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不但外貌峻峭,而且历史厚重,这是我此次跟随和谐之旅穿越千年云台古道时油然而生的感触。以前一直以为太行山是灰暗冷峻的,从没想过他还有生命温度。历史文化就是生命,云台古道的历史文化就是太行山的生命源泉。触摸太行千年古风遗韵,感受太行山的厚重历史文化,无疑成为此行的最大收获。

穿越千年云台古道  触摸太行古风遗韵

(古道沧桑

老驴们多次穿越云台古道,对古道的沧桑已经视觉疲劳,却对漫山遍野的连翘花情有独钟。阳春三月,正值连翘花绽放的季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如果说此次赏花是主题,那么我偶然认识云台古道无疑是意外拾贝。我们是从辉县薄壁镇铁匠庄泊车后徒步进入太行山的,山脚下住户相对集中,通村水泥公路像藤蔓一样连接各家各户,无户亦无水泥路,抵近最后一户后,道路变为石渣路,从山脚沿石渣路折返而上,在半山腰有一南北岔道口,我们选择了南侧野线。队长说,今天走环线,先难后易,趁大家体力好时,上山攀爬稍微难一点野线,把路况稍好的云台古道放在下山疲惫之时溜腿。这也是户外穿越的一贯作法,去时先啃硬骨头,返程才吃软柿子。

穿越千年云台古道  触摸太行古风遗韵

半山腰开发未果的农家小院

如果不是在这个季节攀爬太行山,我还无法把漫山遍野的一抹蛋黄色的连翘花与令人讨厌的灌木荆棘丛联系起来。原来荆棘丛还有这么一个唯美的名字——“连翘”,连翘竟然还能开花,且花开得还是这么争妍和壮观。以前,我一直认为太行山土地贫瘠,石头缝隙里尽长荆棘丛,荆棘丛最大的癖好就是趁驴友不备时为其肆意划拉伤痕,让人避之不及。然而,今天满山怒放的连翘花改变了我对“荆棘丛”的不好印象。连翘的花朵并不大,但满枝金黄,花色点点,带有几分娇艳。它用黄澄澄、金灿灿的花朵缀满纤细柔韧的枝条,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一树树、一丛丛,一簇簇,肥的瘦的,高的矮的,都齐心协力,尽情绚烂得一塌糊涂,彰显着生命的活力。那份正黄色格外醒目,在灰褐色的山体间,在枯枝败叶掩映下,在和煦春风吹拂中,怡然自得地绽放,尽情渲染,与黯淡山体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令人神清气爽。穿行其间,人在花中笑,花在人旁俏。花儿迎风起舞,蜜蜂翁翁萦绕,芳香四溢,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穿越千年云台古道  触摸太行古风遗韵

连翘花争妍

穿越千年云台古道  触摸太行古风遗韵

抓拍忙

中午时分,行至山顶一座关帝庙前,我惊讶于这峭壁之巅竟有人类建筑的痕迹。队长博识,他说这就是千年前留下来的古驿站,往返的商贾驼队,在此都要拜拜关公,歇脚饮水。我们返程下山就此插入云台古道,约6公里。从队长的介绍中,我完全走入了这条茶马古道的厚重历史中。

穿越千年云台古道  触摸太行古风遗韵

关帝庙

太行山绵延八百余里,横跨翼、晋、豫三省,横亘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大平原之间,是冷兵器时代的战略堡垒和屏障,也是信息时代发展经济的扶贫地。自古太行由南到北有八陉,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也就是八条进出太行山的通道。陉,原意是山脉中断的地方,后引申为道路,白陉古道就是重要的一条。白陉之名源自于其经过白鹿山,至于白鹿山在哪儿,至今仍无定论。但白陉古道绝不可能只一条,早期驴友常穿越的白陉古道,是山西陵川马圪当乡双底村到河南辉县薄壁镇这条,现屹然立于晋豫边界的“关山”就是白陉上的孟门关。驴友们炒热了这条古道,而后被开发收费,成为驴友戏谑的话柄。今天我们走的这段云台古道——又称清口古道、修陵官道,是白陉古道中的一条。从辉县薄壁镇的铁匠庄,过高山草甸老爷庙,经过修武县岸上乡兴隆掌村老董家、一斗水进入山西高平,沿古道直至长治。据说该古道修建于公元908年的宋代,是当时山西通往首都汴梁城最近的一条官道,此陉向南可渡黄河、攻汴梁,向东可达山东菏泽、大名府,北窥安阳、邯郸,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隘。

穿越千年云台古道  触摸太行古风遗韵

指示牌提示游客不能乱窜

行走在云台古道上,除了能体会到古人商旅之艰辛外,还能体会到修筑此路之艰难。说是古官道,其实是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它们盘亘于山腰,或者行进在太行山脉大大小小的断谷之中,宽处十几米,想必是“会车岛”;窄处“夹驴缝”连牲畜也得挤着过,我不禁寻思古人兵马辎重穿过这些地方靠的是什么技巧,不得而知。修筑就更难,没有炸药开山炸石,没有吊机吊装巨石,全凭人力牲畜力量,蚂蚁啃骨头般,硬是在山腰上抠出一条小道,从两峰间豁开一条口子,历数千年风雨,仍盘绕贴挂在魏巍太行之上,宛如金丝镶边,使太行在沧桑中愈发峻拔魁伟。

穿越千年云台古道  触摸太行古风遗韵

云台古道

穿越千年云台古道  触摸太行古风遗韵

古道堆砌的栏杆

穿越千年云台古道  触摸太行古风遗韵

行走在千年古道上

穿越千年云台古道  触摸太行古风遗韵

护栏巨大的条石清晰可见

云台古道普遍宽约3米,曾一度可以走马车,大有“茶马古道”的意味。仔细察看青石条铺就的路面,处处彰显出古人的勤劳与智慧,设计和修筑大胆巧妙,在绝壁上果断旋转,步步推送。路面平石和立石交叉铺筑,每铺一尺多长平石,就栽一行立石,坡陡地方栽的立石就更密一些,队长说这样做是为了便于马蹄用力,踏得平稳。路面上的石头溜光圆滑,队长指着其中一块儿石头上一个凹陷的坑,说这是当年马蹄踩踏后留下的痕迹,我好奇的探头寻觅,寻思这得有多少匹马才能踩踏出一个印痕啊!在坡陡处还有防滑的石条坎,紧贴崖边一侧用巨石条堆砌而成尺把高的护栏,给人马以安慰,免得失足失蹄滑翻跌落。护栏至今纹丝不动,随山势高低起伏,抬头望去蜿蜒盘旋,更显古朴沧桑。古道被浓密的连翘掩映,闻声不见人,两侧探出的枝条,扑扑楞楞牵挂我的衣袖,似有衷肠要倾诉。

穿越千年云台古道  触摸太行古风遗韵

枝条倾诉衷肠

在一拐角处,忽见二尺见方的坑儿,深也二尺有余,坑壁用青石垒砌,队长说这是古人留下的一口井,山高水高,雨水山泉汇集于此,一次只能取水一斗,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过往的骡马驼队,停留在此汲饮泉水,歇脚整装。队长意犹未尽,说不远处有个“一斗水村”,其名字大概就来源于此。

走在这样的古道上,我不能不放慢脚步,乐于掉队,沉浸于美景之中。古道两侧,连翘花儿挣妍,一侧悬崖,一侧峭壁,悬崖远处的一座座山峰,仿佛伸长臂膀就能触摸其峰顶,峰顶盛开的连翘花,酷似为其戴着一顶蛋黄色的鸭绒帽。仰望山峰,给人刚劲挺拔、直插云霄的印象。极目望远,却见山峰浑圆壮硕,不显瘦骨嶙峋,群峰围坐,静观天象,犹如众僧盘腿修炼。环顾四周,群峰比肩,脚下深渊,一律被浓重的连翘花给包裹的不露本色。起起伏伏,重重叠叠,深深浅浅,高高低低的黄色,波涛一般激荡着,天地连成一体,一时不知置身何处。山不言,树不语,心中却有数。群峰存在于古道之前,孤独而不寂寞地屹立了亿万多年,忽一日,嗅见了战马辎重与血雨腥风的混合气息,听见了悦耳的商贾驼队的驼铃声……忽一日,又归于沉寂。再一日,我来了,和谐驴队来了,响动细微,山体呼吸平和,无声无恙。此时,我奢想下辈子要做太行的一棵树,而非过客,好与太行永恒。

脚底的石头,每一块,摸着冰凉却充满了温情。它的温度在苍凉的古道上散发着恒久的暖意,让我怦然心动!拦路的高山陡崖,因这饱含人情的建造而变得不再狰狞可怖。我甚至很享受这个走路过程,下山,幸亏护膝得力,虽不会大喘气,却走得步步惊心,触动灵魂和发梢。终究还是依依不舍地,甚至是不知不觉地走到了山脚下。终于看到围墙了,带钢丝网的PLA营地围墙,营地与铁匠庄毗邻,显然营地不再发挥古代关隘功能,但他却依然依靠巍巍太行做屏障,发挥时代赋予他的应有功能,见到营地就意味着见到了人烟。今日徒步的起点和落点都是铁匠庄村,队长说,这原是古道上一个“服务区”,对出晋的商人来说,终于走完了雄关漫道,进入了大平原;对归晋的商人来说,艰苦山地跋涉即将开始,古时商贾驼队到此一般要更换马掌,铁匠庄因此而产生并得名。行至此,蜿蜒盘旋的古道到就此迈入现代文明,一步跨越千年。心中顿生无限感慨,古道虽然艰险,但毕竟是路,依然要感谢古人为我们创造的福祉,相比攀爬野线,行走古道要容易许多。

穿越千年云台古道  触摸太行古风遗韵

杏花开了

穿越千年云台古道  触摸太行古风遗韵

山脚下的桃花怒放

穿越千年云台古道  触摸太行古风遗韵

历史就像一张老照片,怀旧的人总是拿着它孤芳自赏,沉浸在当年情状中不能自拔,而岁月总与人作对,竭力抹去真相,血雨腥风,荣辱兴衰,一切都会被埋没和淡去。云台古道,经过岁月的刻剥和历史车轮的滚进而日渐泯灭,而未来,我们将给后人留下什么?我心智有限,无力推演。但,肯定会有的。

文章来源于:网络。

---END----

“太行摄影俱乐部是辉县摄影家协会下属俱乐部,专为全国各地摄友来太行采风服务”。辉县摄影家协会合作头条号——共享点

关注共享点,分享人生观点,共享太行山俊美风景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