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战事,曹操的乌巢之战之时,在凌晨时分,曹操抵达乌巢,命部下四面放火,在淳于琼军中制造恐慌。天明后,淳于琼见曹操的兵力并不多,便率军出战,反被曹操击败,只得退回营中,同时派使者向袁绍求救。袁绍听说曹操亲自深入自己的占领区,去乌巢袭击淳于琼军,认为曹操这是在自投罗网,便对袁谭说:“趁曹操攻淳于琼时,我攻下他空虚的大营,他即便战胜了淳于琼,也无路可逃了!”于是派部将张郃、高览等人攻打曹营。张郃反对说:“曹操亲自率精兵去乌巢,必定能战胜淳于琼,那我军的大势便去矣,最好还是先救淳于琼。”

向来善于揣摩领导意图的郭图说:“还不如围魏救赵,先攻曹操本营,曹操闻报势必会撤退,这样乌巢之围不救自解。”张郃反驳道:“曹军营寨坚固,不可能很快攻克。”袁绍见二将各执一词,便取折中方案,仍令张郃、高览攻打曹营,再派轻骑兵去救淳于琼。以当时的战场情况来说,袁绍最好的选择,莫过于率全军围攻曹营,攻不下来不要紧,因为曹操即便能够攻破乌巢,战胜淳于琼,也不可能以数千兵力在袁军控制区内停留太久,迟早会回主营来,这时袁绍正好发挥兵力优势,围城打援。

如果袁绍率领全军去救淳于琼,官渡大营就有失守的可能。曹燥、许攸等人的思路是,既然袁绍手下的都是打不了胜仗的庸才,那就主动拉长线线其他人出战,这恰恰是曹操最愿意看到的结果就干脆自己坐镇官渡,开辟新战场,迫使细压一边。袁绍分身乏术,事实证明、淳于琼然有优势兵力,却被曹操死压制,只能死守军营等到袁绍派来的轻骑兵出现在曹操后方时,淳于琼大喜,以为可以通过夹击打败曹操,便率军出战。曹操遭到前后夹击,部下都劝他撤退,他却坚持命令部下进攻,结果击败了淳于琼,占领了乌巢粮仓。

这是曹操毕生中最重要也最危险的一仗,如果输了,他就等于被许攸骗进了袁绍的包围圈,即便能够突围,也断难逃回官渡大营,这就是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说到的曹操险于乌巢。既然如此,问题就来了:既然曹操兵力占绝对劣势,在袁绍援军尚未赶到之前尚且攻不破乌巢营寨,那么在袁绍援军赶到,与淳于琼对他形成前后夹击的态势时,怎么就能够攻占乌巢营寨呢?或者说,淳于琼作为久经沙场的“西园八校尉”之一,怎么会在获得援军以后,反而打了大败仗,失守乌巢呢?

即便乌巢位于湖畔低洼地带,易攻难守,也很难解释这一现象。为了解释曹操取得乌巢大捷的疑问,也许我们得更换个方式思考—一袁绍派来援助乌巢的轻骑兵是由谁指挥的?官渡之战期间,曹操身边除了许攸以外,还突然多出了两位袁绍的大将,这便是乌桓司马阎柔和渔阳太守鲜于辅。阎柔和鲜于辅原是刘虞部下,刘虞被公孙瓒杀害之后,二人便在幽州组织军队,投靠袁绍,立志向公孙瓒报仇。袁绍安排他们倒到刘度虞之子刘和麾下,与麴义等将领合兵十万,共同攻打公孙瓒,立过许多功劳。

袁绍处死麴义、刘和以后,二人便失去了靠山,因此对袁绍怀恨在心。鲜于辅认为袁绍终将向自己下手,便开始招揽公孙瓒的旧部,任命一直忠于公孙瓒,因刘备脱离公孙瓒阵营而离开刘备的田豫为自己的长史。当袁绍还在易京围攻公孙瓒时,田豫听说曹操从河南来袭,就劝鲜于辅说:“终能平定天下的,一定是曹操。您应当赶紧向他投诚,去得晚了,便会招致灾祸。”

不料袁绍迅速击退曹操,消灭公孙瓒,并派次子袁熙当幽州刺史,成了阎柔和鲜于辅的顶头上司,令二人如坐针毡,更急于投靠曹操,但苦于幽州与曹操领地相距甚远,需要率部穿过袁绍的核心领地,这是他们难以做到的。正在此时,袁绍召他们去参加官渡之战,给了他们一个天赐良机。前文分析过,袁绍南下讨曹操时,主要依仗冀州和青州的步兵,以及幽州的骑兵。后来,幽州骑兵在文丑和刘备等人的率领下,不断折损,刘备南下汝南时又带走了一部分,袁绍手里的骑兵所剩无几,大部分应当都在阎柔、鲜于辅和田豫等幽州将领手中。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和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