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膝关节骨关节炎导致的膝内翻或膝外翻畸形,进而引起患者膝部疼痛难忍,胫骨高位截骨术是目前效果较好的保膝治疗手段。

但因为患者膝部畸形的不同,又不能事先切开病灶进行观察,所以手术不但考验医生的手艺,更需要医生根据经验判断矫正的角度。

术后依然疼痛,甚至疼痛加重需要二次手术的案例不在少数。

日前,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骨科在为一位膝关节骨关节炎伴内翻畸形的患者手术时,采用了“高大上”的3D打印技术,让医生有了“模拟”的机会。“模拟”后,此次手术的矫正误差低至0.2%!

术后目标力线矫正情况(目标力线57.5%,实际力线57.7%)

关节还是自己的好,计算、手术双精准

该患者今年44岁,家住温江区,来市五医院就医,就是因为膝关节疼痛难忍,从外形看,膝关节已明显内翻,也就是常说的“O”型腿。

通过查体及术前影像学测量,市五医院骨科主任邢叔星诊断为膝关节骨关节炎伴内翻畸形。

摆在邢叔星面前的诊疗方案有两个,一是保膝治疗,进行胫骨高位截骨术,因为患者膝关节内侧软骨面磨损,胫骨平台塌陷,所以,手术会将一块楔形接骨板,垫在胫骨内侧,将胫骨内侧垫高,使身体重量集中至相对完好的膝关节外侧软骨面。另一种则是直接更换人工膝盖。

考虑到患者相对年轻,如果选择更换为人工膝盖,手术创面将达12—15cm,是胫骨高位截骨术的一倍,恢复时间长,耽误患者返工。而且,人工膝盖本身寿命的限制,加之患者还要继续工作十多年,很有可能在60多岁时,患者需要接受二次手术更换人工膝盖。

此外,人工膝盖毕竟不是自己的关节,人体对其的适应程度因人而异,换了之后是否能缓解疼痛,除了考验医生手术精度,还涉及患者体质等不确定因素。

“胫骨高位截骨术与换膝手术类似,都很考验术前计算和术中执行的精准度。”但邢叔星介绍,胫骨高位截骨术毕竟只是在人体本身关节上做调整,如果计算和手术都精准,大概率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并不需要担心患者体质这个不确定因素。

术前计算机模拟目标力线测量

3D打印截骨模块 患者术后第一天即可下地行走

以往进行胫骨高位截骨术与换膝手术,虽然有着膝关节三维CT成像数据辅助,但因为没有只管接触病灶,医生对于截骨的多少、位置和角度等,往往都要凭借自身经验。

邢叔星坦言,遇到骨关节镜进入后,才发现情况与之前判断的不同,临时调整手术方案的情况不在少数。

而此次手术,市五医院骨科通过专用胫骨高位截骨软解软件测量,利用计算机计算,得出手术中需要矫正的角度,并根据患者膝关节三维CT成像数据,首次使用3D打印打印出截骨模块,术中根据3D打印模块行截骨矫形治疗,以达到术中微创、精准截骨的目的,这就使得医生有了直观的“模拟”机会。

手术在邢叔星主任指导下由李正疆副主任医师主刀完成,手术用时约40分钟,术后第一天患者即可下地行走。

手术经过

目前该患者已顺利出院,术后1月复查患者步态正常,膝关节疼痛已完全消失。

据计算,该患者矫正的目标力线为57.5%,术后实际力线为57.7%,误差仅为0.2%!如果不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截骨模块,全凭主刀医生经验,是很能做到这么小的误差值的。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的个性化

邢叔星介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由于膝关节的退行性改变和慢性积累性损伤,引起膝关节软骨变性,关节增生,骨刺形成等病理改变,以膝关节疼痛、运动受限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种病症,又称“退行性膝关节炎”、“增生性膝关节炎”等。

对于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治疗方案的选择遵循梯度治疗原则,即早期行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危险因素的认识,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患者目前的生活质量,教导患者保护关节的原则和方法,如减轻体重、选择合适的鞋袜、使用支具、如何科学合理的体充锻炼等。

适当的功能锻练,如肌力锻炼、关节活动范围锻炼、身体适应性训练等,均可使关节软骨在应力刺激下得到休养,增强股四头肌肌力可防止和延缓关节软骨退变。进一步可行理疗,针灸、推拿等,若骨关节炎进一步进展,可予以药物治疗及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也遵循个体化、阶梯化原则,根据病人膝关节退变情况行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保膝治疗(单髁置换术、胫骨高位截骨术)等,对于患者年龄较大,严重膝关节退变的患者,需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文/李培洋 图片: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123rf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