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于2018年10月31日《法制日报》

  跑了16年的徐某,突然打来电话说,愿意还钱了。

  那还是2002年,拖欠朱静明务工费1.8万余元的徐某不辞而别。江苏省常熟市法院执行法官到徐某所在村庄调查走访,未发现其踪迹,去当地银行、车管、房产等部门查询也未找到其财产,案件不得不终结执行程序。

  今年5月底,常熟法院将本案录入网络查控系统,发现徐某名下有3辆汽车,多家开户银行和支付宝账号中有余额,执行法官立即通过网络查控系统对其账户进行冻结。很快,徐某便主动联系了常熟法院和朱静明。

  “他(徐某)当年一声不吭跑了,一点诚信都没有。没想到常熟法院一直惦记着我这事,坚持不懈打击这种社会不诚信行为,维护了老百姓合法权益。”10月22日,朱静明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感叹道。

  常熟法院院长杨晓春说,执行信息化在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常熟法院借助网络执行查控系统,着力破解查人找物难题,2017年至今新收执行案件2.3万余件,执结近2.1万件,执行质效得到有效提升,努力助推社会诚信建设,全力打通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

  提升查控速度

  10月22日一早,常熟法院执行局员额法官徐鑫上班第一件事,便是和往常一样,打开电脑登录“江苏法院执行案件管理系统”,查看他所承办案件的网络查控反馈信息。

  “你看这起民间借贷案件,系统反馈被执行人王某在各大银行有67个账户,账户按照余额大小顺序排列;其支付宝和财付通中也有余额,但名下没有车辆和房产……”他边操作边向记者介绍说。

  执行难,第一难便是查人找物难。

  徐鑫回忆说,以前办案,需要申请人提供财产线索,执行法官到被执行人所在地的各银行、车管、房产等部门逐一上门查询核实,法官疲于奔命,费时耗力,查询范围也很有限,效果并不理想。

  “登门临柜式的查询,不可能全面核实到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有时,明明知道被执行人有钱,由于找不到人、发现不了财产线索而只能暂缓执行,这也导致申请执行人对法院工作的不理解。”一旁的法官助理邱振华说。

  为解决这一问题,最高法院于2014年建立了“总对总”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并逐步与公安部、民政部、人民银行及商业银行等16家单位联网,通过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手段查控被执行人及其财产。

  目前,仅银行的查控范围,“总对总”就涵盖了全国3800多家银行。

  与此同时,各地法院积极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点对点”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常熟法院与当地银行、110指挥中心,以及公积金管理、社保等部门建立联网专线,扩大查控范围、提升查控效率。

  “总对总”+“点对点”,实现了对多种财产形式的“一网打尽”。

  执行局副局长杨金琼告诉记者,常熟法院设立网络查控小组,查控专员在新收案件1个工作日内发起网络查控,快则当天、慢则三五天便有反馈,紧接着对涉案财产提请网络冻结,多数银行还实现了资金网络扣划。

  上个月,徐鑫办理了一起拖欠劳务费的执行案件,从立案到网络查控、冻结资金(包括15天异议期)再到扣划、发还申请人,整个过程用时不到30天。这让他不禁感叹:“以前跑断腿、磨破嘴,现在足不出户,动动鼠标就能办成了。”

  扩大查控范围

  在案件管理系统,徐鑫点击“网络查控”一栏,下设“总对总”和“点对点”两种模式。点击“总对总”,查控范围一目了然,包括全国各大银行、不动产、车辆、证券、支付宝、京东等,只需要简单勾选,便能“一键”查询。

  徐鑫指着“不动产”一项告诉记者,自“总对总”平台建立以来,最高法不断完善这一平台,扩大查控范围,不动产网络查控全国联网便是近期上线运行的,可以对当事人在全国31个省市范围内的房产、土地等进行查控。

  今年8月,徐鑫承办了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网络查控发现被执行人银行账户、余额宝内都没有钱,但在四川成都有一套108平方米的商品房,显示为预登记,这让本案执行工作柳暗花明。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资产多元化,网络查控系统查到被执行人理财类、证券类财产的情况越来越常见。”执行局副科长王宇说,执行人员不仅查被执行人的银行账户,还会查其银行账户的子账户,竭尽全力破解执行难。

  前不久,王宇办理了一起信用卡透支案,网络查控发现被执行人持有4000股股票,网络冻结后,被执行人主动打来电话要求还款。如果不还款,执行人员将到股票交易所申请对这些股票进行平仓提取。

  资产都是变动的,账户里今天没钱不代表明天也没钱,老账户没钱不代表不开设新账户,这该怎么办?

  邱振华回应说,常熟法院对执行案件绝不是“一查了之”。网络查控一次没查到财产或查到的财产不够执行的,将持续多次进行网络查控。

  邱振华举例说,他去年承办了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分别于当年8月、11月和2018年3月启动网络查控,多次从被执行人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冻结扣划资产,直到5万多元执行款全部执行到位。

  据了解,截至今年7月,全国法院通过网络查控系统为5172多万件案件提供查询冻结服务,冻结资金2699.7亿元,查询到车辆4031.8万辆、证券853.6亿股、互联网银行存款80.5亿元。

  织密查控网络

  越来越完善的“总对总”系统,也有“漏网”之时。

  今年5月,常熟法院对一起金融借款案进行网络查控,“总对总”反馈被执行人没有任何财产线索。但本案承办人、法官助理徐庆丰却发现,“点对点”反馈了一条有价值信息:已“消失”一段时间的被执行人淘宝购物地址显示为黑龙江某地。

  根据淘宝购物地址,常熟法院向黑龙江当地房产部门查询被执行人房产,查到其名下有一处门面房。常熟法院便委托当地法院对这一门面房进行了查封。目前,案件正在执行过程中。

  执行局局长戴卫忠介绍说,在已有“总对总”系统的情况下,常熟法院积极拓展“点对点”系统,成为“总对总”的有力补充,织密查控网络,形成强大合力,破解查人找物难题,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据了解,常熟法院与本地银行、房产部门建立“点对点”查控专线,查询、冻结速度比“总对总”更快,资金直接网上扣划;与当地公积金管理、社保等部门建立查控专线,扩展查控范围;与当地110指挥中心建立查控专线,突破“查人”难这一瓶颈。

  徐庆丰举例说,在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中,常熟法院通过“总对总”查控发现,被执行人银行账户中没有大额存款,但“点对点”查控发现,其社保卡绑定的银行账户中有一笔固定期限存款,冻结后,被执行人立即履行了义务。

  对于传唤不到、找不到人的老赖,常熟法院通过与110指挥中心建立的查控专线,推送协助“查人”信息,110指挥中心将信息转发至各派出所、巡防大队等。记者翻阅台账看到,今年以来,已推送“查人”信息353个,超过半数找到了人,面对可能的司法拘留,很多人立即付清了执行款。

  “网络查控系统的运用,为执行工作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更加及时有力的维护,提升了司法公信力,大家对通过诉讼解决问题的信心更足了。”在常熟干了10年律师的吕季蔚评价说。

  “诚信为荣失信可耻”“言而有信无信不立”“诚信可赢天下守信方得人心”……采访中,行走于常熟法院执行局,这样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

  “破解执行难,参与社会信用建设,以实际行动践行庄严的承诺,我们将全力以赴。”杨晓春说。

  记者手记

  2016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向全社会作出庄严承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两年多来,全国法院攻坚克难,执行工作模式实现重大转变,执行工作质效明显提升,有力维护了群众合法利益,促进了社会诚信。其中,网络执行查控系统的运用,大大缓解了执行难中“查人找物”难题,有助于尽快兑现司法裁判,树立司法权威,符合新时代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期待。

  但记者在采访中也感受到,当前的网络执行查控系统虽然强大,但并不完美,仍有个别地方亟待完善。比如能否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涉案资产的同步冻结,以免时间差而错失良机。还有,目前部分银行冻结资产后仍要执行人员登门临柜办理扣划,而实际上网络扣划在有些银行已成为现实,并非什么难题。此外,网络执行查控系统还存在各类财产形式尚未全面覆盖,有的财产信息反馈速度慢、不完整,查人还存在难点等问题,期待人民法院通过深化智慧法院建设,不断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合作,提升网络执行查控系统的广度和深度,强化查控效果,司法惩戒失信行为,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记者:周斌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