外,还要把选项表述的内容和原文相关信息结合起来,仔细比较,准确识别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从而准确答题。

1.建立对应意识

将选项表述的内容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比对,应建立起三种对应意识:

(1)区间对应意识

必须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相关内容(即前文所说的“答题区间”)。

(2)选项信息和原文

信息的对应意识

必须比较原文相关内容与选项表述上的异同,也可以叫做“比对意识”。

(3)原文与引文的对

应意识

要明确选文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文中引用的他人观点态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把握其异同。

2.运用比对策略

第一重比对——比对选项与题干

论述类文本的有些选项在表述上与原文对应信息比对,没有问题,是正确的,但与题干比对时,却可能是错误的。这就要求考生注重审题,把握题干内涵。

答题是在题干的引导下所进行的运思活动。如果选项与题干在内容指向上一致,那么可初步判定该选项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从以往考卷分析,这类题一般作全国新课标卷的第一题,它不同于2016年“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的命题形式,而是采用对“表述”加以限制,或是含有“性质”“依据”“原因”“理解”等其他词语的形式,表明解这类题就不能运用平常的答题思维进行判断,而应该把选项与题干所设定的判断标准进行比对。

例4: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第1题]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比对:四个选项采用的均是具体式转述,且选项表述都正确,答题时要透过表述正确的外表,深入判断选项所述材料与题干中“原文所论悲剧”这个标准之间是否一致。解此题,先要审题,明确内涵。从原文第3段“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第4段“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这些句子可知,本文所论“悲剧”实际上指的是悲剧艺术,现实中的悲剧不属于本文所论“悲剧”的范畴。再依据标准,一一厘清。A项中“祝英台”、C项中的五壮士电影人物、D项中的祥子等形象都是文学艺术,而B项所陈述的甲午海战是历史事件,并非文学艺术。

结论:B项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因此答案选B。

第二重比对——比对选项与选项

论述类文本是选项命制的依据,如果某一题四个选项中有两项命制的依据来源于相同的文本语句,那么这两个选项之间往往存在相关、相反、相对的关系。这两个选项之间的关系在语言形式上可能表现得并不是很明显,但仔细分析就能看出其内在的关系。而答案也正是在比对这两个选项中产生。

比对选项与选项时,对相关关系,要辨别两者关系的亲疏远近等;对相反关系,要辨别两者关系中的对错、肯定否定等;对相对关系,要辨别两者关系中呈现的多元角度等。答题时,注意选项之间的比对分析,如果发现有内容矛盾的表述,则必有一错。

例5:[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比对: B项与D项表述的内容都是围绕“差异”展开的,两项构成相对关系。B项谈论的是本质差异,D项谈论的是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而B项中所述“前者(传统故事)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早期小说)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表明的是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  结论:B项所言“前者”“后者”不是“本质差异”,而是“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本质差异”在文中是指“虚构的有无”,因此答案选B。

第三重比对——比对选项与原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答题策略最关键在于比对选项与原文。选项与原文的比对点存在显与隐、明与暗的关系。学案2主要从显和明的比对点入手,将选项的表述与原文中对应的(或相关的)信息进行比对,从而判定选项的正误。

注意:选项的表述,不可能是原文相关内容的复制。命题人设置的选项,总是要对原文相关内容进行某种改造,或增添词语,或删减词语,或变换词语,或改变语序,等等。

因此,可以通过比对发现差异,探寻这些差异是否影响了对原文意思的正确传达。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对——

(1)范围、程度词

比对关注点

命题设误点[来源:Z#xx#k.Com]

设误类型

比对选项和原文中的一些表范围、程度的关键词,如:全部、都、全、一些、部分、所有、人人、必须、一定、严重、可能、似乎……

这一现象涉及部分与整体(把部分说成整体,或把整体说成部分)、扩大与缩小(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偶尔与往往、轻度与严重……

混淆范围

程度不一致

请比对下列选项和原文中表范围、程度的词,分析例句选项的错误之处。

例6: [2014·广东卷第12题B项]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

原文: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

比对:原文是指“一部优秀的艺术品”才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而到了选项中“艺术品”前却没有了“优秀的”的限制,无形中扩大了范围。  结论:原文是“一部优秀的艺术品”,而选项直接表述为“艺术品”,省略了范围词“优秀”,扩大了范围。因此选项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

(2)时间词

比对关注点

命题设误点

设误类型

比对选项和原文中的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已经、将要、完成、成功……

这一现象涉及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混淆时态

请比对下列选项和原文中的时间词,分析例句选项的错误之处。

例7: [2014·重庆卷第6题D项]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经实验证实出磁与电共有的对称之美。

原文:科学美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不少科学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最初的选择,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比如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就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美中获得启示,后来被实验证实。

比对:原文表述为这一假说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之美的“最初”审美直觉得到的启示而后被实验证实,而不是选项所述的通过实验去证实后才知道磁与电共有的对称之美。  结论:选项强调实验在前,启示在后,与原文表述的先后顺序正好相反。

(3)指代词

比对关注点

命题设误点

设误类型

比对选项和原文中的一些代词,如:之、其、此、这……

选项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表述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是陈述对象方面的

偷换概念

请比对下列选项和原文中的指代词,分析例句选项的错误之处。

例8:[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第2题C项]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原文: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

对比:“

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的陈述对象在原文中是指“小说家”,在选项中被替换成“人们”。另外,选项“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的表述也与原文“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矛盾。  结论:选项因为指代有误造成陈述对象与原文不一致,另外也有与原文表述矛盾的错误。

(4)是否词

比对关注点

命题设误点

设误类型

比对选项和原文中往往会出现的含有肯定和否定意味的关键词,如:有、一定、接受、顺利、出现、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

命题者命题时往往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项,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表肯定的词设置成表否定的词,或者把表否定的词换成表肯定的词

混淆是非

请比对下列选项和原文中的是非词,分析例句选项的错误之处。

例9:[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第2题D项]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原文: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

对比:选项说“电视剧《康熙王朝》……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而原文说“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  结论:选项把原文的肯定词替换成否定词,从而混淆了是非。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精彩内容:

浙江高考改革已然成为闹剧! 今年即将改革的18个省份何去何从?

重磅!新高考真的来了!5大变化和20种选课模式,一定要了解清楚!

重磅!新高考将再添一个新科目!这个省最先试行!

人民日报时评语段节选,常积累,常更新,常进步!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公众号,隶属于三好网,汇集众多师资力量,为全国高中生分享专业的语文学习经验、方法和相关文化知识,助力每一位学子在语文方面取得进步。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微信公众号内回复下列数字即可获得相应干货:

1.写 作      2.素 材       3.文言文       4.诗歌鉴赏

5.阅 读      6.基 础       7.励   志       8.高      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