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日,在武汉协和医院西病区的重症病区,现年68岁的患者龚阿姨,对陕西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员、西安大兴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王立鹤不停感谢她对自己的救命之恩。”穿着像个宇航员的王立鹤快步走到床前,由于龚阿姨的右侧摆放着呼吸机和心电监护仪,王立鹤只能选择不太惯用的左侧躯干进行置管。

“西安小伙你真棒,关键时刻‘一针’救回我的性命!”昨日,在武汉协和医院西病区的重症病区,现年68岁的患者龚阿姨,对陕西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员、西安大兴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王立鹤不停感谢她对自己的救命之恩!

下班折返急救命

危急时刻,西安医生“一针”救死回生

2月21日,在武汉协和医院西病区的重症监控室内,陕西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员、西安大兴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王立鹤,刚交完班走出病区就传来呼救声。原来68岁的龚阿姨病情又开始恶化,这名阿姨2月6日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病情发展迅速,来到协和西院区时,直接转入重症监护室给予对症治疗。

危急时刻,西安医生“一针”救死回生

从无创辅助呼吸到气管插管,从抗病毒、抗感染到抑制炎性因子,虽“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但龚阿姨的状况依然不容乐观,作为主管医生的王立鹤,这两天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控制龚阿姨的病情。

消完毒,步入缓冲区。呼叫机就喊“王医生,你赶紧来一下,龚阿姨的情况不太好……”呼叫机里的声音还没说完,王立鹤立马停止进行到一半的脱防护服流程,重新穿戴好,急匆匆的从缓冲区返回病区。

只见刚接班的队员们都围在龚阿姨的床前,心电监护仪的红色警报不断闪烁着,血压监控栏上的数字已然下降至70~40,滴答滴答的监测声敲击着每一个医生的心脏。

这种情况,无需多言。必须尽快给予血管活性药治疗,稍一拖延,影响组织灌注,就可能导致器官衰竭。而要进行血管活性药治疗,普通的皮下穿刺弊端极大,如发生漏针,会造成注射部位肌肉坏死,为了安全起见,只能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

关键一针让患者起死回生

危急时刻,西安医生“一针”救死回生

平日里,能够行此技术的医生很多,但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穿刺,困难和风险要比想象的大很多,大家都没有十足的信心。

“我来!”王立鹤果断喊道。

“在急诊科工作时,有很多次穿刺成功的经验,再加上时间紧迫,容不得我犹豫。”穿着像个宇航员的王立鹤快步走到床前,由于龚阿姨的右侧摆放着呼吸机和心电监护仪,王立鹤只能选择不太惯用的左侧躯干进行置管。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常规操作,都是在股静脉进行穿刺,可龚阿姨的股静脉前几天刚抽了血,针眼较多。为了防止发生动静脉瘘,只能将穿刺位置上移到锁骨下静脉,可在这一块进行置管,稍有不慎,刺破胸导管,形成乳凝胸,病情就会更加复杂。

风险很大,但生命不容等待。“穿着防护服,行动受限,4层橡胶手套勒的手指麻木,感知力特别差。但龚阿姨危在旦夕,信念告诉我必须一次成功。”王立鹤说,凭着平时的经验,消毒、穿刺、置管、缝合,尽管一气呵成,仍然用了20分钟。

置管结束,出来后,王立鹤才发觉自己的后背早已湿透。与其说,王立鹤艺高人胆大,不如说对生命救治的渴望超过了对风险的畏惧。

生命的通道已经打开,经过后续一系列的治疗,龚阿姨的病情已趋向稳定。

前不久,王立鹤曾经在给孩子的信上这样写道:“我们的世界充满了形形色色的苦难,作为医生,我除了见证每天疾病的痛苦,也同时不断的见证着各种战胜苦难的勇气和坚强。”王立鹤用自己的行动,向生命报以最炽热的守望。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超 张黎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