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忙打架,群众忙吃粥

1月13日,农历戊戌年腊八,北京雍和宫外早早排起了长队,人群中等待的是去寺庙喝上一碗不要钱的祈福粥。据好事者说,有一位大爷从84年到现在连续来了35年,而比他坚持更长的则是雍和宫这一天对外施粥的历史,据说是从清代乾隆年间开始一直延续的如今传统。吃粥群众纷纷表示,这粥很好很温暖,自己正儿八经喝粥是40秒,时而正儿八经时而不正儿八经的拍照可能用了2、3分钟,到底搞不清是不是正儿八经的排队则可能用了两三个小时。那一天到雍和宫门前的吃粥群众据说大概有2、3万人。寺庙的大师称,为了布施准备了一个星期之久,熬了一晚上的粥,足足熬了有100多桶。当问及又熬粥又布施这样累不累时大师称,“不累不累,众生的喜就是我们的喜”。

媒体忙打架,群众忙吃粥

与大师的布施和吃粥群众的喜相比,网络端的一群媒体人们似乎在上一个周末就没那么祥和安乐了。要说这原本风轻云淡暖阳当头的周六,大家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就被一篇名叫《甘柴劣火》的稿子刷屏了。先是自媒体(姑且按照“主流”说法这么叫吧)“呦呦鹿鸣”发表了一篇一万三千多字的稿子《甘柴劣火》,洋洋洒洒讲了讲甘肃武威抓记者以及甘肃官场的风闻往事。没成想刚小火了一把,就被文章中多次提到并致敬的“三姐”——财新网资深记者王和岩在朋友圈里给怒怼了一把。

媒体忙打架,群众忙吃粥

《甘柴劣火》火了,“三姐”更要冒火。要知道,就这差不多让“三姐”跑来跑去整出点料的同一个事件,财新在上周五发布的付费原文《甘肃武威原“火书记”被双开》阅读量只有1万,而你神马呦呦坐在家里足不出户串吧串吧就轻松一个“十万加”,搁谁谁不气呢!在“三姐”发出抵制声后,这篇文章在媒体圈、学术圈、甚至法律圈犹如一颗跌落茅厕的重石,令苦自媒体已久的众路神仙一下茅厕顿开,并迅速引发激烈辩论,“洗稿”、“侵权”甚至“自媒体是劣柴火”的言论不绝于耳......估计也是呦呦鹿鸣这自媒体名字取得有问题,出自《诗经·小雅·鹿鸣》的这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经实践证明,的确不能登上传统媒体这大雅之堂。

媒体忙打架,群众忙吃粥

媒体人们一折腾,还没开始排队吃粥的群众们也过来看了看热闹,反正文章哪个好看,哪个能看已经用手跟眼投过票了,至于到底这里边的门道是啥,估计还没有寺庙到底是十二点吃粥还是八点吃粥来的重要,反正重在参乎。正如一切网络重大事件两边走一样,一边是和财新抱团批评自媒体:不经过采访就用别人花费巨大人力物力采访的一手材料,加以抒情化的语言随意拼合炮制爆款就是不对!另一边则是为呦呦鹿鸣打call:“怎么同样那点事人家写了写就火了,你费劲巴拉写了就不火,是不是你能力不行?”待吃粥群众们还各种出计献策,据说有人花了16.6元将《甘柴劣火》放到万方数据库提供的论文检测系统查重;有人咨询律师讨论《著作权法》中的“适当引用”和“独创性段落”;有人立马翻出点传媒教材掰扯新闻伦理道德……媒体人们的朋友圈中更是剑拔弩张,唱白唱红的纷纷加入自己认为正确的战队,你一言我一语地辩论了一天,最后要好事哥说,还是一个媒体人们名为“南友圈”公号一拍脑袋想的主意好:咱们用个原始点儿的办法,投票得了。这里再补充一句,哥觉得投票不如抓阄,反正人搞不定的事还不如交给天。

媒体忙打架,群众忙吃粥

吵归吵,闹归闹,你说自媒体无良也好,说传统媒体坚守道义也罢,不过话说吵了一天到了腊八,这群众们可能最关心的还是几点能喝上粥,就是不知道这粥如果换成498元/年还能不能排出那么多的人,交了钱的是不是还得再签个合同,本粥只能进个人之肚,如有分享,本人愿意承担一切法律后果云云……

相传释迦摩尼形容枯槁、饿得骨瘦如柴之际,正是牧牛女以“乳糜”(粥)供养佛祖,佛祖食用后恢复了体力,最终在腊月初八这一天悟道成佛。也是为了纪念这一事情,佛教寺庙在腊八这一天都会熬煮腊八粥,在献贡佛祖的同时亦分送给信徒。新闻专业主义者为何不借此悟道一下,即便不做布施,明码标价实现资源最大化,在这个信息边界成本越来越趋近于零的时代,你的专业加他的流量岂不是更好么?

扯多了,不如喝粥。

媒体忙打架,群众忙吃粥

作者 好事先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