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带孙子 怎成了义务? [

日前,山东淄博市博山区人民法院判决了一起因“带孙子”引发的纠纷,判决称:爷爷奶奶帮儿子媳妇带孩子非法定义务,因此索要“带孙费”的要求合情合理合法,予以支持。在传统的家庭中,祖父母带孙子似乎顺理成章,但在现代家庭中,父母和儿孙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父母并没有为儿女带孩子的义务,年轻人把孩子送给爷爷奶奶带,为何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呢?本报对话著名学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他认为“老人替儿女带孩子,不仅是家庭结构变化之下产生的新问题,也是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矛盾”。

结构变化,带来关系变化

北京晨报:中国人说隔代亲,祖孙之间存在天然的亲密关系,隔代抚养,在今天无疑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年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来说,照顾孙子、外孙子,也成了一种“甜蜜的负担”,老年人精力不济,现在的孩子抚养得又特别精细,对于一些老人来说,就成了一个难题。

乔新生:农业社会中,家庭是主要的生产单位,所以它造就了符合这种生产模式的家庭结构,即大家庭的结构,一家三代、四代一起生活,老年人和儿童更加亲密。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存在普遍的隔代抚养的问题,我们常常会误以为,过去隔代抚养很正常,其实不然。在传统的家庭中,老人往往是一个家庭中的权威,一家之主,是高高在上的,他们可能对孙子特别亲,但很少会亲自去抚养。这种现象,在当今的一些乡村里,仍旧存在,我们曾经做过相关的调研。

北京晨报:确实,隔代抚养是当代社会特有的现象,既和传统的家族关系不一样,又和相对独立的现代家庭关系不同,既不旧,也不新,反而更像一种夹在新旧之间的形态。当代社会,以两代人共同生活的核心家庭为主流,数据显示,核心家庭在我国约占所有家庭的70%。也就是说,老人带孩子,其实是跨越了家庭,是两个家庭产生了关系,而不是同一个家庭中的问题。

乔新生:是的。家庭结构的变化,一定带来家庭关系的变化,更带来伦理、法律等多方面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很难笼统地分析和判断,很多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工业社会,家庭分工难题

北京晨报:老人替儿女抚养孩子,似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甚至有不少人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如果老人自己愿意,当然没有问题,但如果不愿意,儿女似乎就觉得老人不够通情达理。

乔新生:我在大学里工作,身边的同事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既有年轻的教师存在照顾孩子的难题,也有年老的教师存在是否要带孙子的问题。但在大学里,可能稍微好一点儿,一些老年人,他们也会把孙子孙女带到身边照顾,但他们一般都不认为这是义务,高兴了就带,不高兴自己去旅游,也不存在观念上的障碍。年轻的教师中,让老人照顾孩子的也比较少,他们中不少人觉得,现在的孩子,成长环境、成长路径都和过去不一样了,老人照顾,未必比自己照顾更合适。

北京晨报:其实父母照顾儿女,才是真正天经地义的,是法定的义务,也是亲情的需要。但事实上,把孩子托付给父母照顾的年轻人,绝大部分不是为了图省事,更多是因为实在有困难。现在生活压力这么大,要照顾孩子,必然要有一个人在家,剩下一个人工作,很难保证一定的生活质量。

乔新生:这种情况,是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问题。工业化改变了生产方式,也改变了家庭分工。如欧洲一些发达国家、日本等,家庭中一般是男主外、女主内,女性结婚前参加工作,结婚后大多回到家庭,经营家庭这个“企业”,有人认为女性回家,地位会下降,其实不然,比如在日本,男方工作单位,会把工资直接发到妻子的手中,丈夫保留的可能只是很少一部分零花钱。除了这种形式,另外一种是双职工,比如我们国家就是这样。双职工必然出现孩子谁带的问题,以前是企业社会化,企业办托儿所、幼儿园,现在这样做的很少了,怎么办呢?只能让上一代来照顾。

变相啃老,不应成为常态

北京晨报:大多数老人,还是愿意为儿女带孩子的,但有一个客观存在的难题,当代的年轻人生育越来越晚,尤其是二孩全面开放以后,不少中年人再次生育,依旧需要老人来照顾,但此时老人年纪已经比较大了,体力、精力等方面都跟不上了,照顾一个孩子,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非常大的负担。

乔新生:这些年来,年轻人啃老的现象引起了很多关注,那些一味啃老的年轻人,也会受到鄙视。但很少人想过,让老人带孩子,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啃老。这等于把老人当做免费的劳动力。这恰恰是市场经济时代观念转变不到位的表现,年轻人以为老人带孙子是亲情自愿,但忽略了,老人其实也是市场主体,他们付出了劳动,应该得到回报。

北京晨报:如果仅从经济角度看,老人抚养孙子确实是最经济的办法,年轻的夫妻要雇一个好一点儿的保姆,可能就要付出一个人的工资,还不如其中一方放弃工作带孩子划算。而让父母来带,就不用付报酬了,甚至可能还要老人补贴孩子。

乔新生:所以说让老人带孩子也是啃老,老人付出了劳动,还可能要付出金钱,等于承担了双重责任,父母反而没有责任了。这对老人显然是不公平的。

法律调节,可能更加麻烦

北京晨报:这几年,已经出现了多起因为带孩子而诉诸法律的事件,老人不堪重负,但又没有解脱的办法,只能寻求法律的帮助。但现实的问题是,老人即便胜诉,可能和儿女之间的关系,也会出现无法弥补的裂痕。

乔新生:家庭中的法律关系非常复杂,甚至有时候确实无法用法律来加以约束。有这样几个案例,我觉得是一件好事,这提醒那些不自觉的儿女,不要把老人的付出看做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但同时,我觉得又不应该提倡这样的方式。法律是以理为基础的,但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更多时候,维系一个家庭的是情感,而不是法理。

北京晨报:确实,家庭中的问题,即便通过法律解决了,但以后怎么相处?互相之间只剩下履行法定义务,再也没有了亲情,恐怕也不是一个好的结果。

乔新生:这就是个两难的问题。法律只能解决具体的问题,也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真正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还需要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进步,需要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更加完善,使得人们有能力、有时间自己照顾孩子。还需要观念的进步。在今天,夫妻中的一方,如果不工作,放弃工作,很容易被人看不起,其实照顾家庭、经营家庭,也是非常伟大的事业,如果这样的观念能够普遍化,父母们所面临的境况,会好的多。

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记者 周怀宗

]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