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亦川

来源| 搜狐健康

近日,从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传来消息,捐精志愿者在通过层层的筛选后,精子的合格率仅有不到10%;同样,也有一些研究表明男性精子密度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快速下降,几十年间下降了一半还多。另一方面,男性不育就诊人数与日俱增,已经占到不孕不育的40%以上——我们是否面临着生育危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男科中心主任医师张志超对此表示,人类进化用了上千万年,不可能在几十年上百年就被灭亡。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营养条件好了,生孩子也有了专业医院的保障,那么我们的身体也许会偷个懒,不需要制造那么多的精子就能成功实现生育。目前的计数方法也是造成精子密度下降的一个原因,原来用肉眼显微镜计数,也许同一份精液同一个人操作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现在用电脑计数能够得出更准确的数量;原先WHO精液分析标准第四版要求精子正常形态率和第五版不同,这也是计数方法的差异,我们单纯将其正常率标准大幅下调到归结为当今男性合格率低,也是不合适的。

至于精子库合格率低,也有很大一部分程度是因为精子库对精液的密度、活力以及正常形态率标准要大幅高于普通的精液,因此精子库合格率低不能等同于精液正常率低。有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甚至有些商家为了销售保健产品过分将男性精子质量问题夸大,这是不合适的。

张志超说,男性不育的因素很多,一些生殖道感染、内分泌异常等疾病会导致不育,环境污染对精液质量下降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但最大的因素还是出在我们自身的能动性,比如说高龄。一个人最佳的生育年龄在24—27岁左右,最好在30岁以前将生育问题解决。但现在的年轻人在这个岁数却忙着工作,有性生活的人想着用哪些方法避孕,等到三十五岁才想着生孩子自然难度就大了不少。如同春耕秋收,生孩子太晚就像错过了最佳的季节。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焦虑紧张。张志超讲了一个案例:一对中小城市的小两口,结婚一年半载都没有怀孕,自身的紧张、父母的催促、邻居的议论都给这对年轻人带来了压力,四处求医都没能成功。当他们认命准备领养一个孩子的时候,却成功怀孕了。年龄增长却成功怀孕,说明心理问题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打个比方说,焦虑会让怀孕成功率下降一半,患有生育方向疾病的家庭本身成功率至多有普通人的70%,再打个对折,就只有40%不到,这样的差距是药物或营养品弥补不了的。

有些家庭为了怀孕,两个人专门学习了测排卵期,恨不得用手机闹钟提醒应该在哪一天的几点钟过性生活,紧张不堪,适得其反。对于女性,测排卵期时间不一定那么准,没有几个可以用B超监控排卵。焦虑紧张影响排卵,影响着床,焦虑还可能让时间发生变动。对于男性,精液质量最好的时候是上次排精后的3至7天。有的人希冀于养精蓄锐,算好了排卵期半个月过一次性生活,那这些精子都是“老人”了;有的人集中打攻坚战,连着几天多次性生活,这些精子生产还不到48小时,还是个“孩子”——让一帮老人孩子“打仗”,哪能成功呢?

一周两次性生活,那么每次排出的都是正当年的精子,活力最强。

张志超说,精子在女性体内可以生存48小时,最长的可以到一周,规律性生活可以保证女性体内一直有适量的精子;研究还发现,女性排卵期还会产生一种趋化因子吸引精子,让精子活力更强,相当于给体内的精子提供额外的动力,相较于性生活中排出的精子反而更有优势。可以说,让这些精子“提前起跑”。

因此在不育的诊疗过程中,我们不要一上来就想着用药,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两个人调整正确的心态。工作可以通过加班完成,但生孩子是赶工赶不出来的。回归自然的性生活状态,吃自然的食品,两个人都放松下来,发挥最好的水平。光想着开药手术,医生却没有在心理层面对患者完成指导,患者没有真正把这些话听进去,这对受孕成功率的改善将十分有限。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