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中华儿女,人生没有考过一次试,都不好意思叫自己龙的传人。这个传统,从我们老祖宗时期就有了。

我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延续到清朝末年,前后跨度近1300余年。在这1000多年时间里,进行过几千几万场考试的华夏大地上,光是有据可查的,就诞生过357位文状元。

大数据统计显示,这些处于科举食物链顶端的状元们,其实在地域分布上,也相当有意思。

一般来说,文化的繁荣程度跟经济、教育,和是不是政治中心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比如孔孟之乡山东,文化底蕴深厚,教育发达,人才辈出,除了北方局面过于混乱的南宋时期,山东省是几千年如一日,保持着历朝历代出状元的优良传统的。状元数量,全国第五。

再比如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发展带动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福建省,状元数量,全国第四。

还有河南,除了历来被视为政治中心,中原文化核心,北宋时期更是经济、文化同步发展,相当具有国际大都市的气质了。状元数量也是高居全国第三。

排名前两位的江浙,更不用说,鱼米之乡,经济发达,江南人杰地灵,才子佳人无数,教育氛围浓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状元数量最多的省份,江苏,可以说是状元之乡担当。

光是清朝时期,全国一共出过79名状元,其中江苏就占了27名,也就是说,清朝大约每2个半状元中,就有一个来自江苏。而江苏省诞生的状元之中,大多又来自苏州。仿佛整个城市都变得高大了起来。

一直到近现代,江苏省人才辈出也是全国知名。据2015年的统计显示,江苏省光是两院院士数量,60年来一直盘踞全国榜首。

江苏为什么出状元多人才?

答案很简单,因为人家,爱学习。

江苏的“爱学习”风气,从东西晋时期就打下了基础。西晋末年北方战乱导致大量中原人口迁往长江中下游,大批北方士族,朝廷官员也随之退隐江浙一带。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家族们,逐渐给这片土地注入读书人气质,算是埋下了一颗文化的种子。

这颗种子随着时间生根发芽,终于在唐代结出果实。

晚唐时期,苏州城内,最有名望的当属归家。全家学霸,全家当官是种什么样的体验?这个问题,可能归家最有资格来回答。

归家的第一个状元是归仁绍,在唐懿宗咸通十年(869)高中,随后进入仕途。但从归仁绍的前两辈起,归家就有人在中央担任要职了。归仁绍的祖父归登,曾任唐德宗时期任工部尚书,其父亲归融也曾官至兵部尚书。

归仁绍之后,归家的学霸基因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归仁绍状元及第5年后,他的弟弟归仁泽又紧接着把状元头衔捧回了家。归仁绍的大哥二哥其实也先后中过进士,只是跟状元弟弟们比起来,就显得稍微不那么引人注目了。不知道这家人吃饭的时候都讨论什么,感觉是普通人很难接话的。

如果说自己中了状元不算什么,能把后代也培养成状元,那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相当成功了。18年后,归仁泽的儿子归黯继续考中状元。再一个9年,归仁绍大儿子归佾,小儿子归系也在相隔5年前后高中状元。可能当年的江浙闺秀名媛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梦想,嫁入归家。

可惜的是,放在任何和平时期,都有可能成为殿堂级治国功勋的归家家族,历史却没有过多记载。那是在飘摇动荡的唐朝晚期,再根深蒂固的名门望族,也逃不过家国覆灭的命运,归家也就随之灭了。

归家的衰败,跟着迎来江苏省状元大爆发。

唐朝以后,经济中心从北向南迁移,文化中心与人才中心也随之向南推移。在农业经济的时代,人们除了耕种土地外,读书成为另一种谋生手段,毕竟种粮没钱,经商没地位。

特别是宋朝时期文人雅士们带起来的文艺圈氛围,让全国老少爷儿们恨不得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人间“真理”刻在自己脑门上。

明清时期是江苏省状元数量的井喷时期,特别是南明以后,南方逐渐形成以江浙为核心的较为独立的稳定的经济区,文化教育事业随之发展。这以后的江苏,不但有连中三元的大学霸,还有祖孙,叔侄连中状元的例子。

被称为“吴中第一人”的钱棨,在清乾隆年间参加科举考试,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接连夺得第一,连中三元。乾隆帝一高兴,还特地为其写了三元诗:“龙虎传胪唱,太和晓日暾,国朝经百载,春榜得三元。文运风云壮,清时礼乐藩。载咨申四义,敷奏近千言……”

还有江苏祖孙状元陆肯堂和他的七世孙,康熙年间陆肯堂高中状元入仕途,同治年间,其七世孙陆润庠也走上了自己状元道路。以及晚清著名政治家翁同龢和他的侄子翁曾源,同样是江苏籍状元。

最有名的“四朝元老”潘世恩,25岁时中了状元,为官五十多年,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皇帝,官至宰相级。以及身体力行实业救国的清末状元张謇。

也许是这样崇文重教的传统延续到了近现代,中国能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江苏省贡献的人才量也不可忽视。到了现代,且不说李政道、朱棣文、贝聿铭、钱伟长等科研大师级人物全是江苏籍,还有著名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程开甲院士。前几年被刷过屏的,最年轻中国籍哈佛教授庄小威,被誉为“中国血小板之父”的阮长耿等,竟然清一色全是江苏人。

可以说,从1000多年前开始,江苏的文化教育水平就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了。从一个常年遭受黄淮两河泛滥影响的下游平原,逆袭成延续千年的文化重镇,江苏都这么努力了,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