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日,《肥龙过江》于全网独播,这部让甄子丹为演好警探朱福龙一角,顶着硅胶,卖了老命,在东京飞檐走壁、耍起了双节棍。

这部以致敬李小龙为内核的功夫片,多少展现对老电影的深情缅怀。甄子丹作为李小龙的头号影迷,他的致敬,却从侧面印证了功夫片早已没落的现状。

《肥龙过江》播出之后好坏参半的评价,对角色刻意扮丑的批判,一时间占据了评论的主页面。

遥想当年,功夫片和武侠片一度是华语电影的门面;可今日甄子丹之后,更无巨星扛起这片天,不免让人唏嘘。

至于观众觉得功夫电影找不回以前质感,具体原因可归类为:

1.情节无逻辑;

2.打戏过于失真;

3.功夫明星人设的孱弱;

4.各方利益的互搏;

5.团队展不开不开手脚 这几项。

毕竟电影并非技术简单堆砌的产物。尤其对于功夫片来说:在特技快速革新的今天,却难挽回潮水的褪去、观众的流失。

说到《肥龙过江》,不得说李小龙1972年的《猛龙过江》和洪金宝1978年的《肥龙过江》;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出功夫片末落的深层原因。

李小龙IP的树立

在上世纪60年代,演员对电影的掌控度远不如今天那么随意。对剧本和情节更无决定权。加上邵氏的片场制度在当年影响最深,导演中心制则理所当然且无可撼动。

一部功夫片好不好,无疑是导演说的算。但李小龙空降香港之后,一切都变了。

改变主要有以下两点:

1.演员中心制的出现。

李小龙在嘉禾大展拳脚,第一部作品《唐山大兄》便以暴风骤雨般的姿态,把演员推向了核心的位置。

因个人意愿而设计出的电影和团队,除了个人IP达到了极值外,对剧组的全权掌控,在此前拍摄工作中前所未见。

从导演到编剧,从主演到武术指导,《猛龙过江》几乎全由李小龙一人完成;简单的戏剧冲突,密集的打斗,《猛龙过江》让一切都简单化,打斗取代了剧情。

2.角色和真人边界模糊。

此外《猛龙过江》最独特之处,莫过于李小龙尖细“阿打”的叫喊声,和双节棍的演示。个人爱好习惯的充分保留,进一步模糊了李小龙真人和角色的边界。

甚至许多人一度认为,李小龙真的在剧组中KO了他所有的团队搭档。

1972年12月,李小龙自导自演功夫片《猛龙过江》上映,530万傲人成绩更打破他从影以来的历史记录。

李小龙加盟嘉禾后,《唐山大兄》和《精武门》持续爆款,他一度自组电影公司,借助嘉禾的发行能量,形成了完备的私家电影团队。

肥龙洪金宝的香港梦

李小龙死后,成龙成为了嘉禾钦点继任者。可比起李小龙的先入为主;当年不到20岁的成龙,显然无法继承这位功夫巨星的光环和气派。

其实功夫片李小龙死后于香港影坛高歌猛进之余,喜剧片逐渐占据更多分量。早在李小龙之前年少入嘉禾打拼的洪金宝,已渐渐展露出功夫明星的气派,功夫和喜剧的结合多少成为了必然。

1.功夫喜剧催的肥龙

“肥龙”既是洪金宝的本命朱元龙的昵称,此外单字“龙”则与李小龙的本命和《猛龙过江》相互印证。

从正式入行时间来说,洪金宝算是李小龙的前辈,但是在这位功夫巨星面前,以武术为一生职业的洪金宝,对李小龙的崇拜是毋庸置疑的。

从第一次打招呼时记忆尤深,到在《龙争虎斗》中的简短过招,这么多年来,他在大小采访中,一直对李小龙保持敬服的态度。

16岁便已在剧组摸爬滚打的洪金宝,干过武术替身、武师甚至编剧等。

电影摄制从前至后,都已被他摸通门径,洪家班更如出生红日,打造洪金宝个人IP已水到渠成。

1977年自导自演的《赞先生和找钱华》,洪金宝成功博出位。电影功夫扎实、人物鲜明,既吸收了传统功夫片的狠辣,又加入了现代的幽默诙谐元素。

功夫喜剧的套路,也用在洪金宝之后的大部分电影中。次年7月《肥龙过江》上映。从导演到武术指导,再到主演,皆由洪金宝一肩挑。

2.借功夫凸显草根逆袭

这部献给李小龙的私人化电影,既有对已故功夫巨星的致敬,又有洪金宝对小人物本能正义感的彰显。

比起单纯对李小龙动作套路的演示,《肥龙过江》把李小龙的侠义情怀,融入到了当代社会。

而青年肥龙以锄强扶弱为己任,一人打垮整个犯罪集团,更如对平凡小人物英雄梦的颂扬。

在人人有梦的70年代,洪金宝饰演的乡下青年,通过神奇逆袭上位,《肥龙过江》代表了香港无数草根和底层群众的心声。

肥龙再“过江”

毕竟两部经典已时隔多年,甄子丹的“肥龙”心愿终于新《肥龙过江》中得到了却;但在“功夫片已死”的年代,甄子丹的失势,无可避免。

曾几何时,功夫片为华语电影最引人为傲的类型片。成龙的形醉意不醉,李连杰的侠之大者,无不让人赏心悦目。

随着一代功夫巨星的老去,甄子丹浮出了水面。

甄子丹拳脚凌厉、身手敏捷,而火爆狠辣的打斗成为了甄功夫的标配,直至《叶问》系列的出现,甄子丹内敛了起来。

他立起了一代宗师的人格风范,加之在人人不习武的年代,《叶问》系列坚挺了11年并成为华语功夫片的独苗,实属不易。

​第一,情怀决定事业。甄子丹作为香港李小龙协会会长、李小龙头号粉丝;在其他作品中,偶像李小龙的影子在甄子丹的表演中总挥之不去。

1995年,甄子丹饰演了剧集版《精武门》,一招一式融入李小龙的招牌动作;到了2010年《精武风云:陈真》,甄子丹再度出山,票房3000万铩羽而归。

用生命来致敬李小龙形容甄子丹,并不过分。

到了《肥龙过江》后,形似意不似的恶搞式致敬,却没能赋予电影更多的灵魂。

第二,创新融入致敬。因《大块头》和《瘦身男女》等香港电影成功范例,也让甄子丹看到功夫喜剧的新样态。

《肥龙过江》沿用了顾嘉辉经典配乐;其中深入异国他乡、双节棍展示、中外武术对决、黄色紧身衣标配等,Plus版李小龙对于增重之余,打击感亦成倍。

但过于浮夸的表演,没能在模仿基础上,深挖一层。

对两部前作,《肥龙过江》的花样多创新足,侦探、喜剧、爱情、家庭、警匪等素材皆放入这部作品中。但元素过于丰富,却冲淡了电影的主题表达。

《肥龙过江》的得与失

纵观功夫片50年,人格建立始终与功夫无法分割。不论是李小龙还是洪金宝,功夫塑造了他们的人生,更成为了他们事业的全部。

我们称洪金宝为“史上最灵活”的胖子,更多源自于对其人格魅力的认可。

加上肥龙一直是洪金宝的名号,曾在1990年的一部功夫片《瘦虎肥龙》中,洪金宝已圈地划界。

《肥龙过江》以特技拼成的“灵活胖子“,不如洪金宝来得纯天然;对于致敬李小龙来说,分量更显不够。

毕竟,《肥龙过江》保留了港片原味的喜剧和功夫要素,嬉笑打闹、抖包袱设悬念等一度让人期待,但它离一部优秀的作品,依然差很多。

正如前文所说,原因可归纳为以下:

1.与王晶联手,甄子丹个人IP进一步弱化。首先,《猛龙过江》树立起李小龙强大的个人魅力,而摆脱叶问后的甄子丹,在这部电影中变得不会演戏,更失去了表演的灵魂。

其次,前两部的成功,建立在个人IP基础上。浓郁的个人风格才让电影成为了经典。到了新《肥龙过江》中,导演、监制、动作指导和主演皆非同一个人掌控。

而且,王晶和甄子丹风格的不协调,既弱化了甄子丹,又让喜剧丧失了原有的生动感。

2.主演增重后,打斗并无太多亮点。《叶问》符合人设的武术打斗精致用心,甄子丹以咏春寸劲搏斗,招招凶险、招招动人心魄。

到了《肥龙过江》,打戏被多余情节稀释,即便东京塔的中日决斗也显得不那么过瘾。此外,“增重”后的甄子丹并没有给人天然的分量感。

笨重之余,甄子丹见长的犀利狠准等优点被抹杀,可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3.最关键,是电影内核的丢失。无论是《猛龙过江》还是《肥龙过江》,惩恶扬善的主题赋予了电影解读的空间。

李小龙不畏强权,洪金宝侠义初心;他们以功夫来圆梦,给当时年轻一代深刻共鸣。

热血是激励观众的发动机。看罢电影我们或会觉得,虽同主角一样无权无势,却血气方刚、心揣梦想,为何不能用自己的拳脚,闯出一片天?

《肥龙过江》如一场杂乱的闹剧,在喧闹中开始,在喧闹中结束。如果要说为何香港电影无经典,这与时代是分不开的。

​2020年的香港,早已无法与40年前同日而语。城市化建设的完备、文化层次的饱和,草根逆袭的故事,似乎已成为了过去式。

此外,电影其中一个细节最让我触动:朱福龙增肥完全源于食欲,源于无聊,源于自我放纵。

其实他在电影开头以新中产姿态出现时,似乎磨平了香港电影原有的锐度,心宽体胖也算是对当下香港电影处境,最好的安慰吧。

毕竟香港的功夫班底还在,他们有世界最好的龙虎武师,我们相信总有一天,功夫片可以重整旗鼓,再回巅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