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说《药神》模仿外国电影,我真得不服

《芙蓉镇》

无论郑正秋、蔡楚生还是谢晋,都抓住了现实主义+情节剧这一模式的制胜法宝:

取材伦理故事,在价值判断上赋予社会责任和同情弱者,在技巧运用上则采用传奇和顺叙的方法,赢得更多观众。

说《药神》模仿外国电影,我真得不服

《马路天使》

《我不是药神》点映结束,许多观众评价其为“现实主义大戏”,的确,在影片伊始,主创就已经交代此部影片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加之影片中对上海普通百姓和市井生活的描绘,特别是几位主演所塑造的生动且真实的普通人形象,让大家在欣赏影片戏剧性的同时,与现实生活产生了联想。

<div><p>看完《我不是药神》,观众自发地鼓起了掌声,放眼望去不少观众还挂着泪水。回去看了一下评论,好评如潮,再看看满街的路牌,这部电影绝对要爆!</p><p>《我不是药神》通过点映都能破亿,如此强大的观众缘那真的是需要好好做一番研究。不少观众都感慨,中国也能拍出关注社会现实的电影了。从《素媛》看到《辩护人》,从《摔跤吧,爸爸》看到《厕所英雄》,这些年,我们惊羡邻国韩国、印度的社会问题片拍得那么好的同时,忽视我们中国也有很多现实主义佳作。</p><div class="pgc-img"><img src="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1112052019e3310168c2" img_width="640" img_height="427" alt="说《药神》模仿外国电影,我真得不服" inline="0"><p class="pgc-img-caption"></p></div><p>《辩护人》</p><p>如果扒一扒中国电影的历史,一百年来我们的电影,从来不缺“社会问题片”。几代电影人,从家庭、社会、政治的角度,将现实主义与伦理情节剧结合得完美无瑕。</p><p>只是在今天,我们并没有继承早期电影人为中国电影呕心沥血的留下宝贵遗产。<strong>与其说《药神》借鉴模仿了什么,不如说《药神》找回了、继承了中国电影的有效叙事策略——雅俗共赏、皆大快活。</strong></p><div class="pgc-img"><img src="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1112052153453fdab727" img_width="1023" img_height="733" alt="说《药神》模仿外国电影,我真得不服" inline="0"><p class="pgc-img-caption"></p></div><p><strong>从第一代电影人郑正秋开始,他的电影就注重社会启蒙与电影的结合。</strong>一部《孤儿救祖记》开创了家庭伦理情节剧的先河,当时对该片称赞“营业之盛,首屈一指;舆论之佳,亦一时无两”。</p><p>《孤儿救祖记》将当时的平民义务教育这一社会话题与家庭伦理中的寡妇守节、翁媳关系结合起来。《孤儿救祖记》上映之后在电影院也是引起过一阵哭潮。</p><div class="pgc-img"><img src="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111205198029961fedbd" img_width="640" img_height="469" alt="说《药神》模仿外国电影,我真得不服" inline="0"><p class="pgc-img-caption"></p></div><p>《孤儿救祖记》</p><p>三十年代,随着左翼电影加入电影界,将现实主义注入电影创作中,夏衍、袁牧之、沈西苓都为此做出了贡献,<strong>他们把视点对准了普通人,从日常生活中去挖掘反映时代潮流的元素,与此同时对于叙事和造型的表达更强调写实的风格。</strong></p><p>尤其以袁牧之的《马路天使》最为突出,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 ·萨杜尔作过如此评价:</p><blockquote><p><strong>谁要是看过袁牧之的《马路天使》的人, 如果不知道该片是在1937年出自一个对法国电影一无所知的年轻导演之手,他一定会以为这部影片直接受让 ·雷诺阿或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strong></p><p><strong></strong></p><p><strong>袁枚之的这部影片以充满愉快 、激情和同情的笔调,通过一个流浪的音乐师、一个小理发匠、一个卖报人,以及几个年轻的女子和一个妓女的悲喜遭遇,描绘了上海郊区的平民生活。</strong></p><p><strong></strong></p><p><strong>影片严厉地抨击了那些中国富商和实业家, 风格极为独特, 而且是典型中国式的。</strong></p></blockquote><p><strong></strong></p><div class="pgc-img"><img src="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111205201221a2eee9bd" img_width="882" img_height="593" alt="说《药神》模仿外国电影,我真得不服" inline="0"><p class="pgc-img-caption"></p></div><p>《马路天使》</p><p>《我不是药神》点映结束,许多观众评价其为“现实主义大戏”,的确,在影片伊始,主创就已经交代此部影片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加之影片中对上海普通百姓和市井生活的描绘,特别是几位主演所塑造的生动且真实的普通人形象,让大家在欣赏影片戏剧性的同时,与现实生活产生了联想。</p><p>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我不是药神》仍然遵循的是情节剧多幕剧的叙事原则,有着分明的起承转合。</p><p>既有现实之元素,又辅以情节剧的创作手法,这与继承左翼电影并加之发展的社会伦理情节剧、政治伦理情节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p><div class="pgc-img"><img src="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1112051943da8934efc5" img_width="640" img_height="480" alt="说《药神》模仿外国电影,我真得不服" inline="0"><p class="pgc-img-caption"></p></div><p>左翼电影后,蔡楚生、谢晋等人将早前的家庭伦理情节剧分别发展为社会伦理情节剧、政治伦理情节剧。</p><p>蔡楚生、郑君里执导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曾经打破过中国一切纪录的神作1947年在上海一向只放外国电影的“南京”和“美琪”两大电影院公映,“成千万的人引颈翘望,成千万的人拥进影院”的盛况让两家影院破例进行了连映。</p><p>据当时的上海市社会局调查统计,《一江春水向东流》首轮六周内观众人数达52万人次,占上海全市人口的10.39%。影院经理梁其田说,要是每一部国片均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水准,以后旗下影院会长期放映国产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成功在于人物关系清晰、叙事结构层次分明、情节完整曲折。</p><div class="pgc-img"><img src="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111205201622805c3e80" img_width="640" img_height="526" alt="说《药神》模仿外国电影,我真得不服" inline="0"><p class="pgc-img-caption"></p></div><p>《一江春水向东流》</p><p>朱大可虽然对谢晋有过批评,但他对“谢晋模式”的概括是准确的。他说,谢晋的道德神话同好莱坞有某种亲缘关系。</p><p>那类“灰姑娘故事”曾经是好莱坞商业电影的主要模式之一,它恪守从“好人蒙冤”(辛德瑞拉遭继母虐待),“价值发现”(王子一见倾心)、“道德感化”(继母回心转意)到“善必胜恶”(终成眷属、成为皇后)的深部结构。</p><p>时至今日,再重看“谢晋模式”,影片完全符合所谓“常规电影”的指标:<strong>既可赚钱,又能满足观众的各种道德匮缺和生命欲望。</strong></p><p>谢晋熟悉观众的欣赏趣味,他的《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无一例外都是取材重大社会内容,以情动人,广受好评。</p><div class="pgc-img"><img src="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1112052381fe9de60910"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63" alt="说《药神》模仿外国电影,我真得不服" inline="0"><p class="pgc-img-caption"></p></div><p>《芙蓉镇》</p><p>无论郑正秋、蔡楚生还是谢晋,都抓住了现实主义+情节剧这一模式的制胜法宝:</p><p><strong>取材伦理故事,在价值判断上赋予社会责任和同情弱者,在技巧运用上则采用传奇和顺叙的方法,赢得更多观众。而这一法宝,《我不是药神》的主创可谓是运用得当。</strong></p><div class="pgc-img"><img src="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11120523549cdea30c11" img_width="640" img_height="427" alt="说《药神》模仿外国电影,我真得不服" inline="0"><p class="pgc-img-caption"></p></div><p>“传奇”不难理解,故事具有曲折性、戏剧性,而“顺叙”则是清楚地交代清楚故事始末,让观众充分了解来龙去脉。</p><p>了解过《我不是药神》主角原型的朋友可能知道,“药侠陆勇”的故事十几年前曾引起轰动,这个人物以及与“天价药”抗争这些事件,本就具有戏剧性,并不缺乏戏剧元素,加之创作者的改编,使得故事本身看点加强。</p><div class="pgc-img"><img src="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1112052297c3d41e440c" img_width="519" img_height="343" alt="说《药神》模仿外国电影,我真得不服" inline="0"><p class="pgc-img-caption"></p></div><p>药侠陆勇</p><p>其次,《我不是药神》是一个完全顺叙的结构,影片从头至尾都有明确清晰地交代时间,比如开头的“2002年”,中间的“一年后”,以及最后的“三年后”。</p><p>这与《一江春水向东流》表现时间的方式是完全一样的。要知道《药神》的监制宁浩导演,从《疯狂的石头》到《心花怒放》玩转了电影的叙事结构,这一回竟然采用如此采用有头有尾的“事实铺叙”,结构清晰,段落完整的“保守”的叙事手法,目的显而易见,这对于普通观众接受故事,是非常有效的。</p><div class="pgc-img"><img src="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1112052516407f901c08"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11" alt="说《药神》模仿外国电影,我真得不服" inline="0"><p class="pgc-img-caption"></p></div><p>郑正秋老先生曾说过“在营业主义上加一点良心的主张”,他创作的电影,往往能在“叫座”与“叫好”之间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结合部”。</p><p>而张石川(中国电影巨贾,郑正秋的搭档)在答别人问他为何他的电影为何如此卖座时,他说:</p><blockquote><p><strong>无他,剧情见胜耳。盖国产电影怒崛至今不过三年而已,观众程度于上海一处稍见参差外,余皆以明瞭为先。而吸引观众以动情感者。惟在剧情见胜。</strong></p></blockquote><div class="pgc-img"><img src="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11120523582af48e82db" img_width="640" img_height="464" alt="说《药神》模仿外国电影,我真得不服" inline="0"><p class="pgc-img-caption"></p></div><p>郑正秋、张石川、洪深</p><p>“剧情见胜”四字看上去容易,实则难在各方面设置的把握。什么样的人物可以引起观众共鸣,什么样的事件会引发观众感触,这些都是创作者需要考虑的。</p><p>许多观众将《我不是药神》和《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相类比,但同《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的艾滋病患者相比起来,在中国语境下,慢性白血病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并投以同情,毕竟在中国四五线乡镇城市,还是会有人对艾滋病患者有误解,且无法根除。</p><p><strong>《我不是药神》的根本矛盾是法理与人情的矛盾,影片巧妙地将医患关系、药商和职能部门的关系淡化,</strong>其更多地是在讨论“救人”还是“犯法”的问题,突出病人生存状态之艰难,对生命生活之渴望,也恰好应对此片的英文名dying to survive。</p><p>如此一来,影片的对立关系建立在穷和富、人情和法理之上,对于顺利过审也起到一定助推作用。</p><div class="pgc-img"><img src="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111205247677516a5b18" img_width="640" img_height="365" alt="说《药神》模仿外国电影,我真得不服" inline="0"><p class="pgc-img-caption"></p></div><p>《达拉斯买家俱乐部》</p><p>在演员表演方面,则是热闹之余多了一丝冷隽。如果将角色分为两类,徐峥属于“外在热闹型”表演,他控制了表演的大致的方向。徐峥的所饰演的角色,是当今中国电影常见的“小人物、正常量、大情怀”的典型人物,他虽然没有病,但是和一票慢性白血病人一样都是缺钱的穷人,是为了“活着”而卖药。</p><p>主创并无造神之心,徐峥的屌丝心理,爱孩子、有欲望,是活生生的一个“人”之呈现。正是这样有缺陷“人”,才使得其最后的大义和牺牲之举催人泪下。</p><div class="pgc-img"><img src="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11120526184bbb38e554" img_width="640" img_height="427" alt="说《药神》模仿外国电影,我真得不服" inline="0"><p class="pgc-img-caption"></p></div><p>相比于之前曝光预告,片名叫做《中国药神》相比,《我不是药神》这个名字更能凸显全片立意,都是为了希望活着的平凡人而已,并没有“神”。</p><p>既然是人,就不可能逃脱法律制裁,“法理大于人情”这条推动所有关键情节开展的“不稳定因素”,一度将观众的愤懑压抑到极点,直到影片最后,警车在送行人注目下缓缓开过时,观众内心渴望正义的同理心被彻底激发,和主角一同落泪。</p><p>而其他几位主要演员,秉承着“内在冷隽型”表演。特别惊艳的是王传君饰演的老吕,在散伙饭时候的“笑”,以及临走前对妻儿的佝偻一望,观众估计哭湿了纸巾。</p><p>值得一提的是周一围所饰演的警察与王砚辉饰演的假药贩子,这两位戏份不多却堪称全片“点睛之笔”的人物,更在他们的行动线上精准地体现了“良心”二字。</p><div class="pgc-img"><img src="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1112052654cfea72d0d7" img_width="640" img_height="426" alt="说《药神》模仿外国电影,我真得不服" inline="0"><p class="pgc-img-caption"></p></div><p>说到底,《我不是药神》讲的是关于“良心”的故事。以前我们老是说,韩国有《熔炉》《素媛》《辩护人》《七号房的礼物》等等这样的社会问题电影,今天,我们终于可以骄傲地说,我们的《我不是药神》找回来中国电影的制胜法宝。</p><p><strong>种种原因,《我不是药神》没有选择批判,而是选择和市场、意识形态和解,以喜剧的形态包装了沉重的话题,让观众笑中带泪,最后仍在泪中看到阳光与希望。</strong></p><p>《我不是药神》是有良心的故事,也是有良心的制作,也给我们广大电影创作者提供了好的范例,反应社会问题的现实题材影片,并不一定要和商业对立,也无需担心思想深刻与否的问题。这类影片,重要的是让所有人看到并反思,才可以真正起到社会之折射、人性之深思的作用不是吗?</p></div>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