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势必无法总能获得他人的认同,因此一定要学会自己和自己的和解。

  ——遇言姐

  半个月前,浙大化工系博士生侯京京同学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告别信后投钱塘江自尽,年仅26岁。

  此条不幸的消息获得网友的高度关注。大家最疑惑的是为什么很多人拼尽全力都无法获得的美好前程,被侯京京如此轻易地放弃了。

  ▲看到救援队在打捞的图片,遇言姐也是如鲠在喉,只剩叹息

  据同学们回忆,京京成绩优异,为人低调,行事清白,无可挑剔。以天大第一名,绩点分数 3.9的成绩被保送浙大直博的他,从不参与人事牵扯和资源争夺,只是默默将自己做到最好。

  也有同学提到,京京就像是个孩子,不愿随波逐流,不愿伪装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期待趋近于完美。

  不想再假装,也不想再撒谎,我只想做我自己,真的很难。有那么点累了,所以就算了。

  不想责备任何人,遗憾对不起家人,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剩下愧疚。

  此生缘尽,只愿没有来生。

  这是侯京京留给世界的最后一段话,没有恨意,没有抱怨,只有“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善良和赧然。“至今为止,我遇到的都是好人”这句话尤其令遇言姐感到悲伤。

  ▲这是微信的原文,一个善良孩子游走到这个世界边缘留下的最后绝笔

  关于侯京京同学的离去,先是有人猜测是由于读博压力,之后传出疑似跟性取向有关,又或者,是多重原因附加的结果。

  缓缓的笔调,淡淡的语气,字里行间却涌动着一股无可抑制的冲击,京京的遗言给我的感觉似曾相识,仿佛很多年前,读到《挪威的森林》中那些年轻的男孩、女孩结束自己的生命时的片刻。

  侯京京同学和直子的姐姐,尤其令人心痛的相像。读书第一,体育第一,在各类活动中游刃有余,无人不夸赞他们的优秀。

  然而,直子的姐姐却会间歇性地失落,将自己封闭在屋子里以恢复元气。如同京京的同学回忆生前的他:

  表面开朗,内心悲观,性格上面始终有一点拧巴,永远把开心的一面展现给朋友,把不开心的自己藏着。

  总是基于别人的心情和观点,自己的感受却从来没有表达,就算遇到困难也无法开口呼救,因为太害怕让身边的人失望。

  为了满足所谓的优秀而疲于奔命, 外在形象和内心自我的统一撕裂,他们熬过了一年又一年,当无力再维持下去的时候,终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里不是矫正扭曲的,而是学习适应扭曲的。”这是《挪威的森林》中,疗养院医生对有厌世和自杀倾向的直子说的一番话。

  这两天,遇言姐一直在想,如果京京读到过渡边那句“我的周身仿佛贴上了一层薄膜,纵然我无法与外界相融无间,但他们对我同样也无能为力”;

  如果京京遇到过一位犹如绿子般天生坚韧的朋友向他伸出过援助之手;

  如果“适应扭曲”这股本该让人独立成熟的革命性的力量在京京身上得到了释放,他是否会破壳而出,改变心意呢?

  已经无从知道了。

  我们必须承认

  这世界没有完美的爱

  京京遗言中特别提及对母亲的愧疚和遗憾,似乎与母亲的连接是他难以逾越的一道坎。家人受到的伤害令京京无法释怀却又无从弥补,只能无奈地回应“但愿下辈子不做您的孩子,也不想让您再受伤”。如今读来,遇言姐难过不已。

  这世界没有完美的爱。一个人成年后应该在思想上与父母保持距离,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代际间有着巨大沟壑的时代。

  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提问:如何评价“假装同性恋向父母出柜”的试验?

  某大学老师招募了10名直男学生,测试他们向父母出柜时对方的反应。

  所有的志愿者无不是家庭教育优越、从小是优等生、家人感情良好,被父母宠爱着的幸运儿。他们之所以敢于参加这个实验,也是因为深信自己的父母是理智的、开明的。

  结果是,在测试中,十个家庭中只有一个家庭以沉默和哭泣勉强接受。其余九对父母,据说很爱孩子的父母,开明的父母,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不是痛骂儿子,就是要打醒儿子,更有5名学生被要求收拾东西滚出去。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感性与理性之间,我们的思想和现实有着巨大的落差

  “你为什么还活着,你为什么不去死,为什么要骗我们养大你,我没有你这种恶心的儿子。”录音中充斥着各种恶毒的辱骂和诅咒,这也是志愿者们第一次直面父母的另一副面孔。

  参与测试的学生只是坦白了自己的性取向,而那些一直深爱他们的父母竟然一秒化爱为恨。对此,学生们纷纷表示对父母的反应十分失望,自己再也无法如同以前那样信任他们。

  令我意外的是,与提问者期待的批判态度截然相反,回答区纷纷对当事家长表示理解:“即便在美国,能够在第一时间接受子女出柜的父母也是极少,更别说在没有经过性取向政治正确教育的中国了。

  虽然在网络上,大家对于“基友”、“基情”、“卖腐”……张嘴就来,津津乐道,但事实上,大部分家长甚至连听说“同性恋”、“跨性别”这些词也不过是近两年的事。

  总的来说,中国社会对于性还停留在以繁衍为目的的阶段,指望大家立刻接受平权精神是不现实的。

  由于无知和偏见,对于子女突如其来的出柜,大多数父母的反应从惊恐到平复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转变或许长达数年,期间需要年轻一代和社会舆论持续不断的推动和引导。

  此外,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爱。志愿者在试验后出现的心理创伤和情绪失落,是由于对父母的期望太高,以至于无法接受信仰崩塌。

  没有什么爱是无私的,即使是来自父母的爱。如果你觉得有,只是因为你还没触碰到对方的底线。这是卡夫卡在《变形记》中早已告诉我们的事。

  如果侯京京同学能够认识到这些,或许他会对自己与母亲之间的困境坦然一点,心大一点。

  年轻人,

  要学会坦然地生活在大地上

  在《挪威的森林》中,相对于直子姐妹、木月、初美的自杀,渡边与绿子的相遇就像是一场救赎。

  尤其是像小鹿一般的小林绿,她似乎生来就懂得尊重自我,从不用非此即彼的现世道德约束自己,从不因外界标签的“肮脏”、“不伦”、“古怪”压制自己。现世规则操控不了她,她也不刻意操控自己。绿子就像是一叶随遇而安的帆船,无论走到哪个角落都还是自己。

  只有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才会如此。

  可惜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成长是各自的朝圣之路,京京终究没有能够跨过那道坎, 成为像绿子一样勇敢的年轻人。

  20来岁的年纪时,遇言姐的第一个老板曾经警告我:“不要成为一个people pleaser(取悦他人的人)。”那时的我不甚明白他的意思。

  许多年之后,我才懂得,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生存的世界没有客观,只有主观。只有自己才能让世界的存在有意义,否则,外部的精彩或无聊都与你毫无干系。所谓成长,不过是学会如何内心和谐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与京京的困境相对应的,是知乎上的另一道答题“怎样才能坦然接受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

  提问者是一位焦虑的母亲,答题人则恰巧是她的儿子。在这位年轻人的自白中,其体现出的理智、远见、勇气令大家十分钦佩。

  与侯京京如出一辙,这位男孩同样学业优秀、体育拿手、人际融洽,同样也有着一位表达“完全不能接受,太肮脏太下流了”的母亲。

  对于父母亲的声声饮泣,他的回应温和不失坚定:

  除却性取向之外,我首先是一个对自己,对工作,对朋友,对这个社会负责的人。人生如此,我仅需要被当做一个人来看待,亦无法为能力之外的事情负责。

  我可以足够坚强地面对你们对于我性取向的固执和冷漠,理解这一辈的中国家长没办法面对子女是同性恋的事实。但若有朝一日我为人父,我不会成为你们。

  此外,这位男孩在结尾写道: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也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为中国的 LGBTQI 平权运动铺上一块砖。生为凡人,若能至此,也算儒士风范,侠之大者。

  说得真好。他一定在纠结和痛苦中挣扎了很长的时间,才能说服自己蜕变得如此淡定和坚强。“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如是说。这句话的实质是,一个人如何在自我与现世间达成平衡。

  而更多的人,则是徘徊在真实内心与主流规则的冲突中,直到丧失了对自己的认同,认定格格不入的异类,注定会为社会所不容。

  从频发的博士生抑郁症,到侯京京所面对的困境,遇言姐想说的是,我们势必无法总能获得他人的认同,因此一定要学会自己和自己的和解。

  毕竟,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不要成为取悦他人的人。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