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乡村工作手记 | 唱好“山哈”“幸福吉祥”歌

我是一名畲族干部,郑坑乡是我工作的第一站,也是迄今为止工作生活了8年的地方。

景宁畲族自治县郑坑乡党委书记 雷洁畅

郑坑乡地处偏远山区,总人口3368人,畲族人口占43%,是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人口占比最高的乡镇,也是一个被誉为“生活着的畲族博物馆”的少数民族工作重点乡镇。当地畲族群众继承着祭祀、炼火、织布、山歌、服饰、武术、剪纸等原生态畲族文化传统,山水之间,千亩高低错落、连绵不绝的梯田环绕畲族村落,构成一幅美丽、文明、团结的山乡幸福画卷。

然而几年前,这个具有深厚资源禀赋的畲族乡村,却藏在深山无人知,产业发展步履蹒跚,畲民因缺乏经济收入而大量外出谋生。如何做足“畲”字文章,将优越自然生态、民族文化等“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变,带动一方群众增收致富,是我长期思考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产业兴旺”是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探索一条符合乡村产业兴旺需要,符合畲民生活需要,切实带动群众增收的发展之路,成为我的一道“必答题”。

去年以来,通过挨家挨户走访和对县内外市场的调研,我们发现郑坑群众历来有养猪务农、杀年猪、吃年猪饭等传统,对养猪表现出强烈愿望。同时市场对优质土猪肉有旺盛的需求,价格比一般肉猪要高,每头猪至少能给村民带来5000元以上的收益。相比周期较长的种植业等,勤劳淳朴的畲民更乐于养猪致富。

然而,诸多问题随之而来。首先是政策关,当前没有政策符合村民养猪的诉求;其次是环境关,猪养起来,如何把控环境污染;还有品质关,如何确保散养在家家户户的猪肉品质不下降……猪农大会上近百位村民充满期盼的眼神让我辗转难眠。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农民收益,不可取。纯粹以保护环境为由,一味禁养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中间一定有路子!我告诉自己,山要绿、水要清。猪,也要养!

看准了就毫不犹豫!我开始找部门、找专家,争取到50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并对相关政策、乡域环境、散养规范等专业性技术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估。最终向全体村民发布了《郑坑乡关于散养畲家生态猪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意见明确规定产业发展“四不”原则,即不影响村容村貌、不影响人居环境、不污染水源生态、不养泔水饲料猪。出台了栏舍改造“七个一”标准,建立合作社,与农户签订承诺书,确保环境和品质双优,同步推进产业的科学化、组织化水平。

妥善解决了养殖和环境难题,紧接着就是如何帮农户打开销路。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原生态畲族文化资源,搭建平台为生态猪产业摇旗呐喊。今年9月,吴布村举办了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诗画畲乡 丰收景宁”——畲寨秋收大会,吸引了省内外游客1000余人,丰收“全猪宴”也随之声名远扬,节日当天光土猪肉销售收入就达7万余元,“邮乐购”平台上100元一公斤仍供不应求。节后土猪订单源源不断,特色文化为当地农家乐打响了品牌,也进一步助推了散养生态猪产业。

来源:丽水日报

值班编辑/季凌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