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是刘备可以取,并且必须取荆州四川的原因,相信诸葛亮不会不说到这一点。

诸葛亮是传唱千古的大名人,曾有云其: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可见其确实是有才之人。

<div><p class="ql-align-justify">诸葛亮是传唱千古的大名人,曾有云其: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可见其确实是有才之人。可是有才之人就一定会被重用么?这一点恐怕不是大家都认同的,在任何时候,家天下的统治方式就肯定存在亲疏有别,即便在民国时期,蒋介石还分个嫡派的与地方派的,更何况将近两千年前的三国时代。这一点只有曹操是真正看破的,曹操对将领的信任使得将领们纷纷来降,而他也不计前嫌的信任待之,比如张辽张颌徐晃等,这些人都是从对方阵营中投降过来的,而最后都成为了镇守一方的统领。反之刘备,镇守各方的只能是自己的结义兄弟关羽张飞。甚至如赵云这等人才(马超属于例外的原因是马超所带领的部队是外族,并且是长期追随其而来的,取代不了),一直担任的都是警卫部队的统领而已,这就可以看出其不信任,害怕其拥兵自重。所以,这么点狭隘,他被从河北一直赶到四川。这一点也是他与中原各诸侯最大的差别。</p><p class="ql-align-justify">为何说诸葛亮是幸运的呢?我们可以从古道今历数,能够在二十余岁便依靠文职就在军中担任要职的也只有他了。其余人都是依靠武功逐步登上军中统帅的,因为这很容易理解。军中无小事,每发布一项命令都关系到整个国家,整支军队的安危。所以,首先将领要的不单单是能力,能是让人看到自己的能力。一个人是否有统帅军队的能力不是自己一个说得算的。一般是需要人保荐的,或者深得统治者信任,或者是在军中有极大影响力。这些原因就注定一个统帅要想成为统帅,就得依靠自己的能力先出名,然后方受关注。作为一名武将,这相对比较容易,因为战争是一个人体绞肉机,进去是一个兵,整队人死光了,剩自己一个,那么自己就是队长,再拉起队伍来就有数十个手下;整个营死光了,剩自己一个时,自己就是营长,再拉起队伍来就有百十手下,等等。这样的成名速度非常快,职位提升也很快。所以,一名出色的武将在年轻时便坐上军中统帅是很普遍的。但是文职人员就不一样了,文职人员要成就必须得到统治者的信任才能有出谋划策的机会。而如何得到统治者的如此信任就是个问题了,因为人的个性就是喜欢向比自己年长的长者请教,一个小毛孩还不及自己岁数大,又没有一点名声,自己就不会重视他。所以,即便是诸葛亮,相信其仕途过程绝对没有三国演义里说的那么简单,从诸葛亮本身的知天下三分可见其不是一个不乐衷于仕途的人,一个这样的人如果推辞那肯定是假推辞。决然不会让对方请三次,即便有试探嫌疑,则其中必有内幕。有人说诸葛亮自己找刘备三次,但因刘备心情不好,都没有予与重视,所以三顾茅庐是还债。当然,这不能怪刘备,因为当时的实势就是这样,而刘备找到诸葛亮则更多的是因为穷途末路,有病急投医之意,所以,这是刘备的幸运,也是诸葛亮之幸运。我们看过隆中对:当中有,曹操已统领北方,孙吴已历三世,这些都是不能争锋的,只能向西进,这是诸葛亮给刘备出的策略。但我相信诸葛亮肯定不会只说这些,当有对刘备从北一直赶到南的总结。因为以刘备当时的力量,守住地盘才是第一问题,因为刘备之前占据北方争雄,最后都是战败失去地盘的。所以,如果诸葛亮只是教他怎么攻,那么是没有用的,他现在也没有进攻的能力,关键的就是怎么守。</p><p class="ql-align-justify">刘备本身出身平民,虽是皇族之后,但是已经非常遥远了,朝中无势力,手中无兵无财,唯一能拿得出口的就是汉室宗亲。但是这一点在北方战场上一点用处都没有。为何呢?首先我们回顾的是汉末诸侯的形成,其最早的是黄巾起义,这些黄巾起义的都是农民,他们之所以起来反抗统治者就是因为民不聊生。他们虽然最后被镇压了,但是可以说的是汉朝政权在当地已经很不得民心了。一个汉室的正统皇帝都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人民还反抗他,那么一个远得不能再远的皇室宗亲又算得了什么。所以,比之袁绍的四世三公,曹操也是重臣之后,与这样的一个影响力相比,一个汉室宗亲不算什么,根本就没有可以拿出来比较的资本。而荆州及四川就不一样了。第一,这两个地点本身就地处优渥之地,一个是川中平原,一个是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两个地方本身的财富多,即便是在东汉末年的四处饥荒中,这两个地方依旧衣食无忧,因此,朝廷在这里是受欢迎的,而中原诸侯在此地则有悖逆之嫌,因此,这两个地方的民心是期望保持政权不变动。因此,这两个地方,刘备一个汉室宗亲的名号是有非常大的号召力的。因为他们这两个地的“君主”都是属于保守型的,缺乏一个带领全国统一战胜“叛逆”的决心与能力。所以,期待一个雄主。所以,民心可用!这个是刘备可以取,并且必须取荆州四川的原因,相信诸葛亮不会不说到这一点。否则他不会被称为未出茅庐则知天下三分。</p></div>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