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吾心安处即家园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一瞥

在这个年审案超过8万件的基层法院,不仅有“稻花蛙声”,还有读书会、菜园子、西园景色等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存在,它们是海淀法官们在喧嚣都市、繁忙工作中的一片净土,是全体海法人的精神家园。

图为海法人一周年特刊    李森 摄

2017年岁末,一位笔名为“艾米米”的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在该院原创公众号“稻花蛙声”上发表文章《江湖路远,各自珍重》。文中,“艾米米”用动情的笔触追怀几位离职同事的工作经历,表达了对法官离职潮的感伤、对当下生活的困惑,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展望,情真意切,忧思中带着希望。

“稻花蛙声”是海淀法院打造的六个运营稳定、功能各异的微信公众号之一。它没有明示法院身份,海淀法院更愿意把它作为全院干警陶冶情操、愉悦心灵的精神家园。事实上,在这个地理位置重要、年审案超过八万件的基层法院,不仅有“稻花蛙声”,还有读书会、西园等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存在,它们是海淀法院法官在喧嚣都市中的一片净土,是全体海法人的精神家园。

图为新修葺的图书馆  李森 摄

讲述海法人故事

发表《江湖路远,各自珍重》一文没多久,“艾米米”在文末留言区看到了院长焦慧强被点赞数“置顶”的评论:“全文写得都很好啊,大家都说真话想说真话没有任何问题!这是我们干警的心声,无论是离开的,还是坚守的,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一股暖流瞬时充溢“艾米米”心间。

      海淀区位于北京西北部,在这块前身为皇家园林的土地上,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几十所著名高校,也坐落着百度、网易、爱奇艺等多家互联网大企业。海淀法院位于毗邻“中国硅谷”中关村的丹棱街12号。

坐在干警面前,焦慧强时常回想起刚工作那几年。他曾觉得自己在单位就是一个小小的、孤独的个体,没人关注,也没有存在感。后来随着阅历见长,他接触到了一些在基层工作二三十年的老同志,发现他们居然也有同感。“说得难听点,觉得自己和单位就是‘两个花’的关系——生病了一个花篮,去世了一个花圈,根本谈不上什么归属感”。

受到触动之后,焦慧强对个人与单位的关系、单位文化建设有了更多的思考。因此,在创建公众号这件事情上,他非常支持:“我们想通过推送法院和干警的日常故事,让每个人都对其他人有所了解,也关注每个人所关注的,让任何身份的海法人都能站在聚光灯下,让每个人都能有幸福感和获得感,这就是我们的初衷”。

不久后,公众号“海法人”问世。这个被全院干警昵称为“小海”的年轻平台,一年之内便迅速成为海淀法院文化建设、队伍建设、时讯速递的核心途径,亦成为外界学习海淀经验的重要窗口。“讲述海法人自己的故事”就是公众号创始的初衷。

一年间,“海法人”共推送原创文章334篇,推送了一大批普通法官、助理、书记员、司法辅助人员、法警、保安、陪审员的故事,而包括焦慧强在内的法院领导却极少作为主角出现。事实上,在“海法人”讲述的故事里,副庭长以上的领导占比都很少。在“海法留声机”系列中,一段段音频讲述着法官的温情故事,有人对妻子唱《我要你》大秀恩爱,有人为爱女朗诵的《两百年后的世界》饱含父爱拳拳,还有少年法庭法官为被告人讲述童话《幸福在哪里》……

上情下达、下情上知。点看“海法人”成了海法人新的习惯——了解昨天的务虚会都谈了什么;查查足球赛战报,看看哪个队赢了球;而那些感动了自己的瞬间,就用笔记录下来,给大家分享……

“我们的海法人,是给干警看的,是关注其所关注的,也是献给故事的主人公及其家属的,是海淀法院全体干警对他们的致敬”,在“海法人”一周年纪念专刊的扉页上,焦慧强写道。

图为西园读书会   李森 摄

喧嚣都市的净土

“入斯园且喜亭台水榭草木茂盛,出此门还忧黎民百姓众生疾苦”。从喧嚣的丹棱街进入海淀法院,如果在院里停留,就一定会被办公区西侧如画般的景致所吸引,这里便是属于海法人的“西园”。午休闲暇一刻、办案法官临时歇脚,甚至开个案件头脑风暴的小会,西园便是最好的去处。

漫步在长长的木栈道上,两旁是蓬勃生长的苍翠大树。到了花开时节,芍药、牡丹、薰衣草、月季等竞相开放,姹紫嫣红,蜂飞蝶舞。在车水马龙的钢铁丛林中,西园还种植有黄瓜、油菜、葡萄等瓜果蔬菜,仿佛一片世外桃源。

西园入口处,矗立着《园廊赋》碑刻。“园虽旧地,其命维朝;廊属新制,其使为勃”“郁草扶窗,诸曹之手植;紫毫惊鸿,群贤以申志”……一句句,诉说着这里从一块块堆砌建筑材料的荒地,成为全院干警享受农耕之乐的绿色家园的过程。在采摘园里按照庭审划分的责任田里,有人种了番茄、薄荷,有人种了辣椒。到了丰收时刻,全院干警就能在食堂享受菜园里长出来的劳动果实。从花园修整、到果蔬种植、笔落赋成,全都不假他人之手,这也是海法人对司法工作始终保持着昂扬朝气的来源——既源于耕读之间的快乐,又受惠于这和法庭一墙之隔的情操陶冶。

在不久前开展的西园读书会上,20多名来自不同庭室的法官们齐聚西园,一起品读朱光潜先生的经典名著《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畅谈自己的读书心得和人生感悟。法院组宣处处长杨炎辉在分享心得时很动情,他说:“曾不止一个人问我,你们法院不论平日还是周末怎么总有人自觉加班,你们院的先进典型一个接一个,为什么层出不穷?我总是淡淡地回答说,这就是我们海淀法院的特点,是一种独特的精神使然。尽管这话多少显得有些俗套,似乎也不足为外人道,因为如果不曾在丹棱街12号这个集体工作过,是决计不能体味这种微妙而又深刻的力量的。”

时至今日,西园读书会已经举办了三期。今年五月,新修葺的图书馆落成开放。整修一新的图书馆藏书丰富、窗明几净,承载着海淀法院不断进步的决心:这里不只是法院,也是法学院。

图为足球赛场上的拼搏  李森 摄

每个人都是主人

在海淀法院,两个名为“海法一家人”的微信群囊括了从院长到物业人员的几乎所有工作人员,绝大部分的日常事务性工作都在群里开展:不满意食堂伙食,群里“@人”;信息系统出现问题,技术群内回复;工资、人事上的疑惑,也在群内讨论……

在海淀法院党组看来,这种以“共同管理”理念构建的新型人际关系,突破了传统的层级汇报模式,实现了重大事项即时告知、重大事件集体商议、问题解决全员响应,与近年来在创新行业中倡导的“去中心化”“扁平化管理”不谋而合,也让司法改革中倡导的新型审判团队作用真正得以发挥。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纪格非回忆起在海淀法院挂职的日子,总是感慨万千。“记得第一次参加院务会,我感觉很惊讶。堂堂法院院长事无巨细都要知道,大到案件总量、结案率,焦院长的记忆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重大敏感案件,每件都要心里有数。小到去哪里找一些健身器材,怎么解决干警看病难的问题,事事都要关注。工作的强度和压力、责任与风险,可想而知。”

而在第三届“海法杯”足球赛上,为促进干警交流,采取了崭新而“刺激”的赛制。队伍不再以庭室为单位,而是由党组带队、自由组合、点兵点将,最终,有庭长被黄牌罚下,有副院长被吹违规,院长代表队“含恨败北”……

每个海法人,都是海淀法院的主人,这不只是说说而已。大胆新锐、不拘一格、开明多元,在海淀法院这片土地上,文化的浸润正发挥着最大程度的作用。时代先锋宋鱼水、法官妈妈尚秀云、2017中央电视台年度法治人物陈昶屹、“降访高手”王志勇……一位位全国先进典型从海淀法院走出。全国优秀法院、全国模范法院、全国文明单位、全国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基地、全国人民满意好法院、集体一等功……沉甸甸的荣誉,挂满了院史馆的陈列墙。

正如同年轻的海法人在《园廊赋》中所写,“非著我名无以史,飞卷帆虹济海淀。”这座位于中关村的法院谈不上“年轻”,却正与所在区域一道焕发出锐不可当的活力。她是如此厚重,又如此轻盈。

文章原载于法制日报法治文化 扫描左图二维码 请关注法治文化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