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蔡元培母亲

“我母亲是精明而又慈爱的,我所受的母教比父教多,因为父亲去世时,我年纪还小。”这是蔡元培《传略》里的一段话。

1879年,即蔡元培11岁时,父亲蔡光普因病去世。

面对家庭的不幸,蔡元培的母亲周氏谢绝了亲戚朋友的资助,以一人之力撑起全家。

母亲周氏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很有气节,为人处世处处得体。她宁愿典押衣物,勤劳节俭,也不接受别人的施舍,自己尽全力抚养诸子,亦言传,亦身教,以身作则教会他们勤勉节俭和慎言慎行。

每当夜幕降临,母亲就点起油灯,让蔡元培和两个哥哥围桌而坐,开始夜课,她则坐在一旁,监督孩子们认真学习。

民国这些母亲,大字不识,丧夫守寡,却用母爱滋养出一代大师!

夜课时间一过,周氏便督促孩子们睡觉,清晨又叫他们起床:“快起来了,晚睡不如早起。”几十年后,蔡元培回忆少年生活,仍觉得母亲的教育让他受益匪浅,“晚睡不如早起”的生活习惯也陪伴了他一生。

为了节省开支,周氏自己给蔡元培理发,还用理发时间了解孩子的思想品行情况。周氏的教育方法很得当,表扬成绩,也指出不足,对待他们的错误从不打骂,凡事跟孩子讲道理。

这样的教育方式影响了蔡元培的一生,他在其著作《中国人的修养》中指出,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民国这些母亲,大字不识,丧夫守寡,却用母爱滋养出一代大师!

蔡元培就是这样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他用他的君子风度,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1884年,17岁的蔡元培考取了秀才,遗憾的是,母亲最终没能看到他后来所取得的更大成绩,他18岁那年,母亲病故。

母亲虽然离开了,但她的教诲和精神却永远勉励着蔡元培前行。

维新变法失败后,蔡元培认为:“欲变新的国家,必须有新的国民。”

如何有新的国民?唯有新的教育。

1916年底,蔡元培应邀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开始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对北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民国这些母亲,大字不识,丧夫守寡,却用母爱滋养出一代大师!

1920年,蒋梦麟、蔡元培、胡适与李大钊合影

当时,北大涌现出了一批精英、大师,学校也成为了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策源地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地,不管在精神上、文化上,还是在政治格局上,都深深影响了国家的发展脉络。

如今,北大已经走过了120年,但还有人说,北大之所以成为今天的北大,都是因为一个人,蔡元培。

晚年,蔡元培旅居香港时改从母姓,取名周子余,以示对母亲的怀念。

2.胡适母亲

1917年,蔡元培开始对北大进行大刀阔斧的教育改良,聘请陈独秀、李大钊、梁簌溟、徐悲鸿等到北大讲学、任教。

那年,胡适从美国学成回国,其时胡适并未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但蔡元培为了让胡适进入北大不惜帮其伪造学历。

后来,胡适成为20世纪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学者之一。

民国这些母亲,大字不识,丧夫守寡,却用母爱滋养出一代大师!

年轻的胡适

胡适说,他这一生能有所成,离不开母亲冯顺弟对他的栽培。

1889年,年仅17岁的冯顺弟嫁给了47岁的胡传。

婚后两年,冯顺弟生下一子,取名嗣穈,一家人生活幸福美满。

可好景不长,不久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带病在战乱中奔走的胡传客死他乡。

23岁的冯顺弟从此守寡,一个人挑起家庭的重担,将那时年仅四岁的胡适抚养成人,其中的艰难困苦“非外人所能喻”。

民国这些母亲,大字不识,丧夫守寡,却用母爱滋养出一代大师!

胡适的父母胡传和冯顺弟

“只因为还有我这一点骨血,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我渺小而茫不可知的将来,这一点儿希望居然使她挣扎着活了23年。”胡适在《四十自述》中写道。

父亲去世后,后妈冯顺弟经常受哥哥嫂嫂们的气,但她从不埋怨。

胡传与前妻育有三子,大儿子是个“瘾君子”,在外面欠了一屁股债,胡传在世时曾拿剑砍他,冯顺弟跪着哀求:“饶了他吧,不然他人会说我这个后娘不容。”

父亲去世后,大哥更为所欲为,年除夕家里坐满了追债的客人,他就躲债去了。母亲冯顺弟则镇定料理,给每人一点钱打发他们走,大哥这才敢回家,可母亲也不打骂,一点怒气也没有。

民国这些母亲,大字不识,丧夫守寡,却用母爱滋养出一代大师!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胡适后来说。

冯顺弟不仅教了胡适好脾气,还教会了胡适许多为人处世之道。

有一次胡适说话得罪了亲戚,母亲知道后罚它跪地,不让他上床睡觉。胡适跪地而哭,用手擦眼泪,感染了细菌得了眼疾,久久不能治愈。冯顺弟听人说,用舌头去舔眼睛可以治好,竟真的用舌头去舔他的眼翳。

“这就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胡适回忆母亲时感慨落泪。

冯顺弟一直不忘丈夫生前的遗嘱:“穈儿天资颇聪颖,应令他读书。”

民国这些母亲,大字不识,丧夫守寡,却用母爱滋养出一代大师!

胡适三岁时,冯顺弟就把他送到私塾。为了让老师多教导儿子,她总是比别人家多交私塾费用。

她培养了胡适从小爱读书的习惯,胡适常常第一个到学校读书,放学大家都走了,他还留在教室看书;跟着母亲去割稻子,胡适却坐在树荫下看白话文小说。这些,母亲从不责备他。

正因为胡适早年看过很多白话文小说,后来才成为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民国这些母亲,大字不识,丧夫守寡,却用母爱滋养出一代大师!

胡适在照片旁批道“没有戴眼镜,使我感觉这像上有我母亲的神气”

胡适成绩超群,私塾老师怕耽误他,就建议他外出求学。

当时冯顺弟没有掌握家里的财权,只能苦苦央求胡适的几位哥哥,让小弟进城求学。

十二岁那年,胡适离开家乡去上海求学,母亲为他做了一只枕套,上面绣了一句话:“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

后来,为了挣钱赡养母亲,胡适辍学教小学。他听说考取留美官费生能得不少补贴,便写信征求母亲意见。

民国这些母亲,大字不识,丧夫守寡,却用母爱滋养出一代大师!

母亲欣然答应,回信告诉他,他能出洋留学,家里就能恢复声望,当以学业为重,其他尽管置之度外。

留美期间,母亲给胡适订了一门亲事。胡适学成归来,应蔡元培之邀赴北大任教,遵从母命,娶了小脚太太江东秀。

其实,胡适留学期间结识了“红颜知己”韦莲司,结婚前他写信告诉她:“我对母亲的恩情深感愧疚,不想再违背母亲的意愿了。”

民国这些母亲,大字不识,丧夫守寡,却用母爱滋养出一代大师!

胡适与江东秀

婚后第二年,儿媳怀孕的消息传来,母亲冯顺弟以为终于完成了使命,可以抱孙子了,然而不料却因常年过度操劳而轰然病逝,享年仅46岁。

胡适的一生,行而有义、宽厚待人,不盲从也不虚荣,不降志也不辱身。晚年他回到台北后,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他溘然长逝时,从台北到南港,家家烧香、户户路祭,十万民众为他沿路送殡。

而对一代大师胡适影响最深的女人,却是她的母亲冯顺弟,一个农家妇女,用她的慈爱,给了胡适最好的人生启蒙。

3.傅斯年母亲

1948年的最后一天,南京,秦淮河,胡适和傅斯年望着雨雾缭绕的江面,情不自禁地吟诵陶渊明的诗:“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师徒二人感时伤世,双双潸然泪下。

傅斯年,五四运动的总指挥,胡适最得意的弟子,师父称他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一身兼有最难兼有的品性与才能。”

民国这些母亲,大字不识,丧夫守寡,却用母爱滋养出一代大师!

傅斯年和胡适

跟师父胡适一样,傅斯年也在单亲家庭中长大,也是一位出了名的大孝子。

傅斯年生于山东聊城一个没落的名门望族。他九岁那年,在外地教书的父亲傅旭安突染重疾死于书院,年仅39岁。

父亲去世后,一门生活全靠傅斯年的母亲李太夫人操持。幸赖父亲傅旭安的众多门生,聚资生息供李太夫人一家生计之用。

傅斯年6岁时,母亲就送他去上私塾,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在家由祖父讲课。母亲李太夫人对傅斯年严格要求,加上傅天资聪慧,11岁就读通了《十三经》。

民国这些母亲,大字不识,丧夫守寡,却用母爱滋养出一代大师!

傅斯年十几岁时就到北大求学,他本是黄侃的弟子,偶然去旁听了胡适的课,被胡适圈粉,从此与胡适成为毕生师徒和挚友。

傅斯年32岁那年留学归来,应中山大学之聘,任该校教授,文学院长,兼任中国文学和史学两系主任。同年在中山大学创立语言历史研究所并任所长,在中国近代科学考古史上,傅斯年是第一功臣。

此后数年,他一直工作在学界,掌管过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以及台湾大学的校政,培养出了大批优秀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

傅斯年在教育界、学术界呼风唤雨,威望极高,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但在家里却是“侍母至孝,唯母是瞻”。

民国这些母亲,大字不识,丧夫守寡,却用母爱滋养出一代大师!

母亲爱吃肥肉,但体胖,高血压,不宜多吃。夫人俞大彩为婆婆健康着想,不敢多给。有次母亲为此不高兴了,傅斯年就长跪不起,苦劝老太太平息怒火。

事后,傅斯年又安抚夫人:“母亲患有高血压症,要控制她的情绪。我不是责备你,但念及母亲,茹苦含辛几十载,将我兄弟二人抚育成才,我只是想让老人家高兴,尽孝道而已。”

晚年俞大彩曾回忆说:孟真(傅斯年字)侍母至孝,对子侄辈,也无不爱护备至。

抗战爆发后,傅斯年千方百计将母亲不断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可是为躲避战火,长年奔走劳累,他和母亲皆身体抱恙。

民国这些母亲,大字不识,丧夫守寡,却用母爱滋养出一代大师!

傅斯年母亲李叔音

岳南在《北渡南归》中提到,傅斯年每言及老母逃难事,总怀歉疚之情:“老母幸能平安至后方,否则将何以面对祖先?”

1941年春,傅斯年一病不起,远在美国的胡适专门致函表达关切之情。

胡适的关怀给予了傅斯年精神上的慰藉,使他增加了同病魔抗争的勇气。几个月后,傅斯年终于出院。可他没想到的是,他出院了,母亲此时却死在了医院。

民国这些母亲,大字不识,丧夫守寡,却用母爱滋养出一代大师!

傅斯年与蒋介石

傅母去世时,傅斯年手头拮据,只好卖了好几箱他珍爱的书籍,买了一口好棺材。为了防止敌机轰炸和日后破坏,他又将母亲“葬于歌乐山风景绝佳处,作成一水泥之圹,甚坚,欲移不可。”

1950年冬,傅斯年在一次质询讲话中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蒋介石送挽匾“国失师表”。

与师父胡适一样,傅斯年是中西知识分子之典范,其人格是中西文化精华之结晶。他是仁师,是学者,亦是仁者。

仁者本孝,仁者首孝,傅斯年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