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发生的每件事都不是孤立的,所以,小编先给大家列几个事件:

  1、华为搬迁

  华为公司基本掏空自己的老巢,整体从深圳搬迁到东莞,还安排了班车接送员工每日奔波于东莞和深圳之间。

  2、万科“去地产化”

  郁亮接替王石的万科董事会主席以后,提出了:万科未来还是地产公司吗?不应该是了吧,现在琢磨着要把城市公司的名字地产去掉,这样更符合万科未来的定位,未来万科的定位一定是“美好生活服务商”。

  

  3、房企更名

  2015年,方兴地产更名为中国金茂;

  2015年底,招商地产更名为招商蛇口;

  2016年,恒大地产更名为中国恒大;

  2016年,雅居乐地产更名为雅居乐集团。

  近日,合景泰富地产控股有限公司更名为合景泰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对于上述三个事件,大家肯定都有疑问:

  为什么“搬”?

  华为有上万的员工,深圳巨大的研发成本,住宿成本和人员成本,是一项巨大的支出。或者我们可以简单的认为,地价,房价,人力给了华为重新选择的余地。虽然深圳政府给了华为很多的优惠与福利,但止不住它的时代抉择。

  为什么“去”?

  万科的发展已经促使其去转变,去成为一家多元化业务的企业,这就意味着地产化的风格,很大程度上会限制万科的进一步发展,多元化发展不意味着抛弃根基。

  为什么“更”?

  基本上所有更名的房企,都一致的表示,此番改名,绝不意味着舍弃地产,转变发展方向,而是打算在做大做强地产板块的基础上,加快多元化业务布局。当然,在投资时代,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也是对于一个企业抗风险能力的考验。

  为什么说,这三个事件并不是孤立发生的呢?

  追究其原因,我们应该知道,在楼市火热的大环境下,地产,地皮,地价都在靠更高的成本和资金来支撑。房企在获得高额利润的同时,也面临土地资源稀缺而引起的进一步开发困难的问题,企业也因高额的土地成本和物业成本而开始寻求更廉价的环境和成本。所以,无论是房企还是企业,都在重新摸索更成功,更有利益点的生存之道。

  当然,这也在另一方面反映着这个时代,疯狂的地产和楼市在红利期的窗口下迅速壮大后产生的进一步思考。

  如果不是地价,房价太贵,华为不会集体迁移;如果不是土地稀缺,房企拿不到粮食,他们也不会焦虑,迫切需要寻求新的生存之道;如果不是在楼市中获利颇丰,谁又会在饥饿的状态下去费尽心思的探索新的业务方向,寻求更大的投入和发展呢?

  不是地产太疯狂,楼市太嚣张,而是这一切都在逼迫着与之相关的利益方去寻找更节约,更长远的发展道路。

  最终造成的结果是,房企继续深耕大城市,探索新的方向,而企业则开始走向生产成本、性价比更高的三四线城市。人才,也将不仅仅是集中在一二线城市。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日均流动量也开始随着企业的迁移而迁移。对于企业来说,只要有人,大城市的吸引力会逐渐降低。对于房企来说,只要有资金和发展策略,大城市便有取之不尽的待挖掘的财富和风向标。最终造成企业和房企各自占据着适合自己的领地。

  房企和企业都在楼市的大环境下寻求,思考新的道路,对于我们普通的购房者来说,又该思考些什么呢?

  楼市的机会随着土地资源的稀缺而越来越稀缺,在房价,地价日益增涨的市场前提下,要不要入场,何时入场便成了一个令人纠结的选择题。

  有人担心,企业的撤离和房企的去地产化其实是他们已经意识到楼市泡沫即将到来的一种征兆和反应。此时入场楼市,对于购房者来说,会不会是自寻死路呢?

  当前城市,楼市的调控正在日渐加紧,尤其是对于土地的竞拍来说,规则日益细化,拿地日益困难,对于房价来说,国家一方面在控制房价过快上涨,一方面有采取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来为楼市的稳定保驾护航。如果这一切还无法预防和阻止楼市泡沫的到来的话,相信很多人都会彻底对ZF失望吧。

  或者说,我们用一句名人的话来解释房价会不会跌,楼市泡沫会不会来的原因。原话是这么说的:房子都不让卖了,它还怎么跌。

  做大做强是每个企业的发展目标,用最小的成本赚最多的钱是企业盈利的前提。楼市泡沫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房价大规模的下跌。如果真的泡沫降临,华为还用担心高成本的问题吗?地产企业还会扩张资本,攻城略地吗?

  结合ZF的调控政策,房企的发展困境和思考,房客们,可以从中寻找些许蛛丝马迹。

  地产时代,当大家都在多方面寻求发展,应对焦虑,保障自己的长远利益时,你又该做些什么呢?

  -End -

  ▼

  本文版权归【聊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