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季节,冷空气间歇性来袭,时而降温、时而回暖的多变气温,成为了水霉病发生的高发季。水霉病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到来重大的损失。

一、病原

水霉病是由水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疾病,在我国淡水水产动物中的体表和卵上共发现的水霉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水霉对温度适应范围很广,对水生动物种类没有选择性,凡受伤的机体和卵均可被感染致病。

1.水霉病的发生主要因为捕捞、运输、转池操作时引起鱼体表受伤、鳞片脱落造成,水霉菌侵入伤口,向内外长出菌丝,分泌毒素,引起组织溃烂,出现肉眼可见的白色棉毛状菌丝。

2.鱼体表被寄生虫咬伤,或因饲料中营养不良引起表皮溃烂,水霉菌随溃烂部位侵入,也可引起水霉病。

3.各种原因造成体表组织受伤,水中的水霉病游孢子即伺机附着,于坏死组织上开始发芽形成菌丝,菌丝除寄生于坏死组织外,尚可漫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组织,分泌消化酵素分解周围组织,更而贯穿真皮深入肌肉,使皮肤与肌肉坏死崩解。水霉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其是早春和冬季,越冬鱼种、鱼卵、鱼苗易染此病。同属真菌病害的鳃霉病多发生在5~10月水质恶化、发臭的鱼塘.

二、水霉病发生的原因

水霉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鱼体体表受到损伤,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捕捞:在冬季或早春水温较低进行干塘或用网扦捕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或拉网时间过长,引发鱼体剧烈活动或跳跃,造成其体表鳞片部分脱落。

2、运输:在运输过程中,由于鱼体处于相对密集状态,相互挤压或擦伤。

3、体表寄生虫: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在晚秋气温下降后,未用最后一次杀虫药,致使体表原先残存下来的寄生虫(例如锚头鳋、中华鳋等)得以存活,寄生部位有伤口。

4、越冬冻伤:在冬季寒冷条件下进行拉网起捕,或者是囤养池水位过浅,因寒潮等天气引发鱼体冻伤。

5、池中有死鱼:由于水霉菌是腐生性的,在鱼类的尸体上水霉的繁殖速度特别快,进而对其它受伤的鱼体产生继发性感染。

6、其它因素:冬春季塘水过于清瘦,鱼体极度饥饿或营养不良,也易感染上水霉病。

三、常用药物介绍

1、水杨酸

水杨酸又名柳酸,化学名称是“邻羟基苯甲酸”,是含有石碳酸环的环型结构物。存在于自然界的柳树皮、白珠树叶及甜桦树中。在医药方面,水杨酸具有抗真菌、止痒及溶解角质作用。在鱼体表感染真菌时,水杨酸可软化角质层,角质层脱落时,也将菌丝同时脱落,此外,水杨酸能帮助其他抗真菌药物的穿透,并抑制细菌生长。水杨酸复配产品为目前治疗水霉病的主要药物。

2、五倍子末

五倍子系漆树科植物盐肚木的叶或小叶上干燥虫瘿,由五倍于蚜虫穿生而形成。中药中常用于治疗癣、疥等真菌性皮肤病,早在60年代就被用来防治淡水鱼的白皮病、赤皮病、烂鳃病等细菌性疾病及水霉病。五倍子末是渔药国家标准中唯一治疗水霉病药物。缺点是泼洒用量大,2-4 g/m3。

3、复合丙烯基二硫醚溶液

复合丙烯基二硫醚溶液是一种以合成大蒜素为主要成分的液体制剂。人工合成大蒜素主要由二丙烯基三硫醚(50%-80%)、二丙烯基二硫醚(20%-50%)、少量的一硫醚和四硫醚组成。大量研究表明大蒜素对真菌有抑杀作用。

四、水霉病的防治

有条件的可先用显微镜进行镜检确诊以防和大量固着类纤毛虫等寄生在鱼体相混淆。同时,由于水霉病的传播速度较快,发现感染后应方始采取治疗措施,不可心存侥幸心理。

1、预防措施:

①塘口清淤清塘:在放养前做好池塘的清淤工作,使塘底的淤泥厚度保留在15-20厘米之间,同时可使用生石灰等化水后全池泼洒,进行彻底清塘消毒,并清除掉池中坚硬异物。

②鱼体放养时浸洗消毒:常用浸洗消毒药物及用量如下:(每100公斤水中使用量)(1)食盐3-4公斤;(2)高锰酸钾2克;(3)漂白粉1克;(4)硫酸铜0.7克,以上药物均现配现用,任选一种即可。

③杀体表寄生虫:在晚秋时节或越冬前,要做好最后一次杀灭寄生虫的工作,不使残存的寄生虫得以留存下来。

④避免鱼体受伤:在拉网扦捕过程中,准备工作要做充分,动作轻快,担网、挑选、运送各环节紧凑连贯;运输时同样要如此,还需要注意运输的时间长短和密度大小。

⑤增强鱼体抵抗力:对养殖中前期较瘦弱的鱼类,在养殖后期要多加喂一些蛋白质含量较高的精饲料,一方面促生长育肥,拉大规格,另一方面可增强鱼体越冬时的疾病抵抗力。

⑥适当肥水:增加鱼塘水肥度,水色变浓,降低水体中的透明度,抵制水霉的生长。

2、治疗方法:

1.全池遍洒食盐和小苏打合剂,每立方水体使用食盐和小苏打各400克。此法的缺点显而易见,一是用量较大,成本较高,另外是使用食盐对池塘底质土壤易造成盐碱化。

2.五倍子末,每立方米水体用量为0.2-0.3克,化水全池泼洒,病情严重者连用2次。

3.可选择水杨酸醇溶液、二硫氰基甲烷溶液等全池泼洒或浸泡,用量参考产品说明书。由于水霉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鱼体体表受到损伤所引起的,因此在治疗该病的同时,要注意做好

细菌性疾病的继发性感染防治工作,如随后出现出血病、烂鳃病等的症状要同时使用其它药物做好上述病症的后续防治,避免产生更大的损失。

以上用药量请听药医为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