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秉章、左宗棠怎么也没料到这次参劾樊燮会引起这么大风波,自己本来是原告,弄到最后自己反而成了被告。更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对方将反击的矛头直指左宗棠,欲制其于死地。‖

樊燮案背后:满汉官僚间的权力争斗

左宗棠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案情,1856年(咸丰六年),当时的湖广省委书记官文(1798~1871)推荐自己亲戚樊燮(xie)任湖南永州军区司令员,樊燮者(1813~1861),在职期间声名恶劣,身为武官却从不骑马,只坐八人大轿,人称“轿子总兵”。但是架不住人家有个好亲戚,1858年秋,官文奏请将樊燮升为湖南省代理军区司令员,粟襄升为永州司令员。意在排挤当时的湖南省委书记骆秉章(1793~1867)。不久咸丰帝(1831~1861)准了官文的奏折。骆秉章哪能答应,于是就在同年1858年冬天赴京见皇上时参了樊燮一本,并连带着粟襄,折上指责二人“贪污腐败,拿公家的钱却用来办自己的事”。一场大戏拉开了序幕☞

樊燮案背后:满汉官僚间的权力争斗

咸丰帝看完折子很生气,下旨将樊燮免职并调查粟襄。1859年4月,骆秉章再次弹劾樊燮挪用公款并请求将樊燮严审究办。咸丰帝下旨,将尚在湖北省亲的樊燮“押解湖南,听候查办”。就在骆秉章参革樊燮后不久,樊燮在他人的怂恿下向他的后台官文求救并呈控于都察院,为自己鸣冤。在呈状上,樊燮称永州镇官员黄文琛向左宗棠“打小报告”,而左宗棠又告诉了骆秉章,结果骆秉章在未查清的状况下就参劾了他,这是左宗棠趁机陷害他。于是骆秉章参劾樊燮案转为樊燮京控案,樊燮反而成了受害者,由被告变成了原告,而被告则成了陆秉章的心腹幕僚左宗棠。且形势发展的很快,也很险恶,官文亲自参劾左宗棠,很快奉到御诏,有密诏称:“左某如果有不法情事,即行就地正法!”事情紧急万分!左宗棠也被迫于1860年1月12日正式离开幕府。从而结束了他历时八年的幕府生涯。

案情发展到这一步,看似正常的背后其实另藏玄机。以樊燮的身份和品行,他的影响和活动能量毕竟有限。推动樊燮进行反扑活动,并使之得逞的,除了左宗棠的揽权专行,刚直激烈,招致一批嫉贤妒能者的不满和怨恨之外。其背后还有就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随着汉族官僚地位的上升,导致了统治者当局内部满汉矛盾的加剧。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