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诸葛亮分析了下,刘备从平原县令作为诸侯武装力量开始与诸侯争霸,一直都是被撵的对象,也没听说哪里的百姓非跟随不可,而刘备也一直都是光棍军,一支队伍从北跑到南,对于基业没有任何的帮助,就是因为对于百姓来说,谁来当这个王、这个侯都一样,支持谁都没有什么分别。

其实我们也将讨论这个刘备携十万百姓而行的史实典故。

<div><p class="ql-align-justify">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亲自率军南下荆州。当曹操军到达宛城时,驻守新野的刘备听闻大惊,于是率众逃走。在《三国演义》中,极力刻画刘备爱民如子而百姓自愿相随,其实在历史上同样是颇有争议。比如,唐代著名文才王勃: 初备之南也,樊、邓之士,其从如口。比到当阳,众十万余。操以五千之卒,及长坂纵兵大击,廊然雾散,脱身奔走。方欲远窜用鲁肃之谋,然投身夏口。于是诸葛适在军中,向令帷幄有谋,军容宿练,包左车之际,运田单之奇,曹悬兵数千,夜行三百。轴重不相继,声援不相闻,可不一战而禽也?坐以十万之众,而无一矢之备,何异驱犬羊之群,饵豺虎之口?故知应变将略,非武侯(诸葛亮)所长,斯言近矣。</p><p class="ql-align-justify">其实我们也将讨论这个刘备携十万百姓而行的史实典故。这一点便关系到刘备是真仁义还是假仁义的讨论。</p><p class="ql-align-justify">从《三国演义》或者其他史实记载,都有明确记载有十万百姓相随刘备,在我们看来,刘备此举有十足的作秀行为。为何呢?</p><p class="ql-align-justify">曹操是中原的霸主,先后消灭了袁术,吕布,袁绍等诸侯,靠的不是别的,而正是一种富足与休民养性,也就是说,曹操并不是暴君,他在行军打仗中一直都是极力的收买人心,比如,攻下冀州后,曹操曾下令免去冀州三年的钱粮赋税用以休养生息。可见,曹操对待百姓并非是付诸以屠戮。也就是说,假如这些新野的百姓没有跟着刘备走,即便是曹操占领了新野与襄阳,则他们还是新野的百姓,荆州的百姓,并在曹操的控制下安居乐业。而为何他们非要跟着刘备走呢?我们可以暂时将其定为诸葛亮的计谋,因为曹操并不是没有干过缺德事,比如,袁绍的别驾陈琳曾经就写出一份伐曹的檄文,极力宣扬曹操恐怖的一面。我们可以大胆猜测,诸葛亮在作为刘备谋士的时候,一定是在城中大肆宣扬曹奸刘忠,才会造成大量的难民因恐慌而走,最终将他们变成曹操的刀下鬼。</p><p class="ql-align-justify">曾经有人向刘备提议说是要刘备放弃这些百姓民众,自行逃离,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这对于刘备的军马是有积极的保护作用的,而对于随行的百姓,他们也不会遭到杀戮。以诸葛亮这么的智冠群雄不可能没有考虑到这么一点,可是他为何不劝阻刘备呢?如果放弃百姓自行逃走这件事对刘备有利的话,刘备不可能不听的。因此,可以断定,刘备与诸葛亮之间有一种共识,而且这种共识就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为了成就大事业,这么些百姓都是可以允许牺牲的对象。</p><p class="ql-align-justify">诸葛亮分析了下,刘备从平原县令作为诸侯武装力量开始与诸侯争霸,一直都是被撵的对象,也没听说哪里的百姓非跟随不可,而刘备也一直都是光棍军,一支队伍从北跑到南,对于基业没有任何的帮助,就是因为对于百姓来说,谁来当这个王、这个侯都一样,支持谁都没有什么分别。诸葛亮要用这么一些人的血来树立荆州人对曹魏政权的仇恨,从而给后来的刘备进驻荆州做铺垫。通过“裹挟”这么些人,他们为曹操的虎豹骑兵队所追杀,他们的亲友多在荆州,他们的亲友就不可能依附于曹魏,给世人以刘备仁德恩义以及曹魏不得人心的表象。</p></div>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