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 唐一

原创 l 创业智库(ID:cyzk88)

转载授权联系(微信ID:cyzk88365 )

武侠泰斗查良镛,笔名金庸,于2018年10月30日下午去世,享年94岁。他的去世,意味着一代华语文坛的传奇就此落幕。

这个消息很快从香港传遍了整个华人世界,每一个曾被金庸作品影响的人,都深感哀伤。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

从1955年到1970年,金庸写了15部小说,全球发行量超过3亿,翻拍或者与其作品有关的电视电影粗略估计超过100多部,可谓小说界“中国第一IP”。

金庸多年的老友、著名科幻小说家倪匡说:“金庸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最有钱的文人。”

早在1991年,金庸一手创办的明报集团在港交所上市,市值高达8.7亿港元,金庸独占六成。1992年,《明报》的年利润达1亿港元。

也正因为如此,金庸才有底气以1元人民币的象征性价格,将《笑傲江湖》的版权卖给央视,成就了一部国民经典。

15岁靠卖习题集赚学费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金庸到香港中文大学募捐同时演讲,拿出了一张100万港元的支票。

当时的校长和他很熟,就和他开玩笑说,哎呦,查先生的支票好像少写了一个零。

金庸脸色都没变,说OK没有问题,然后又让人送来900万捐款。

于是,100万的捐赠,直接变成了1000万。

要知道,七八十年代的香港,1000万还绝对是天文数字,金庸眼都不眨就捐了出来,可见身家有多丰厚。

其实,早在15岁,金庸就显示出了赚钱的天赋。

当时金庸还在读中学,成绩非常好,他看到很多同学为了准备入学考试而苦读,灵机一动,和两个小伙伴一起总结了考试经验,收集了很多中学招考试题,三人分头分析解答。

之后,他们把这套试题,以一种方便查阅的方式编辑成册,写成一本书《给初中投考者》,公开出版发行。

结果,这本书一出现就爆红,从丽水畅销到临近的江西、福建和安徽等省。

正因为这本书,15岁的金庸和两个小伙伴,不仅中学时期衣食无忧,还累积了去重庆考大学的经费。

请问,你15岁的时候,到底在做点什么?

可以说,金庸再次证明,知识就是财富。

当然,最让金庸赚到大钱的,还是他的武侠小说和《明报》。

35岁创办《明报》

为了销量开始写《神雕侠侣》

31岁,金庸开始写《书剑恩仇录》,之后一炮而红,他又写出了《射雕英雄传》。

35岁,金庸靠着写《射雕》赚的一些钱,和中学同学沈宝新一起创办了《明报》。

金庸(右)

创办一份报纸,是金庸一直的梦想,但现实却很残酷。《明报》第一年亏损很严重,每期销量只有区区1000份。

据《明报》老职员回忆:

“查先生那时候真的很惨,下午工作倦了,叫一杯咖啡,也是跟查太太两人喝。”

当时,金庸住在尖沙咀,离开编辑部往往已是凌晨两三点,从上班的中环到尖沙咀需要乘坐“电船仔”,要等齐六个人才能开船。

如果即到即开,包租费要3元。“他们夫妇宁愿挨着深夜凉飕飕的风等待,也不愿包船过海。”

为了能让报纸的销量上去,金庸只好在《明报》连载武侠小说,也就是《射雕》的续集《神雕侠侣》。

那时候,金庸既要以“查良镛”的真名在《明报》上刊登社论,评点国际政治;又要以“金庸”的笔名,连载武侠小说。

社论2000字,武侠小说5000字,坚持日更20年,这个速度和坚持,足以让许多网络写手汗颜。

许多人就为了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连载,开始关注《明报》,《明报》的销量节节攀升,销量稳定在6000份左右。

再加上沈宝新的经营手法,《明报》的广告业务稳步上升,终于开始盈利。

经过多年的经营,到了上世纪80年代,《明报》已经成为一家兼营报社、出版、旅游、印刷乃至地产的报业集团,销量已经高达12万份。

1991年,金庸一手创办的明报集团在港交所上市,市值高达8.7亿港元,金庸独占六成。1992年,《明报》的年利润达1亿港元。

当年,他在《资本杂志》的“香港华人富豪榜”上排第64位。

抠门的老板,却是热心朋友

经营《明报》时,金庸总被人说是一个“抠门”的老板,因为稿费不高。

因为《明报》口碑好,金庸又德高望重,不少知名作者也乐意给《明报》写稿,谁也不好意思提加稿费的事情。

不过,勇士还是有的,那就是金庸的老朋友倪匡和他的妹妹亦舒。

倪匡和金庸很熟,两人都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他们一起吃饭时,倪匡趁着酒劲要求加稿费,金庸左推右挡,加了百分之五。

回去之后,倪匡越想越气不过,打电话去骂,结果金庸听他骂完,回头写了一封长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卸了倪匡的气势。

倪匡的妹妹亦舒更加辛辣,直接在自己的《明报》专栏骂老板吝啬,不加稿费。

结果金庸根本没有回应,亦舒也只能作罢。

就这样,香港文坛最不好惹的一对兄妹,就被金庸治得贴贴服服。

其实,金庸在生活中是一个好朋友,对朋友非常豪爽,出门吃饭乐于买单。

倪匡花钱大手大脚,常常找他预支版税,他二话不说,几万十几万就给了,最多只会叮嘱一句:“钱不要乱花。”

靠作品授权,成为“最有钱文人”

当然,金庸赚钱,更多还是靠他的作品版权。

有人估计,金庸作品全球发行量超过3亿册,翻拍或与其作品相关的电视剧、电影超过100部,当之无愧的小说界“中国第一IP”。

这些翻拍,都需要给金庸付版税,因此金庸的收入又多了一大笔。

倪匡直说:金庸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最有钱的文人。

一个人一支笔赚得一切

马云也视他为偶像

一个人、一支笔,15部武侠小说,金庸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武侠世界,也为了自己赢得了无数的财富。

他的作品,始终激励了无数人,其中包括了不少名人。

1982年,撒切尔夫人首次访华前,曾专程赴港约见金庸。

在中国商界,马云对金庸的敬仰众所周知。

2016年,马云表示金庸武侠小说对自己及阿里企业文化影响深刻:

“刚创业的时候,我们18个阿里巴巴的创始人,十六七个都对金庸小说特别喜欢,金庸的小说充满想象力,充满浪漫主义和侠义精神”。

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被称为“独孤九剑”、“六脉神剑”,阿里员工的花名,也是出自金庸的武侠小说。

马云的外号“风清扬”,就是金庸作品《笑傲江湖》里“独孤九剑”的传人。

阿里内部,金庸的武侠小说元素随处可见,马云的办公室叫“桃花岛”,会议室叫“光明顶”,洗手间叫“听雨轩”。

2000年,马云在香港见到了金庸,马云回忆说激动了好几天,上街买了金庸的书,兴冲冲地期待见面和签字。

之后,两个人畅谈3小时,成为忘年交,金庸在餐巾纸上写了八个字赠给马云:“相见恨晚,一见如故。”

在金庸去世后,阿里巴巴通过官方微博发文悼念金庸:“江湖仍在,永失我爱……”

而淘宝官方微博也晒出马云与金庸的合影,以及金庸为淘宝的题词。

马云也发了长微博悼念金庸,甚至说:

“若无先生,不知是否还会有阿里!”

金庸的一生非常丰富,他既是一代武侠小说家,也是一代杰出报人、学者,是华人之光。

在这之前,他屡次被传去世的新闻,连自己都会自嘲,“我都死了20多回”。

但这一次,他真的走了。

有人说:活着的时候,读者就以亿来计算的作家,古今中外仅此一人,就是金庸;

有人说:金庸逝世,笑傲江湖成绝响,人间再无侠客行;

有人说:感谢老先生留下的永远不能替代的江湖,您一走,江湖变了沧桑。

他的一生,何尝又不是一部武侠小说,前半生纵情恣意、洒脱妄为,后半生心怀敬畏,有不断向学之心。

金庸走了,青春没了。江湖路远,就此别过。

- END -

欢迎评论留言,感谢点赞支持!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