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港媒报道,今天,金庸老先生去世,享年94岁。

  是的,是那个写出了《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陪伴了我们几代人整个青春的金庸。

  在所有人都希望这只是个谣言时,金庸当初创办的《明报》确认了此消息,我们再不能有所幻想。

  “凡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谁的青春不曾看过金庸的剧,读过金庸的书呢?

  课堂上偷偷看的心惊胆战,没人时突然打出的降龙十八掌,为阿朱、乔峰流过的泪,为一个个大结局后不想说告别的怅然若失……

  而今,写故事的人,竟也永远离开了我们。

  看过的那些武侠小说的纸页,似乎一瞬间都泛黄了。

  那些武侠影视剧的画面,也都模糊了。

  金庸在《神雕侠侣》里写过:“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然而身为俗人的古典君,还是想好好说声再见。以旧文一篇,为大家讲讲他的故事。

  01

  我辈岂是蓬蒿人

  

  金庸,原名查良镛,

  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市。

  海宁査家“一门七进士,叔侄两翰林”,

  是名符其实的士家大族。

  与他同代的亲戚,有这些人:

  姑父:蒋百里

  表姐:蒋英(钱学森的夫人)

  表兄:徐志摩

  同宗(堂兄弟):穆旦(查良铮)

  表外甥女:琼瑶

  徐志摩和穆旦

  查良镛少年时就极具商业头脑和创新精神。

  1939年,考学形势普遍艰难,

  还在读初三的查良镛

  与同学合编了一本指导学生报考初中的参考书:

  《献给投考初中者》。

  这是在中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辅书,

  也为查良镛掘下第一桶金,

  挣的钱能够供他读到大学。

  1941年,读高中的查良镛在壁报上发表文章

  《阿丽斯漫游记》,

  讽刺本校的训导主任,结果被校方开除。

  1944年,查良镛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

  因对校内学生党员行为不满而向校方投诉,

  反而被校方退学。

  可见他年轻时也是血气方刚的“少侠”。

  《神雕侠侣》中,

  杨过先是不容于桃花岛,后来又逃离全真教,

  叛逆的背后,其实都是金庸自己的影子。

  02

  从查良镛到金庸

  1948年,查良镛被调派到香港工作。

  四年后,查良镛进入《新晚报》编辑副刊,

  认识了一位叫做陈文统的同事。

  总编辑罗孚安排陈文统撰写武侠小说在报刊连载,

  陈文统便写了一部《龙虎斗京华》,

  笔名叫做“梁羽生”。

  1955年,梁羽生的《草莽龙蛇传》连载完,

  而新作尚未确定。

  连载不能断,罗孚把查良镛叫来,

  “他这先歇一歇,你来上吧。”

  于是查良镛挥毫写出《书剑恩仇录》,

  笔名——金庸

  一战成名。

  《书剑恩仇录》取材于他海宁老家的民间传说:

  乾隆皇帝的亲生父亲是汉人陈阁老,

  被雍正拿他与自己女儿掉包。

  金庸在小说中化虚为实,

  将乾隆与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设定为亲生兄弟。

  满汉矛盾,兄弟纠葛,

  在金庸笔下铺展开来,

  展示了一幅江山与江湖的宏大画卷。

  从此,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时代,拉开了帷幕。

  1959年,金庸创办《明报》,

  并开始在《明报》上连载《神雕侠侣》。

  武侠小说的连载是每日一更,

  当时金庸每天写八九百字的小说,

  另外还要关注时政消息,写一千多字的社评。

  一天如此不算什么,

  难的是天天如此。

  常常有这种情况:

  金庸写稿的时候,

  报纸的排字工人就在旁边等着,

  稿子一写完,立马拿去排版付印。

  就这样,《飞狐外传》《白马啸西风》等一部又一部作品在金庸每天千字的坚持下陆续诞生。

  与此同时,

  金庸的社评也让他成为香港新闻界的翘楚。

  在60年代复杂的社会环境下,

  金庸一直坚持振臂高呼、宣传正义,

  也因此被某些势力视为眼中钉。

  有人放出话来:

  “要除掉五个香港人,排名第二的就是金庸!”

  但金庸的笔杆子并未因此软下去,他说:

  “我虽然成为暗杀目标,

  生命受到威胁,内心不免害怕,

  但我决不屈服于无理的压力之下,

  以至被我书中的英雄瞧不起。”

  金庸遭到香港左派势力口诛笔伐之时,

  正好写到乔峰在聚贤庄遭武林全体围攻。

  乔峰”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铁骨豪气,

  大概正是金庸彼时的内心写照。

  1967年8月24日,

  香港商业电台主持人林彬遭两名暴徒伏击,

  被烧成重伤,不治身亡。

  根据后来香港警方,调查发现暗杀名单,

  排第一的是林彬,排第二的叫“豺狼镛”。

  这位“豺狼镛”在感受到危险后,选择赴英国暂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他在远隔中国万里的英国,

  创作出了武侠小说的巨作——《笑傲江湖》。

  1990年电影《笑傲江湖》 曲洋与刘正风

  对权力斗争的隐喻,

  使它成为武侠小说中独一无二的政治寓言。

  金庸与倪匡

  金庸到欧洲暂避风头之时,

  《天龙八部》正在连载中,

  无奈之下只得找好友倪匡代笔。

  一个月后,金庸回来,

  倪匡笑着对他说:

  “抱歉抱歉,我太讨厌阿紫,

  所以把她眼睛写瞎了。”

  《南方人物周刊》曾访问金庸,

  记者问他:“在您一生中,

  人生哲学里有没有从没改变过的东西?”

  金庸如此回答:

  “从没有改变过的就是不讲假话。

  我办报纸问心无愧,

  从未故意制造谣言欺骗读者,这是不行的。

  错误当然有过,但我后来专门更正、公开认错,

  绝不制造谣言。”

  03

  “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可以说,金庸是有一身傲骨的,

  在文学、报业上都是难得的强者。

  但金庸也有极度脆弱的时候。

  1951年,金庸从大陆回到香港,

  也是同一年,金庸的父亲在故乡海宁去世。

  消息传到香港,金庸哭了三天三夜。

  他与父亲分隔两地,

  没能见到最后一面。

  《倚天屠龙记》中,

  谢逊在江湖上毫无立足之地。

  而张无忌为了他,

  要漂洋过海回到冰火岛接他回到中原;

  为了他,宁肯抛下周芷若悔婚离去;

  为了他,要奔上少林寺,力抗三神僧,

  当众为义父洗去冤屈。

  金庸对父亲的爱与愧疚,

  只能如此寄托在作品中了。

  类似的设计在金庸其他作品中也有表现:

  郭靖从小没有父亲。

  杨过从小没有父亲。

  令狐冲从小没有父亲

  乔峰、虚竹从小没有父亲……

  石破天从小不知身世,被人叫做“狗杂种”。

  不少人笑称金庸小说是“爸爸去哪儿”系列,

  却不知这背后藏着多少哀痛!

  《鹿鼎记》里面,陈近南死的时候,

  素来嬉皮笑脸没心没肺的韦小宝嚎啕大哭。

  他生来没父亲,

  心底早已把师父陈近南视作父亲。

  而此时,“韦小宝这才意识到:

  自己终究是个没父亲的野孩子。”

  其实,金庸写的都是自己。

  周星驰版《鹿鼎记》

  不知道是否福气真的有数,

  也许一个人得到的辉煌越大,

  付出的代价越多。

  早年的丧父之痛令金庸备受打击,

  未料到后来还会遭遇一次重创。

  1976年,金庸长子在美国留学的査传侠,

  为情自杀,时年19岁。

  金庸与子女査传侠、査传诗

  噩耗传来,犹如晴天霹雳,金庸悲痛欲绝。

  査传侠。

  金庸以武侠小说立名、立业。

  将“侠”字取给儿子,可见金庸对长子疼爱之深。

  传侠去世后五个月,金庸含泪写下一段文字,

  后来收录到《倚天屠龙记》的后记中:

  

  “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太也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在很长一段时间,

  金庸陷于深深地自责中,

  后来他用《格林童话》中一段故事来安慰自己:

  

  有一个妈妈,死了儿子,她非常伤心,从早哭到晚。她去问神父,为什么她的儿子会死,他能否让儿子复活?神父说:“可以,你拿一只碗,一家一家去乞。如果有一家没死过人,就让他们给你一粒米,你乞够十粒米,你的儿子就会复活。”那个女人很开心,就去乞。但一路乞,竟发觉没有一家没死过人,到最后,一粒米都没乞到。她就觉悟:亲人过世原来是任何一家都避免不了的啊。于是,她开始感到安慰。

  

  金庸用了将近五年,

  才勉强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

  

  04

  金庸与古龙

  

  少年时去书店看武侠小说,

  书架上只要有金庸小说必定旁边就是古龙小说。

  人们也习惯谈到其一必谈其二。

  并非两人武侠小说的艺术成就一般高,

  而是因为两人作品实在是两种风格的极致。

  古龙写的是浪子,金庸写的是大侠。

  古龙奇崛,金庸中正。

  古龙纵酒,金庸经世。

  古龙笔下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金庸纸上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像不像李白和杜甫?

  古龙(左起)与倪匡、孙淡宁、金庸和蒋纬国合影

  古龙逝世时,金庸曾说:

  

  “古龙兄为人慷慨豪迈,跌宕自如,变化多端,文如其人,且复多奇气,惜英年早逝。余与古兄当年交好,且喜读其书,今既不见其人,又无新作可读,深自悼惜。”

  

  而如今,金庸也走了。

  两人大概又可以谈天说地、指点江湖了。

  《笑傲江湖》中,有一个人物戏份不多,

  对待生死的态度却颇值得玩味。

  他就是江南四友之首的黄钟公,

  因为不愿归顺任我行而自杀。

  人物经历倒在其次,

  我们看他离世之时的心态:

  

  黄钟公转过身来,靠墙而立,说道:“我四兄弟身入日月神教,本意是在江湖上行侠仗义,好好作一番事业。但任教主性子暴躁,威福自用,我四兄弟早萌退志。东方教主接任之后,宠信奸佞,锄除教中老兄弟。我四人更是心灰意懒,讨此差使,一来得以远离黑木崖,不必与人勾心斗角,二来闲居西湖,琴书遣怀。十二年来,清福也已享得够了。人生于世,忧多乐少,本就如此……”说到这里,轻哼一声,身子慢慢软垂下去。

  ——《笑傲江湖》

  

  琴书遣怀,享够了清福,

  又对人生看得通透。

  这就是所谓的“活明白了”,

  大概也正是金庸自己的生死观。

  纵观金庸一生,

  文可参国论要,武可笑傲江湖,为商富比陶朱。

  晚年远离名利场的中心,安然向学,自得其乐。

  可以说享尽了清福。

  丧子之后,金庸潜心研究佛学,

  人生沉浮起落之间,愈发沉静博大,

  可以说活的通透明白了。所谓:

  “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为善除恶,唯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

  死,对于金庸,大概只是一场平和的回归。

  05

  再见,金庸

  

  有人说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

  我们沉迷于书中的盖世武功,

  更为胡斐、郭靖、萧峰这些大侠所倾倒,

  也许只是因为,

  他们就是我们想要成为的另一个自己。

  有梦想的人很多,

  现实的引力太重。

  不是谁都可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不是谁都可以快意恩仇、逍遥此生。

  但金庸创造了他们,

  而我们把他们留在了心中。

  《射雕英雄传》翻拍多次,热度不减

  感谢金庸。

  感谢您创造了一个个江湖,

  感谢您让我们看见侠义和爱情的传奇。

  感谢您的文字陪伴我们成长。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世间再无金庸,

  大侠永在江湖!

  责任编辑:张宏泽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本号文章,欢迎分享,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标题进入)

  

  秋天想要一个小院子,花开花落一辈子

  人间最美是清秋!

  秋叶那么美,谁还看花?

  林青霞张爱玲三毛: 28年前的一首歌,唱尽三个女子的传奇一生

  阮籍:认怂,中年人最大的优点

  有趣、有料、有情怀、有故事

  ▼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