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军工业一直给人一种“给钱什么都干”的印象,其不仅向外肆意售卖各种先进航空装备和地面武器,就连“瓦良格”号航空母舰这种堪称海军核心的大型作战舰艇也经由他们卖给了域外的中国。

而乌克兰这个国家之所以会屡次做出堪称“败家”的军火交易,也是由于其的确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危机——事实上,乌克兰在苏联解体后便继承了后者大量军事资源,其中就不乏各类导弹,战斗机以及水面舰艇之类的重要武器装备。尽管从理论上讲任何国家在得到如此“巨额遗产”后都将感到“如获至宝”,但是对于乌克兰来说却完全相反:由于政治环境的极度恶劣,当时的乌克兰经济现状非常惨淡,就连建设民用基础设施都存在着一定困难,也就更不要说维持军队的庞大武器规模了。于是,乌当局只得实行类似于当年中国“军队为经济建设让步”的经济发展体制,并向外出售武器资源以增加资金流入。但残酷的现实是,即使乌克兰依靠外售武器的方式获得了不小的经济利益,也仍旧无法满足军队的正常建设,甚至沦落到了连士兵的军饷都发不起的境地,而这也直接为后来一名海军舰长的反水行动埋下了伏笔。

2002年5月,由于军费的极度匮乏,一艘隶属于乌克兰海军的“格里莎”级护卫舰上近百名官兵已经度过了三年没有军饷的日子,对生活充满绝望的他们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将战舰上各种可以卸下的铁质结构都拆个精光并拿去当废铁卖钱,以至于解决了一时的生存问题。但另一方面,眼看可卖部件越来越少,手下的战士们也都一个个面黄肌瘦的惨淡模样,而应得的军饷也仍旧遥遥无期,忍无可忍的舰长只得硬着头皮来到乌克兰海军基地讨要经费。

然而面对这名舰长的合理请求,基地内负责接待的乌克兰海军司令当即做出了回应——“没钱可给”,甚至还将舰长训斥了一番,后者当即大怒摔门而去。回到护卫舰后,这名舰长与官兵们一起开了个小会,并提出了“投奔俄罗斯”的决定,受生活所迫并对乌军高层极度不满的士兵们也都积极附和了他的想法,于是一场反水行动就此开始悄然酝酿。

在后来,为了表达心中的愤怒,舰长带领官兵们炸毁了这艘价值数亿卢布的“格里莎”级护卫舰,并且趁着乌当局疏于管理的时机将残骸中的废铁运走换来了一大笔钱财,也相当于变相的取得了那批被扣押的军饷。

而最终,这名舰长和手下90多名官兵一起投奔了俄罗斯黑海舰队,甚至还见到了苏联时期的老领导即此时的黑海舰队司令,恰逢老熟人的他们纷纷向其表达出了内心对于乌克兰政府的失望与怨恨,而司令也就欣然接受了这批官兵,并让后者在俄罗斯舰队中继续服役。这种结局还算是比较圆满的,而从该事件中我们也不难理解发不出军饷将对一支军队造成何种灾难性后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