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此同时,袁绍按照田丰之计,“曹操救右方我便击其左方,救左方我便击其右方,使敌人疲于奔命”,不去救白马的沮授、郭图、淳于琼、颜良军,而是命令文丑、刘备(大概也包括张飞赵云、糜芳、糜竺等人)率骑兵渡河,攻打白马西南方的延津这一袁绍垂涎已久的渡口。这一数据水分很大,因为袁绍南征的骑兵总数不过是8000或1万而已,主力还在袁绍手中,沮授、郭图、淳于琼、颜良攻白马也需要一些,能划给文丑、刘备的骑兵至多不过1000人,很可能仅有五六百人,正是“以一为十见敌军冲来,曹操命骑兵解鞍放马,步行前进,并将道路塞满辎重。

三国之事,按《三国志·程郭董刘蒋刘传》记载,曹操后来对谋土蒋济回忆说:“当年孤与袁本初对垒官渡时,想要带燕、白马两县百姓撤退,百姓不肯走,但敌人也不敢犯。”蒋济说:“当时我弱敌强,不迁徙百姓,就把他们都丢失了。”以此看来,燕、白马两县的百姓支持袁绍,所以才不肯随曹操南迁。与此同时,袁绍按照田丰之计,“曹操救右方我便击其左方,救左方我便击其右方,使敌人疲于奔命”,不去救白马的沮授、郭图、淳于琼、颜良军,而是命令文丑、刘备(大概也包括张飞赵云、糜芳、糜竺等人)率骑兵渡河,攻打白马西南方的延津这一袁绍垂涎已久的渡口。

这支袁军渡过黄河后,恰好与西返的曹操军遭遇。按照《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文丑、刘备军有骑兵五六千名,步兵不可胜数”。这一数据水分很大,因为袁绍南征的骑兵总数不过是8000或1万而已,主力还在袁绍手中,沮授、郭图、淳于琼、颜良攻白马也需要一些,能划给文丑、刘备的骑兵至多不过1000人,很可能仅有五六百人,正是“以一为十见敌军冲来,曹操命骑兵解鞍放马,步行前进,并将道路塞满辎重。袁军见有利可图,纷纷扑向辎重,阵型陷入混乱。

曹操见战机成熟,便突然率部下上马突击,大破袁军,斩杀文丑,刘备等人落荒逃走白马、延津之战时,曹操仅有“不满六百”的骑兵,数目也许可信,但这绝非曹操的全部骑兵。在此前后,司隶校尉钟繇说服马腾、韩遂,从关中给曹操送来两千余匹战马,曹操大喜,给钟繇回信感谢,将他比作萧何。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的骑兵和步兵数量都应当有较为显著的增长,只是在物资、装备方面仍然难以与袁绍相比。就这样,在短短几天时间内,颜良和文丑就都丧了命。

在史籍和文学作品里,这二人的死亡被大书特书,好像袁绍此时败局已定一样。其实,这仅仅是前哨战而已,对袁绍的军事实力并没有多大损耗。对袁绍而言,颜良和文丑正如拿破仑手下的缪拉和内伊元帅,对战略一窍不通,只知道冲锋蛮干,虽然勇冠三军,但是注定无法统率大军团独当一面。也正是他们的这种特质,让袁绍敢于放心大胆地让他们去带兵打仗。在取得白马、延津之战的胜利之后,曹操带领主力部队南下官渡休整,并命令随同他一起东征刘备的将领乐进率部留在延津,与驻扎在那里的于禁军会师。

得到增援后,于禁与乐进等人便率步骑五千人渡河北上,攻克河内郡的汲县和获嘉县,焚烧袁营三十余座,生擒何茂、王摩等二十余名袁绍部将,斩首、俘虏各数千人,然后才大摇大摆地撤回黄河南岸。田丰和沮授的战术都不见效,颜良、文丑阵亡,二十余名将领被俘,损兵近万人,多座城池和军营遭到洗劫,袁军土气低落。同时,张仲景叛离刘表、孙策遇刺这两个不利消息传来,袁绍也已经无法指望长江流域的盟军在南方开辟第二战场了,他必须独自从正面解决这场战争。

包括《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在内,现存关于袁曹战争的历史文学作品都将主要篇幅用于描述白马、延津之战。然而,这几次战斗仅仅是大规模战争的预演,颜良、文丑等将领和数千兵马的损失,对于袁绍而言其实不值一提。对他造成更大困扰的,是军师郑玄的病情突然恶化,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六月病逝于元城县,享年74虚岁。作为敌军统帅,曹操对此事颇为关注。《汉末英雄记》载曹操所作《董卓歌》,内容有:“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

看来,郑玄的病情一度有所改善,所以能够在宴会上给众人(很可能以袁绍为首)劝酒,没想到急病复发,因而不治。郑玄去世后,有千余人参加他的葬礼,其中必定包括袁绍和刘备。郑玄的葬礼结束之后不久,刘备前往邺城,在那里与老友赵云相会,两人还在当地募集了数百名士兵,加入了袁绍的军队。强敌当前却大办丧事,看来此时袁绍真正重视的,是占领许县之后的登基大典,而为他主持制订新皇朝典礼、法律的郑玄大师突然去世,似乎预示着袁绍将无法顺利地君临天下。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和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