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玲姐花70万港币买了两个菜篮子,哦不,是竹器。请问,梁朝伟先生怎么看?@梁朝伟

先别吐槽人家有钱任性 ,毕竟金钱有价而艺术无价!

接下来,小编带你走进竹器的世界。

20世纪50年代,一位美国青年在日本服役海军期间,邂逅了他人生中第一个日本竹篮,就因其独特的编织技艺和图案纹理一见钟情了,无奈当时囊中羞涩。

几年后,他在美国旧金山的日本古玩店又见到了一件无款的日式竹篮,这次可不能再错过,花了34美元将它买下,从此开启了日式竹器的收藏之旅,直到收藏了近千件日本竹编艺术品。

他就是罗伊德·扣岑(Lloyd Cotsen),曾获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位,还在希腊做过田野发掘,1953年去岳父的化妆品公司工作,结果1967年就成了露得清公司的总裁,简直就是被化妆品耽误的考古学家!

Lloyd Cotsen(1929-2017)

2006年,扣岑先生从自己的收藏中选出近900个篮子和雕塑,赠送给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使之成为西方最大的日本竹艺专藏。近日,其中69件竹器来到苏州博物馆,就有了这次的“竹之名匠——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日本竹器展”。

展览|竹之名匠——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日本竹器展

文人竹篮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白居易的《养竹记》充分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赋予竹的精神意义,而手工竹艺则将竹的精神与实体形态完美结合。竹编工艺本来是我们老祖宗的技术,宋代文人雅士插花就首选竹编的花篮,觉得花和竹是天生的cp。

南宋·李嵩《花篮图》

大约在日本室町时代(1333—1573),相当于中国的明朝时期,我国的竹编工艺漂洋过海,与煎茶一同传入日本。

江户末年至明治初年是日本汉文化的全盛时期,大阪、关东等地区汉风盛行,竹器应文人的审美而生,被称为“文人竹篮”。当时,日本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花道、茶道,而要是没有一个好看的竹篮,大概都不好意思请朋友来家里喝茶。

竹艺世家

日本有竹600余种,竹编技艺上百种,关东、关西、九州三大重要区域的竹艺世家,以师徒传承制提供竹艺培训。此次展览按照日本竹艺作品的师承关系安排展品,展现各展品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日本各重要竹艺流派的工艺特点。

关西

关西地区作为煎茶道的发祥地,关注竹艺本身,风格较为传统,竹艺大师以初代早川尚古斋、初代和田和一斋、初代田边竹云斋为代表。

早川尚古斋家族,由父传子,直至今日已超过五代。初代早川尚古斋(1815-1897)被认为是第一位在作品上落款的竹编艺人,他的作品以编织精巧和装饰细致闻名,是日本早期竹艺的代表人物。

初代早川尚古斋 菓子篮

这组菓子篮就是初代早川尚古斋的作品,5个篮子各不相同,展示了不同的编织技术,这种手法在关西地区被称为鱼鳞编。这种中小型的篮子被用在煎茶仪式上,供应小的茶点或用来盛放泡茶的茶壶。

大约一百年后,1977年五代早川尚古斋继承家族衣钵,突破了传统编织方式,创造性地发明了平行结构,极具创意,看下面这个篮子,光滑得像个小柿子。2003年,五代早川尚古斋受封为“竹艺史上的国宝”,成为第四个获此殊荣的艺术家。

五代早川尚古斋 轮扇组花笼

关东

与关西地区的文人品味不同,关东地区更讲求创造力与现代性。

饭冢家族在关东极富盛名,大正天皇于1914年继承王位时,曾委托饭冢家制作一对竹篮,来庆祝他的登基大喜。饭冢家族的历代大师依次是初代饭冢凤斋、二代饭冢凤斋、饭冢琅玕斋。

初代饭塚风斋(1851-1916)一家从栃木县搬到东京后,其竹篮工艺吸收新艺术运动“革新”的主张,推翻了江户时期所强调的技术性与拘谨的保守主义,采纳现代西方的结构主义。

初代饭塚风斋 桂花笼花入(材质:寿竹;编织技艺:网代编、枡网代编)

他孙子饭塚琅玕斋(1890-1958)也很争气,21岁时就显示出了独立艺术家的品质,他创作的作品堪称竹编工艺进入现代化的基石。他将传统形式、个人创意以及当代设计理念融入竹编艺术中,作品以雕塑感和艺术性脱颖而出。

饭塚琅玕斋 花篮 御座船(材质:信浓赤竹;编织技艺:四目编)

竹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品格也许是文人意淫的,但竹艺世家的学徒却需要实打实的坚韧性,学徒需要在师傅家附近住上10年或者更久,每天工作10到12个小时,一周只休息一天,却几乎没有薪水。正是在这样的学艺环境下,练就了过硬的技艺。

但只有手头功夫,显然是不够的,任何手工艺都离不开一颗“心”。竹艺大师往往学习绘画、茶艺、插花和书法等来充实自己,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培养自己的美感,从而给竹艺注入灵魂与生命。

竹子被劈开,梅花就出来

最初,日本手工艺人只是简单地复制唐物(中国舶来品)竹笼,后来逐渐地发展出了线条、颜色、形态、质感和谐统一的日式竹篮,从实用性的手工艺品,提升为广受公众欢迎的艺术品,成为了日本社会重要的艺术门类。

看下图竹器的形态,已经完全脱离了实用性,成了单纯的艺术品。

扣岑先生在一个采访中曾说日本竹篮吸引他的特质在于“简单、坚韧、动手的感觉、空间关系和纹理”。在日本竹艺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手工艺人几乎将编织技艺发展到极致,竹条有生命似地自由盘旋,你无法预测它将呈现怎样的形态。

在日本手工艺人身上,能看到他们对自然材料的尊重,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以及对现代理念的吸收,这份匠心本身也增添了竹器之美。

结语

曾经看过一个饭冢家传承人的竹编视频,一间日式屋子,一个男人,静静地编织着手中的竹条。那种单纯的专注里有一种神奇的治愈力量,让屏幕另一头的我也只想一直这么呆呆地看下去。“竹子被劈开,梅花就出来”,原来生活中的美学如此易得,它就藏于朴素的生活用器之中,让我们意识到生命本该如此精致。

展览时间:2018年9月22日—11月18日;星期二至星期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每星期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苏州博物馆新馆临展厅

门票:免费

(小贴士:提前至少一天登录博物馆官方网站个人预约通道进行参观预约,预约成功后可从绿色通道入馆,不用排队呦~)

撰文:呀呀

编辑:任辛咚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来自东家文博公众号:博物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