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标普全球评级于发布报告《中国互联网公司打造新金融服务大餐,银行力图多分一杯羹》表示,中国互联网金融公司正在打造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其更契合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该进程为银行业带来了新机会,同时亦使得消费贷款和部分中间服务领域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标普全球评级信用分析师胡旸瑞表示,“大多数中国银行都在主动调整以适应数字化颠覆,但他们在消费金融相关领域的市场主导地位可能不再像过往那样坚不可摧。中国互联网企业拓展了金融服务领域的边界,尽管银行的市场份额可能变小,但他们也会有更大的新业务空间。”

中国的金融科技业已成规模且增长迅猛。自2012年推出支付宝和2014年推出微信支付以来,移动支付业务规模从不到50万亿元人民币激增至320.4万亿元(约合46万亿美元)。微众银行正式运营头两年,资产增长了7.5倍至2017年末的810亿元。去年该家互联网银行的贷款增长至470亿元(约合69亿美元)。

标普将中国支付服务领域的颠覆性发展视作其他领域转型或将效仿的一个模板。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领头的中国非银行支付机构,在电子支付服务领域迅速占据显著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该等公司同时也帮助包括银行在内的所有贷款机构拓展了新市场。

标普全球评级分析师曾怡景表示,“我们预计大多数银行将持续进行升级和创新,以适应数字化颠覆。我们认为,就业务模式和信用影响而言,小型银行受到的影响会更大。”

一些小型银行可能没有资源完成必需的技术升级。标普注意到银行在越来越多地与互联网金融公司在消费贷款领域开展合作,但该类资产尚未经历过完整信贷周期的测试。

“大数据”和信息的极度连通性将继续拓延中国银行业的业务边界。例如,信用记录有限的个人和小企业将能够获取到更多的银行服务,动动手指即可享用。但是,如果该等新生交易关系管理不得当,互联网贷款或将加大中国银行业的信用风险。

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一开始给予互联网金融生长和壮大的空间,但待到行业发展上规模后会追溯惩治过度投机行为,特别是伪装成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套利的行为。这种监管方式在一些情况下能奏效,但在某些情形下则遭遇到严重挑战,P2P借贷就是一个例子。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