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笔名为“金庸”的一代武侠小说泰斗查良镛在港逝世,享年94岁。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

  金庸的作品,影响了几代华人。他的离去,也带走了几代人的“江湖”。

  

  感谢金庸带给我们一个快意恩仇、精彩绝伦的江湖,教我们领悟“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金庸不仅“才气”逼人,“财商”、“财气”也相当出众。好友倪匡就称他为“中国上下五千年最有钱文人”。

  今天就来看看,金庸与钱相关的那些小事。

  靠卖考试指南,赚得第一桶金

  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宁名门望族,也是书香世家。

  从小学霸一枚,应付考试得心应手,而他的同学却多有“恐考症”。

  于是,侠义心肠的金庸决定拔刀相助。

  他与两个小伙伴一番策划,鼓捣出一本叫做《献给投考初中者》的书,书中总结了各个中学历年考题和答案,并细细道出应考经验和技巧。

  

  这本小书出奇的畅销。除了浙江本省外,还“外销”江西、福建、安徽等地。

  因这本书的收益,三位少年编者不仅中学时代衣食无忧,而且还攒下了大学学费。

  

  此时,金庸年仅15岁。

  在旧书网上,该书最新售价为3000元。

  写小说赚钱,成中国第一IP

  金庸早期的收入主要靠在报纸上连载小说赚取稿费。

  从1955年开始至1970年代封笔,金庸共写武侠小说15部,取其中14部作品名称的字首,可概括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一部《越女剑》。

  根据保守估计,金庸小说全球发行量已经超过了3亿册,翻拍或者跟他作品有关的电影电视粗略统计已超过100部,可谓小说界“中国第一IP”。

  

  在他封笔后,陆续将小说整理成册出版,版税又成为一笔巨大财富。

  早期的版税收入虽难以查据,但金庸小说经久不衰,历经三、四十年仍在不断再版发行:

  2010年,金庸小说在内地重新集结出版。在当年作家财富榜上,金庸以350万元版税高居第12位;

  2011年,金庸以220万版税居第19名。

  2014年,金庸以330万版税居第27名。

  2015年,金庸以850万版税居第17名。此时距离金庸封笔已过去整整44年。

  金庸过世的消息传出后,京东销售数据表明,10月30日金庸作品销量环比增长超120倍,且大部分用户购买的是650元一套的金庸全集。

  

  《明报》上市,跻身香港富豪榜

  金庸和中学同学沈宝新创办《明报》时,资本仅10万元港币。

  1991年1月23日 “明报企业有限公司” 注册成立;同年3月22日在港交所上市(0685.HK,现名为“世界华文媒体”),其市值为8.7亿港币,金庸独占六成股份。

  1992年,《明报》年利润达1亿港币,金庸以12亿港币的资产,名列香港百富榜第64位。

  据香港媒体报道,金庸从1992年开始卖出自己的股份,估计可套现10亿以上。

  1993年,金庸主动把控股权移交给于品海。后于品海被发现有刑事案底,1995年再转售予马来西亚华裔拿督张晓卿。

  和倪匡“互相算计”

  因为《明报》稿费低,而且不给倪匡、亦舒、林燕妮等大咖涨稿费,有媒体调侃,金庸是“抠门”的老板。

  其实关于稿费问题,倪匡老友、《明报》前员工沈西城是这样描述的:

  

  《明报》的稿费一向定得不很高,至少它没有《东方》与《成报》那么高。

  大约七九年,三孙介绍我去《东方日报》写稿,订明写三个月的连载,每天七百五十字,稿费是一千元。

  但我在《明报》翻译日本推理小说,每天八百字,稿费只有六百五十三,比《东方》少了三百五十元。

  我没有提过抗议。

  但倪匡和亦舒就不同了。

  兄妹齐向金庸抗议,电话,信件齐飞,要求加稿费。

  金庸总是左推右挡,以太极卸劲化去倪氏兄妹刚猛凌势。

  

  倪匡气他不过,乘住一场宴会,带住几分酒意,大声疾呼要金庸加稿费。

  他说:“查良镛,你赚了这么多钱,应该加加稿费了吧。

  金庸笑笑说:“好好,我加!”

  总算把一场风波平了。

  事后,稿费真的加了,是百分之五,聊胜于无。

  倪匡不满,打电话去骂。金庸拗他不过,于是杀手锏来了。

  “好了好了,倪匡,不要吵!给你写信。”金庸用近乎哀求的语调说。

  一听写信,倪匡昏了过去,大叹:“我命休矣!”

  原来以论口才,金庸口才敌不过倪匡,但讲到写信评道理,倪匡绝对不是对手。

  倪匡怕写信,他是一字千金。写信白写没钱收,只有傻瓜才做。

  独有金庸是一等一的傻瓜,偏偏喜欢写信。

  倪匡说:“我从来不曾见过有一个人像查良镛那么喜欢写信的人。”

  坐言起行,过两天,查先生的信到了。

  拆开看,附列十几条条文,不是申诉报馆开销大,便是经济不景气,惟有节约。

  最后例必是吾兄要加稿费,势必引起连锁反应,意即谓你加,人也要加。这笔开销不轻,只把倪匡看得心酸难熬,最后惟有弃械投降,不提加稿费了。

  所以,一路到现在,倪匡在明报的稿费并不太高。比起《东方》、《清新》、《翡翠》大有不如。

  倪匡常自叹:“跟查良镛太熟,有时反而不好乱说话呢!”

  

  亦舒是继倪匡后,第二个敢同金庸谈稿费的天下勇者。

  亦舒比倪匡还辣,她在专栏里直接提出,文辞尖刻,几乎在说金庸在刻薄爬格子动物。

  

  面对如此刚猛的攻势,金庸以不变应万变,甚而以静制动,一样把亦舒弄得服服贴贴。到了(亦舒)升任政府高官后,仍乖乖地化个笔名,写稿费不理想的连载。

  在本港文化界里,倪氏兄妹素以辛辣出名,居然都给金庸弄得服服贴贴。你说金庸的本领有多大?

  木蚤虽恶,遇上糯米也是变不出戏法的。

  金庸就是治服倪氏兄妹这两只顽皮木蚤的糯米。

  

  为了这个原因,许多人说金庸吝啬。

  其实金庸并不吝啬,他不过是深懂节省之道理而已。他不像倪匡乱花钱,也不会富而后骄。

  他是应用则用,对朋友,有时也很慷慨。

  这一点倪匡体会很深。

  倪匡有什么困难,金庸都会帮忙。

  有时倪匡等钱用,金庸就会预支版税。这是是倪匡跟《明报》出版部的人亲口说的。

  

  倪匡支版税,并不是小数目,通常都过十万。

  金庸从来没有一趟皱过眉头。

  顶多会带点劝告的口吻对倪匡说:“钱不要乱用啊!”

  虽然金庸办报发了大财,倪匡是他的老朋友,但是他没有义务一定要照料倪匡。

  现今世界,势利现实,像金庸那样对待朋友,是不多见的。

  

  “

  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神雕侠侣》

  先生走好。

  谢谢您书里的缥缈江湖,侠义柔肠。

  

  轻思考、微幽默的投资那些事

  

  喜欢文章的小伙伴们

  别忘了给小编点赞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