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决定命运,格局影响前途(“老大”和“老三”较量的故事)

十多年前,我们县城里成立了一所新高中学校——新三高,它是由原在农村的两所高中老三高和老四高合并而成的。那两所老高中由于地处偏僻,师资缺乏,且场所残破狭小,一个学校每年也就能招收个一百来人,而政府除了给老师们发工资之外,基本上没有其它投资,全靠它们自己自筹运营,已濒临倒闭。

当时的教委主任也是一个颇有魄力的人,看到这种情况,就顶着各种压力克服了种种困难而把这两所农村高中合并起来成立了这所新的普通高中。成立这所高中的地皮是在县郊租的,而最大困难就是资金问题,因为政府竟然不拨一分钱。为了筹资,最狠的一招就是向这两所的老师要钱——要他们筹资,每人一万两千元,说好了等学校赢利了就还。当时的老师的工资都不高,一个月一般也就是三四百元,所以都觉得很为难。但教委说了,谁交了筹资,就可以跟着新学校去县城,否则的话,就去本地的农村初中。当时的两所老学校的老师们想了想,要是去了下面的农村初中,往往连工资都发不下来,而在高中,工资是有保障的,能按月发,且还能去县城,于是大家咬了咬牙,想方设法借钱贷款把这笔钱凑齐了交了上去。

这所新学校成立后,仍然是自筹运营,除了老师工资之外,还是得不到政府的投资。政府的投资是先考虑运营良好的县一中,其次是二中,因为它们都是重点高中,而这所新学校就是后娘的孩子,越不行还越不给资助。提起来真叫人心酸。可是对于这等不公平的事,大家都反而认为很正常,因为即使你有意见也只能保留。

新学校成立之后,教委给派了一位三十来岁的年轻的女校长。看来她也是一个很想有作为的人,所以上任不久立即就雄心勃勃地提出了一个"超二赶一"的宏大目标来,鼓励大家努力工作,奋发图强,争取几年后先超过市重点的二中,然后再赶上省重点的一中。接着就是抓教学,抓管理,说到底就是让老师们多贡献少索取。正课不说了,每天是早有早自习,晚有晚自习,星期六星期天还补课;学生们在班里午休有老师看着,在寝室里睡觉也有老师值班,一月一返里,周有周考,月有月考,考过之后就评比……

反正是老师们每天忙得是天昏地暗,晕头转向,每天都象是在梦中一般,;学生们是起早贪黑,跳上蹿下,整个学校里都处于一种亢奋状!

如此,新学校成立之后,果然一改它的两所前身的默默无闻和日趋衰败,发展势头良好。原因是除了以上措施之外,还有就是我们县西部本只有一中一所高中,但由于它是省重点,招生特苛刻,分数线特高。也收高价生:低于分数线一分就加收五千元,两分就是一万元,三分就是一万五,再低了拿再多的钱也不收了(它就是这么牛!)。这样就造成我们县西部的很多学生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的二中,但二中处于我们县的东南部,位置特偏,且交通不便,为此对上学信心不大的学生就不再上高中了。现在我们这所新学校一成立,由于位置好,交通也方便,不但方便了我县西部的学生上学,甚至把原属于二中的生源也拉来了不少,故而在生源方面不但不发愁,连生源质量也大有上升;再就是由于 搬到了县城,沾了这个光又吸引了不少教师前来任教,其中不乏优秀的师资。故而虽然一开始不能和作为重点高中的一中二中相比,但也基本上形成了我县高中教育三校鼎立的局面。

全校在新校长的带领下,上下一心,对于学生,发现有潜力的好苗子就加意培养,并专门成立了几个重点班。新校长又是一个很有手腕的人,在高考前,又秘密地号召全校老师从外校挖掘优秀考生,挑明了只要能考上,考生和这个老师都重奖,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本校的知名度。大家虽都认为不妥,一般的人是无动于衷,但还是有“能人”能拉来一两个优秀人才,这样开始几年每逢高考,这新三高也能考上一些大专,几个本科,有时间或一两个重点,且每年均有增多。

而这时的二中由于校长换得太频繁,导致了领导班子内部发生了内讧,造成了管理混乱,大家无心抓教学,教学质量也一天天下滑。更糟糕的是,见此情况,许多老师和优秀生源纷纷转向了新三高。这就更增强了这所新学校上进的信心。此消彼长,没过几年,这"超二的"目标还真就实现了。那一年,新三高第一次在高考榜上以微弱的优势战胜了二高,占据了老二的位置。此后优势逐年增大。

这些变化也开始引起了老大哥一高的警惕和不安,也开始和新三高计较起来,虽然它遥遥领先大可不必如此。针对新三高每年有挖优秀生源的做法,一高也采取了一个反措施,就派人到新三高的重点班里去游说,拉拢那些学生去一高,并许诺:只要这些学生去了,一高一定照收不误。

对这些学生来说,当初参加中招时,一高可是他们心心念念梦寐以求的学校,可是由于成绩不行,最终还是被一高给无情地拒之门外了,即使拿高费也不行。而今天一高竟主动找上门来,欢迎他们过去,那真是天上掉馅饼啊,于是就十分高兴地答应了。过去之后,一高还单独为他们设立了一个班,派专门的老师教他们,因为他们毕竟和一高的真正的学生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害怕把他们直接编到一高真正的学生班里面不适应。

但此事立即就被新三高给发现了,这怎么能忍呢?费了好多心血好不容易才培养了这些个有点希望的学生再被人拉走,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新三高校长带着一领导人前去交涉,说:"国家年年拨给你们一中那么多钱,却一分也不给我们,咱们县生源都是先尽你们挑,你们挑剩下的才给我们。我们花了好多的心血才培养出了这几个有点出息的,你们又来抢,你们还要不要脸?"话说得相当难听而心酸,坚决要求他们把那些学生交出来。

一高的回答是:"这些学生想来我们学校嘛,我们也没法嘛,只好收下。你们不也挖过我们的墙角吗?"针锋相对,坚决不给。无奈,双方只好请教委裁决。教委的裁决是各打五十大板:一是坚决要求一高把这些学生退回去,二是新三高往后也不准再挖一高的墙角。这样,这些学生大部分都又回去了,但有几个学生绝对是意志坚强,经受住了新三高的各种威逼利诱,表示宁肯不上也要坚决留在一高。对于这些忘恩负义有奶便是娘的"不孝之子",这些死硬分子,新三高最后也只能听之任之。但由于人数少,他们被一高分散编到了各班。

但这几个学生在一高的班里面并不出色,相反还很差,很不为老师所喜,在学习上再没有在新三高里那种众星捧月般的意气风发。因为在新三高,他们是学习的尖子,学生的楷模,老师们的宝贝,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关注。而在这里呢,他们什么都不是,更不会引起关注。最终,在高考中,他们考得并不理想。而回去的学生,基本上都 比他们考得好,甚至要好得多。两相一对照,估计他们要后悔得不行。

通过这一事例,从此以后,一高再也不能从新三高挖走学生了。新三高的领导和老师们为此还一再在社会上放话:他们一高之所以考上的学生多,是因为他们的生源好,要是我们的生源和他们的一样好,他们绝对没有我们学校考得好。此后,就是有一些一高的学生被新三高给挖走了,而这时的一高却再也没有勇气去要了。

从那年开始,一高的升学率虽然还是是我们县三所高中里最高的,还是遥遥领先的,而新三高的升学增长率却一直是最高的。这不免让一高更感到有压力,就开始和新三高更加计较起来:比如新三高在外面打广告时说:今年我们新三高考上重点的有几个(当然也就两三个),考上一本的有几个(约有二十来个)……全县升学增长率第一……而一高在打广告时就会针锋相对地说,今年我县考上重点的有多少多少个,全是我校的,我县其它学校一个没有……我校的升学率第一……当时,社会上还传言:一高的校长曾向县教委提议,要求把新三高合并到一高中去,但却被新三高的校长给坚决拒绝了,倒不是她不识好歹,而是因为一旦合并了,她就不是校长了,再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由此也可见新三高的发展势头有多好吧,一高对此有多恐慌吧。

后来,一高换了一个新校长,这个人看来是一个很有些头脑的人物,他来一高之后,就出台了一项新政策:狠狠地降低中招分数线。那一年,一高的高一新生人数一下子扩充了将近一倍,而新三高的高一新生人数大为下降。外人一眼即看出,一高这是一下子把全县稍微有点升学希望的生源全都拉走,一个也不给新三高,从而彻底打消新三高和它竞争的希望,也从而彻底终结老大和老三之争。这真是一个釜底抽薪的战略层面的大举措。加之新三高的那位女校长由于这几年业绩突出被调走,新三高这下彻底架不住了,再也没有和老大争雄的势头了,只有安安分分地收拾一高的"残羹冷炙"当老三了。

又几年过去了,全社会已基本上实现了普及高中教育,只要学生想上,都可以上了。加之二高早已沦落得不成样子了,一年仅能招收个三四百人,而以前可是一千二三百人的(听说他们也要往县城里搬以改变这种颓势)。所以新三高的生源并不缺,每年也能招收个1500来人,但大都是考学无望的学生,上几年高中之后,一些人最多能考上一个大专院校。因为中招考试总分是650分,他们也就考个二三百分,很多学生甚至连中招考试都没有参加,这样的学习基础上的硬伤是无论如何也弥补不过来的。他们这所以来上高中主要是因为父母看他们年龄小,体力还没长足,送出去打工不舍得,就想先放在学校里长几年,等长大了再说,并不指望他们考什么大学。所以进了新三高都是考学无望的学生,新三高也由此彻底沦为了三流高中,除非政策改变,否则它是再也没有长进的可能。

而一高在进行了扩招之后,由于生源素质整体下降,所以学风也变差了不少。看到这种情况,很多在中招考试中的成绩突出的学生纷纷选择了去邻县的重点高中或市里的高中去上学,让一中在高考中的重点大学升学率大为下降。没实行扩招前,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两个学生考上清华北大的,而实行扩招后,已经多少年了再没出现过一个清华北大。带累得我们整个县的高中教育水平也大为下滑。以前,它可是常和邻县和市里的重点高中抢夺优秀生源的,而现在连本县的也留不住了,所以再也没有和它们争夺的底气了!

一高为此也很苦恼,就找了县教育局,让想法给控制一下。县教育局答应了,规定:凡是不在本县上高中的学生,不给办本县学籍。这样那些外出上学的学生就不能享受本县的一些助学升学的优惠政策了。但这政策的效果不大,那些学生是宁愿不享受那些优惠政策也不肯回来。这真叫教育局也徒唤奈何了。时间一长,大量一流的生源外流,使一高彻底地沦为了一所二流高中,由省重点变成了县重点,再无昔日的牛气和辉煌,社会上谈起它来,也只的叹气的份儿。并且,由于管理差生能力差,经常出事,这几年,已经死了好几个学生了,有打架打死的,有跳楼的……弄得学校领导常为此惴惴不安。

人常说,竞争能促进进步,而在我县,在教育界,显然是出现了一个反例:争来争去,一流学校沦为二流,二流沦为了三流。这倒真是出乎人的意料!难道说这规律不是绝对的?真叫上捉摸不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