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是每一个来丽江的人,都会前往的地方,它也是一个很奇妙的地方,就算去过很多次,但每次都会有不同的发现。

到古城四方街之后,沿着石板路,朝东面走,是的,那是五一街的方向,沿途有很多商铺和民宅,若不是有那么多来来往往的人,可见这原来是一个安静闲适的村庄,像是儿时记忆里的老街,只有潺潺的水流声,孩童嬉戏的欢笑声,还有阿婆们的闲聊声……

越往前走,人烟变得渐渐稀少,在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旁,坐落着一间古色古香的宅子,在门头的地方,写着“恒裕公”三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瓦片上方长满了草丛,门框上的木质雕文显出了黑褐色,可见其年代久远,在门外熙攘喧闹街道的映衬之下,它显得愈发宁静悠远。

当推开门,走进这座老宅,刚进门的右侧,密密麻麻的写着前言,旁边的竹子伸出的枝叶恰好与这面墙构成了一副画,下方的池子清澈见底,水面上不时间随着风静静晃动,上方的牌子上清晰的写着“清·明”的字样。

跨过左侧的门槛,老宅映入眼帘,正房堂屋、两旁侧室,走廊宽敞、天井明亮,上百年历史的门楞窗花、青瓦屋顶,还有院落里摆放着的各种兰花。

在门正对的长廊间摆着一张宽大的案几,案几的一侧坐着一位身着汉服的人,正沏着茶。静静地凝视着这座老宅子,不禁想迫切的知道它身上发生的故事……

这座宅子的主人是李氏家族,他们原本世居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时间推往400多年前的明代末年,有个当朝进士,名叫李致,被倾心汉化、向往和注重学习中原文化的丽江木氏土司木增请到了丽江,成为其私人汉文化的教师,并被任命为木府“万卷楼”的掌印大把司,掌管整个木府的图书和文字档案。

恒裕公的鎏金窗

至此,李氏家族便迁居丽江,历代担任土司的私人教师,前后历时有200多年。

到清朝的雍正年间,中央政府在云贵等地施行“改土归流”政策,强化了中央集权,木氏土司自此失去了政治上的统治权,而李氏家族也随之失去了在木府的职位,转而弃文从商。

保存至今的“恒裕公”商号账簿

清同治七年,也就是公元1868年,李氏族人抓住时机在丽江创办了“恒裕公”商号,逐渐积累了不菲的家业,成为丽江当地显赫的大家族,并于1875年开始建设家族宅院,目前保存下来的“恒裕公”仅是当年鼎盛时期李氏宅院的一隅而已。

还记得那个在沏茶的人吗?他是李氏家族的第十三代传人,也是恒裕公民居博物馆的创始人,叫李君兴,大家都叫他“阿六叔”。

解放之后,李君兴的祖父在历次运动中想方设法艰难保住了老宅的基本建筑和格局风貌,并将其传给“阿六叔”的父亲。

在1978年的时候,其父亲的一个德国朋友想出500万德国马克买下“恒裕公”老宅,李君兴的父亲没有同意。后来又出10万人民币购买“恒裕公”正厅六合门的雕花,其父亲摇摇头说道:“祖房祖业不能卖,这是规矩。”

1997年,丽江仿佛一夜成名,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也大力发展旅游业,古城里不少人选择把自家的院子租出去,搬到了新城住上了楼房,原本的房子都出租成了客栈、商铺、酒吧,传统的门楼和木雕木刻的木质结构变成了仿古、假古董的一座座建筑。纳西庭院的内涵、纳西人骨子里的文化尊崇和遗迹,一个又一个地被销蚀了。

几百年来,在丽江经商的马帮和商号五大家族中,“恒裕公”是唯一还保留祖宅、唯一还有后人居住着祖宅的家族,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他总是淡然处之。

望向院内的天井,仔细一看,其正中间用鹅卵石铺着精美的图案,阿六叔说,天井中四边围起来的长方形,四条边代表着“恒裕公”生意“四知”的理念,也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四角是吉祥寓意的蝙蝠,中间是铜钱的图案。

最独特的是在铜钱图案的正中间有一块突起的石头,称之为“绊脚石”,这是用来提醒后人,面对金钱要取之有道,不要掉到钱眼里。

在阿六叔身上,你会感受到,有一种气节已经深深的流淌于其血液之间,在潜移默化之处散发出能量,那是一种关于坚守、关于乡愁、关于振世的东西,悄悄的影响着周围的一切,不禁对这座老宅和生活在老宅里的李氏家族,多了些敬畏和感动。

老宅里的每一样物品都诉说着这个家族的点滴,以及藏在其间的李氏文化,这样的宅子已经不多见了,放眼四望这座汉式与纳西风格融合的建筑,古朴的木质门窗,精美的雕梁窗花,还有门窗上的鎏金漆,仿佛置身于光绪年间,依然如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