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开伟 李庆植分别系中国知名财经作家 外企资深员工

“茶场和农家乐共享员工。”

“莆田市企业用工共享平台。”

“餐饮业和超市共享员工。”

“东莞政府部门推动企业之间员工共享。”

……

前几年一大批高智商的经济学者、实战经验丰富的企业家、豪情满怀的创业者、眼光敏锐的风险投资者都曾经探讨、尝试、实践而最终未能实现的企业之间的共享经济——企业级共享经济,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的刺激下,出乎意外地应运而生了。

虽然只是个雏形,离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级共享还差很远,但第一步迈出了,而且被证明可行、有效并对合作企业双方都是有益的。

“共享员工”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它的背景不是时代赋予的,而是困难激发的。一方面是大量行业面临暂时性停运,大量员工无工可开,大量企业面临给员工发工资的困境,另一方面几个特殊行业因市场需求激增需要大量临时的人员,于是供需双方一拍即合,成就了企业级共享经济的初级形态。

目前共享员工的形成,我们的地方政府可谓是劳苦功高。没有他们的引导、撮合、调配、推动,企业之间要实现员工共享极为困难。这当中好几种风险同时存在,如用工的法律风险,非本企业员工的管理风险,用工后的员工去留风险,员工转行是否适合的风险,疫情期间的员工健康风险等等,但这些风险都在政府和合作企业的三方管控下。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相信这一模式,即使是暂时的,也一定能发挥它的强大效应。

√ 这种方式只能在特殊时刻才可行吗?为什么以前行不通?

√ 一旦过了疫情期,双方合作是否还能继续?如果可以,怎样实现?

√ 企业级共享有没有可操作空间?有没有利润?

√ 有什么利益?能否得到企业的支持?

√ 除了员工,还有没有其他可以共享的资源?

√ 该怎样在疫情结束后延续这种商业模式?

这些问题,以及许多关于企业级共享经济的问题,想必在那许多曾经把企业级共享经济暂时搁置的聪明绝伦的脑袋里都重新思考了一遍,而且相当一部分都会继续思考、尝试、实践。即使有一些经济学家不看好此模式,也挡不住他人的热情。

毕竟这是个在我们可以想象的空间里都够得上千亿级起步的行业,而且一旦能实现,就是说,一旦确定企业级共享经济可行、有效、有益,那可是独角兽一只。

为什么之前的企业级共享经济难以实现?

曾有经济学者分析过,国内很多共享经济的模式或者以失败告终、或者未能做到风生水起,或者未能达到想象中的发展目标,都在于犯了一个错误:误把廉价的租赁经济当作共享经济来操作。租赁经济虽然不是夕阳产业,多少也可以说是进入门槛不高的一个行业。换几个马甲,再用更廉价的方式进入,说到底还是租赁行业。几乎可以说,除了滴滴的兼职网约车和顺风车,其他没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的成功例子。

另一方面,不少创业者都把企业级共享经济当作一个简单的供需平台来操作,你发布需求,我发布供给,没有多大创新,也看不到什么前景,这是它至今未能成功甚至未能成形的另一个原因。目前网络上类似的平台多如牛毛,基本没有一家独大。

再者,企业不是普通消费者,没有从中得到利益的事情,一般难以刺激它们的持久兴趣。砸再多的钱也徒劳无益。

共享经济的主要要素——闲置资源

关于共享经济下的这个“闲置资源”,解释起来有些费力,因为它有两种解释,非常容易混淆。用例子来说明则一目了然。

以美国Air bnb为例,它最初是整合利用当房屋主人不在家时的闲置房屋,临时出租给有需要的人,而不是主人根本就不住在房屋里的那种长期的闲置状态。前者才是真正的共享经济,后者等于出租。

再以滴滴为例,它目前有三种模式:全职滴滴车,兼职滴滴车和顺风车。全职滴滴车跟出租车没多大区别,而兼职滴滴车和顺风车则不同,他们只在闲置状态下使用。兼职滴滴车司机的闲置在于司机完成本职工作后闲置出来的时间,顺风车的闲置在于司机需要旅行,在旅程中闲置出来的座位。所以后两者才是真正的共享经济。

“闲置”是共享经济最主要的关键词,是它的基础。只有人和物处于闲置状态的整合利用才是共享经济,所以我们说,因疫情导致大量劳动力闲置而产生的共享员工属于共享经济。

滴滴如果一开始就做全职网约车,等于廉价出租车,恐怕准入资格都拿不到。美国Air bnb如果一开始不是利用房屋主人不在家时将闲置的房屋临时出租,而是找一些长期闲置的房屋出租,也只是另一个如家。

我们之所以要非常清晰明确地区分出什么才是共享经济下的“闲置资源”,不是因为小编是个杠精,而是为了说明:只有从真正的共享入手,只有以整合利用真正的闲置资源为切入点,才有机会实现企业级共享经济。

当然,假如企业级共享经济可行,并不妨碍它向租赁和其他传统交易模式的方向发展,就像滴滴车一样,发展了一批全职司机。

但企业级共享经济的入口必须是针对闲置资源的整合利用。否则,只是换个马甲跟别人抢生意,又产生了上面说的那几种问题。

共享员工的效果已经显现,疫情过后还能延续吗?

这是关于企业级共享经济最值得探讨、最令人关心的问题。不少经济学者都不看好此模式,当然也不排除他们混淆视听的可能性,以达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目的。

我们认为还是非常有机会延续的,并且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原因一:特殊时期,企业间共享员工的种种好处,大家已经看到了。这样成功的例子没理由不让它继续发展下去,这个前景广阔的超级市场也没理由不去尝试。

原因二:企业会逐步改变原有观念,提高风险意识,就像我们通过这次疫情全民将会提升健康意识一样。

之前很多企业,不得不说,风险意识并不高,什么产品风险、什么财产保险、什么消防安全、什么突发事件,甚至有些连法律规定的工伤保险都不曾替员工购买。一旦遇到突如其来的困难,就无计可施。在共享员工出现之前,已经有相当一批企业宣布停业、倒闭。

疫情结束后,相信很多企业家都会把风险防范的意识提高一个等级。此前,企业都一心一意地做好本职工作,不会考虑或者在意“闲置资源”能产生多少价值,能减少多少成本。

有了风险意识,企业一方面会尽量减少不必要资源的投入,而更多地利用其他闲置资源,另一方面也会将自身的闲置资源共享以提高收入,降低风险。

原因三:企业的闲置资源有很多种,不仅仅是员工。举例来说,企业花高价购买的环保设备及服务,并不总是满负荷运行,有一定的闲置期。而另一方面,这几年大量中小型企业因为环保问题关停。尽管国家禁止一刀切的方式,但中小型低端制造企业并不想花高昂的代价来维持微薄的利润。如果能采用环保设备和服务共享的方式,一方既不需要高投入,也符合环保标准,另一方也可通过资源共享取得经济效益。这当中,相信存在可操作空间。

其实还有不少原因,都会令人感到企业级共享经济值得尝试,值得期待。

不过,除了这个特殊时期外,即便将来企业级共享经济真的实现了,通过共享闲置资源所能带来的收益也不会非常可观,能降低的成本也不会很多,毕竟企业只是共享闲置资源,而它们原有的作用是服务于企业本身。

疫情过后,要延续企业级共享经济会有诸多困难,各种风险,还包括像某些经济学者说的,甚至可能会破坏企业原有的以利润为主的经营模式。然而,有困难,总是要想办法去克服,而不是回避。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