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10点,星子闪耀,夜色深沉。当整个城市渐渐入睡,水关长城脚下,一场长达8个小时的音乐会却刚刚拉开序幕。

《追梦·长城夜》堪称真实版“摇篮曲”:深夜音乐会8小时无间断

自从第22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公布节目以来,这场名为《追梦·长城夜》的“超长”音乐会就备受关注。因为场地特殊,《追梦·长城夜》只接受电话预约,开放预约的第二天,位置就被抢占一空。“我们到底能带什么东西过去?在现场可以做什么?”电话那头,疑问接踵而至。

对于这场音乐会,观众们有太多的好奇和期待:音乐会的曲目为作曲家马克斯·里希特创作的《SLEEP》。2015年,《SLEEP》在英国广播公司3台全程播出时,8个小时的时长创造了单部作品最长播放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部马拉松一般的乐曲,该怎么进行现场演奏?音乐会从夜里十点开始,观众们该怎么过夜?带着同样的好奇,昨晚,本报记者来到演出现场,一探这场音乐会台前幕后的故事。

现场睡梦中的音乐会堪称真实版“摇篮曲”

昨晚21点,当观众们带着演出票和写有数字的贴纸入场时,《追梦·长城夜》神秘的面纱终于掀开:“长城脚下的公社”一间超大的会议室内,一张张铺有枕被、贴着号码的整洁床位依次摆放。房间最前排的舞台上,陈设着一架巨大的三角钢琴和几个谱架。两面落地窗组成的墙壁外,绿色灯光映照下的树丛影影绰绰。

此前,《SLEEP》的衍生音乐会在洛杉矶、纽约、悉尼等城市上演时,观众们被鼓励可带上一切和睡眠相关的东西。在昨晚的音乐会现场,有人拉来了旅行箱,里头装着自备的薄被和零食,小朋友捎上了最心爱的恐龙玩具,也有人带来了枕边读物。当明亮的大灯熄灭,蓝紫色的灯光亮起时,“夜幕”在场中降临,如潮汐、如风声的钢琴响起,《追梦·长城夜》的演出正式开始了。

《追梦·长城夜》堪称真实版“摇篮曲”:深夜音乐会8小时无间断

《SLEEP》由31段作品组成,最长的一段为33分47秒,最短的一段仅有2分47秒。马克斯·里希特本人担任钢琴演奏,他与美国重奏团、女高音歌唱家格蕾丝·戴维森时而同台,时而独自上场,轮换下场休息,保证演奏八小时无间断。舒柔的钢琴与弦乐中,女高音不时轻声吟唱,重低音和缓地轰鸣。

凌晨过后,观众大多伴着音乐睡去,场内鼾声渐起。“夜猫子”们还刷着手机,躲在被子里兴奋地自拍。偶尔有人在某段旋律中醒来,起身走动,去门口的服务人员那里要一杯热饮,或是静静地坐在床位上聆听音乐。马克斯·里希特最初创作《SLEEP》时,旨在探索人在睡眠中对音乐和周遭声响做出的反应,他将自己的作品描述为一部“摇篮曲”。演奏的间隙,他常常望向台下的床位,似乎是在借着灯光观察大家的一举一动。

早上6点,窗外天光亮起,场内的灯光由蓝紫色转为日出的黄色,7位艺术家一起登上舞台,随着音乐醒来的观众睡意惺忪,互道早安。当最后一个乐音落定,全场掌声雷动。马克斯·里希特的脚下已经堆满了演奏过的乐谱。

幕后36小时“神速”转场

演出结束时,许多观众都告诉记者,《追梦·长城夜》是他们从未有过的音乐体验。看得出来,大家都对演出的效果相当满意。但据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工作人员介绍,在他们原本的设想中,这个场地却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启用的备选方案。

《追梦·长城夜》的想法从萌芽到最终成型大概经过了一年的时间。马克斯·里希特一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地标性的场所上演,而北京的一大标志就是长城。考察了几段长城后,音乐节最终选定了坐落在延庆区的水关长城。这段长城有一部分正好位于东方,天气好的时候,观众们能看到朝阳从这里冉冉升起。

《追梦·长城夜》堪称真实版“摇篮曲”:深夜音乐会8小时无间断

起初,音乐节打算在长城上呈现这场音乐会。马克斯·里希特对音乐的质量毫不妥协,坚持要在现场用三角钢琴演奏,可三角钢琴又大又重,就算勉强搬上长城,也难免损伤文物。再者,入秋后,长城夜里的气温太低,无论是观众还是演奏家都吃不消。工作人员转而在长城脚下找到了一个空闲的院子。

音乐节设想《追梦·长城夜》是一场露天音乐会,观众们抬起头来就能仰望星河和不远处的长城。但音响效果这个难题又凸显出来。这里并不是经过严谨设计的专业演出场所,要让每个观众都看得见、听得清,实现音乐会的声场均衡,工作人员和演奏家、设备团队的沟通测试又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此外,移动卫生间、演奏家们临时休息的帐篷、野外需要的发电车等等,都在考虑范围之内。

对《追梦·长城夜》来说,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提供给观众们的床位。为了让大家能舒服地休息,音乐节把床垫和底座都设计得非常牢稳,崭新未拆封,床上配有枕头和厚厚的冬被。据床位的赞助方慕思公司负责人介绍,演出结束后,这些床品将捐赠给延庆区的福利机构。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个多月里,音乐节制作执行负责人杨华和其他工作人员每天都要看好几遍天气预报。10月2日下午,天气预报4日有雨,音乐节开始讨论,把演出场所改到两公里外的“长城脚下的公社”。10月3日下午,通过公众号告知观众,演出地点变更,此刻距演出开始已不足36个小时。

“公社”距山脚下还有一段距离,摆渡车负责接送观众往返。为了让观众过一把爬长城的瘾,演出结束后,音乐节准备了去往水关长城的大巴。“换了新的演出场地,我们不能把观众扔在那儿。这场音乐会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个促进文化交流的桥梁。”北京国际音乐节艺委会主席余隆说,“音乐节呈现的每一场演出策划都让观众眼前一亮,激发着观众的热情,背后都有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扎实支撑,展示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活力。”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高倩 方非 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