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多情敏感,内心世界复杂,如果有一天,某一个诗人死了,他一定是死于自己。就如二十年代的才子朱湘那样,即使被誉为“清华四子”之一,被鲁迅誉为“中国的济慈”,最终等待他的并不是什么光辉的前途,而是无声冰冷的“葬我”。

轻易考入清华,却迟到27次被开除,孤傲一生,悲于才华,死于自己

父母双亡,性格孤僻

1904年,朱湘出生在湖南,说起来他也算是官宦子弟。他的父亲朱延熹曾官至二品,母亲则是张之洞的弟弟张之清的女儿,他又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本来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朱湘可以衣食无忧,受尽宠爱,然而命运却无情地摧残了这一切。

在朱湘3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10岁那年,父亲朱延熹也撒手人寰。小小年纪,便接连承受着失去双亲的痛苦,这对朱湘幼小的心灵必然会造成很大的伤害。父母双亡后,朱湘便跟着自己的大哥生活,由于两人年龄相差太大,他与家人之间就产生了隔阂,无人能够真正理解他内心的悲伤与孤独。幼时的朱湘一直生活在没有家人关爱,没有玩伴的世界里,而这也注定了他一生的孤僻。

丧失父母关爱教育的朱湘,不仅孤僻,而且自尊心强,敏感多疑,他不愿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心扉。在他眼里,只有文字才是他真正的朋友,他爱上了写诗,近乎疯狂地写诗。都说优秀的人背后必定走过一条孤独的路,这话确实不错,孤独的朱湘将自己的全部心思都投入到自己诗的世界中,他用诗表达着自己的内心,也正是如此,朱湘年少便才华横溢,享有诗名。

轻易考入清华,却迟到27次被开除,孤傲一生,悲于才华,死于自己

图 | 年轻时的朱湘

清华才子,却遭开除

1919年,朱湘进入南京工业学校预科学习。一年后,他便轻易考入清华学堂留美预科班,开始进入清华。在清华的崭新世界中,他接触到了更多的新思想,新文化,而这也在不断升华着他的内心世界。当时非常流行的《小说月报》刊物便经常能够看到他的佳作。由于才华横溢,他与饶孟侃、孙大雨和杨世恩并称为“清华四子”。然而这个才子自小便生性孤僻,做事全凭自己心意,他经常为了去研究文学而旷课。不仅如此,他还一直反对清华的各种管理制度,并不时加以抨击。

当时清华校规严格规定早餐时必须点名,可是朱湘却故意多次迟到。1923年,朱湘因迟到长达27次而被清华开除,而此时距离他到美国留学只有半年光景,为此同学们议论纷纷。而当事人朱湘却跟个没事人一般,每天依旧在校园里悠哉悠哉地玩乐,仿佛那个被开除的人不是他一样。他的同窗好友试图为他求情,他却当场拒绝道:“清华的生活是非人的,人生是奋斗的,而清华只钻分数;人生是变化的,而清华只有单调;人生是热辣辣的,而清华只有隔靴搔痒。至于清华中最高尚的生活,都逃不脱一个假,矫揉!”就这样朱湘倔强地离开清华,独自一人来到上海。

在上海的生活经常食不果腹,可是朱湘为人恃才傲物,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接济,就靠着写诗排解孤独,独自过着寂寞单调的日子。

轻易考入清华,却迟到27次被开除,孤傲一生,悲于才华,死于自己

图 | 朱湘与刘霓君

前途光明,奈何不容世俗

朱湘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在上海他不断奋笔疾书,很快就在文坛上小有名气,生活水平也跟着日益提高。1926年,朱湘在朋友的帮助下重新回到了清华,同时还获得了公费赴美留学的资格。1927年,朱湘前往劳伦斯大学留学,但期间一个小插曲让朱湘又离开了这所大学。在某次课堂上,一位教授发表了诋毁中国人的言论,民族自尊心极强的朱湘觉顿觉大受侮辱,愤然离开劳伦斯大学。之后便转入芝加哥大学学习,在芝加哥大学中,因教授怀疑朱湘借书未还,人品有问题,再加上班上的女同学都不愿和他同桌,朱湘认为自己的人格遭到污蔑,孤傲的他再次选择了离开。

1929年,朱湘从美国回到祖国。回国后,朱湘因才华横溢而被推荐到安徽大学担任英文系主任,每个月有三百元工资,这在当时算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数目了。然而,生性孤僻的朱湘注定无法与这个世俗的世界相容,他的自尊心太重了,重到他可以不顾一切。仅仅因为学校把他所在的英文文学系改成英文学系,朱湘便大为不满,一气之下更是离开学校。走之前他还大骂道:“教师出卖智力,小工子出卖力气,妓女出卖肉体,其实都是一回事:出卖自己!”在别人看来根本是无足轻重的小事,在朱湘眼里,却已经是生死不容的大事。他太过敏感,太过孤僻,以至于跟这个世界仿佛脱离一般,一旦外界稍有变动,他便觉得是对自己尊严的挑战,无法忍受。

轻易考入清华,却迟到27次被开除,孤傲一生,悲于才华,死于自己

一生穷困,终是走上自杀

朱湘敏感尖锐的矛盾性格,必然无法融入真正的生活,面对接踵而来的家庭压力,朱湘更是心中郁结。他空有才华和名声,但结婚后,他愈发变得手足无措,以至于他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因为营养不良被送往医院救治却不幸夭折。妻子为了家庭也不得不去缝纫公司学习刺绣来贴补家用。妻子为此多次埋怨他太过自恃清高,埋怨他不会为了家庭而选择向生活妥协。承受巨大压力的朱湘不得不奔波于上海北京等地,但是他依旧无法改变他的性格,依旧无法学会在这个世俗的社会中生活。

当下的窘迫困境让朱湘肝肠寸断,他开始想要逃离这个充满功利的社会。1933年12月,朱湘用了最后的钱买了一张船票,一瓶酒,一包妻子喜欢吃的饴糖,坐上了开往南京的轮船,望着寒彻透骨的江水,他了无生意,跃过船舷,纵身跳入江水之中,结束自己的一生。

朱湘的死让社会大为震撼,当大多数人都揣测于他的死因而议论纷纷时,他的同学梁实秋对此就说道:“朱先生的脾气似乎太孤高了一点,太怪癖了一点,所以和社会不能调谐。”确实他太过孤傲了,从来只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或许,究其原因,朱湘自杀的背后,只不过是原生家庭悲哀下繁衍成长的一场悲剧。

轻易考入清华,却迟到27次被开除,孤傲一生,悲于才华,死于自己

图 | 朱湘与夫人孩子们

纵观朱湘的一生,太多的可叹,太多的可惜,太多的可悲。叹他才华横溢,誉满清华,惜他一身才华,却选择自杀。悲他没有勇气活着,却勇敢地选择死亡。

我想起了他写的一首诗《葬我》:葬我在荷花池内,耳边有水蚓拖声,在绿荷叶的灯上,萤火虫时暗时明——葬我在马缨花下,永做芬芳的。葬我在泰山之巅,风声呜咽过孤松——不然,就烧我成灰,投入泛滥的春江,与落花一同漂去,无人知道的地方。

其实他从心里早就有了死的勇气,也早已选择了自己的归路,只是他太过悲情了,以至于执念走向了他欣然向往的归路,而我们眼中的“不归路”。

文丨鹿无为

图片参考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