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姐说:

电子产品普及,孩子沉迷电子游戏是很多家长的担心或已经遇到的问题。但是担心解决不了问题,搞清楚沉迷游戏背后的逻辑、原因,才能寻找到更有效的预防和解决方法。

孩子沉迷电子游戏

经常看到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

“现在电子产品这么多,怎么才能让孩子不上瘾?”

“孩子沉迷电子游戏,控制不住怎么办?”

看到这样的问题,基本上就可以知道,家长看到孩子玩游戏的第一反应就是阻拦+限制。但是家长看到的只是孩子沉迷游戏的表象,有没有想过孩子沉迷的原因是什么呢?

“当然是游戏刺激好玩啊。”大多数家长都会甩锅给游戏本身。

游戏当然应该好玩啊。每一款游戏都是经过专业的游戏设计团队设计出来的,游戏人物如何好看,动作特效如何绚丽,甚至每一个按键应该如何引导下一步操作,都是经过精心考量,为的就是让玩游戏的人不断的被吸引下去,沉迷在游戏里。

专业的游戏团队和非专业的家长,这样的对抗就不是一个层级的,想要靠阻拦来控制孩子玩游戏,受挫无奈的当然是家长。

换个角度去想,游戏设计是在了解玩家的心理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要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和喜好,成为一个“设计者”。两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01

家长要端正态度

前两天家庭聚会,吃完饭几个女生在玩游戏。一个亲戚家的小男孩凑过来看,他妈妈一看到他观战,立马把小男孩揪走。旁边的人就说:“没事的,他就是看看,也没有玩。”

孩子妈妈如临大敌:“看多了就想玩,玩起来就上瘾了。我从来不让我家孩子打游戏,不会玩也就不会想了。”

真的是这样吗?

游戏是大环境就有的东西,我们不可能为了让孩子不知道游戏的存在,就遮住孩子的眼睛,捂住孩子的耳朵。科技本来就在进步,以后只会有比电子游戏更好玩更刺激的东西出现,只要比孩子之前接触的有意思,孩子就会想要玩。

家长首先要端正对电子游戏的态度,不要一提到电子游戏就只觉得“玩物丧志”,单纯的玩游戏并不是一种“错误”,一味的阻拦用处不大。

孩子对游戏着迷,是因为在他所接触的事情中觉得游戏是最有意思的,你需要的是让孩子体验升级。

如果一个人一直只吃家常菜,对美食的品味就只停留在“好吃”的层面;而如果一个人吃过各国菜式、米其林美食,那对美食就会有更高的品鉴能力,同时也会不断追求更高级的美食。同样的,孩子也需要升级体验,体验到游戏以外的有趣事物。当他的体验更丰富更多样时,游戏就跟画画、听故事这样的兴趣一样平常了。

02

亲子陪伴是精神需求

一位全职带孙子的奶奶对孙子喜欢玩游戏很是抱怨,她说:“盯着手机看多伤眼睛啊,他爸爸小时候哪有这些游戏玩,玩具都没有几个,我们干活忙起来的时候,还得帮忙做家务呢。”

可现在的孩子哪还要做家务,玩具也是满屋子摊着,看都不想看了。很多孩子都是老人带着,父母忙着上班,晚上才有时间陪孩子,有时候上班累了,或者加个班,连陪孩子亲子阅读的兴致都没有了。

到了假期,很多家长又给孩子报上一堆培训班,孩子基本上过得是和上学时一样的单线生活。老人除了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也只能起到“陪”着的效果。

人本来就是先满足物质需求再考虑精神需求,孩子在物质上基本上不用发愁,家长的陪伴时间又不足,玩游戏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哪个孩子不希望和爸妈一起做些有趣的事呢?想要让孩子不沉迷于游戏,家长要在日常中保证一定的亲子陪伴时间。和孩子一起看书、讲故事,一起探索孩子好奇的事物,周末的时候可以带孩子看一些小型展览或电影,尤其是父亲要更注重陪孩子,哪怕只是陪孩子跑个步、踢个球,孩子心理都可以等到充分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孩子沉迷电子游戏

03

正确引导需要设定规则

大禹治水,在疏不在堵。如果对孩子玩游戏不惧怕,也能保证亲子陪伴时间,剩下的就是要做到正确引导。

电子游戏只是娱乐的一种,孩子不是不能玩游戏,关键是怎么玩?什么时间玩?什么情况下玩?

我同事的女儿有自己的iPad,我问她你不担心她整天用iPad玩游戏吗?同事一脸淡定地说:“这有什么可担心的,我给她设定的规则就是只有周末才可以用iPad玩游戏,而且是在作业完成之后,其他时间都只能用来做和学习相关的事情,如果违反规则,iPad的使用权就是被收回。她自己也是同意的,平常会用iPad做练习题,查资料,周末才会看会动画或者玩游戏,到现在一直做得很好。”

事实上,就算周末,她也经常带着女儿出去游玩,孩子根本就不会沉迷游戏。

正确引导并不是指苦口婆心的劝告,家长首先要对孩子玩游戏设定好规则,在规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孩子可以玩游戏,同时要设定好惩罚机制。

规则的设定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规则设定好要提前和孩子沟通,确保孩子清楚规则并且得到孩子的同意,这样后面执行规则的时候会容易得多。

第二,规则设定好要坚决执行,尤其是如果违反规则时,千万不能因为孩子哭闹或者老人说情就放弃,要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自由也靠自律赢得的。

第三,惩罚机制要合理,尽量不要拿走孩子已有的权益。比如孩子违反规则,不要一下子就禁止孩子玩游戏,可以让孩子通过完成其他的事情来恢复玩游戏的时间。

第四,切忌把玩游戏当作奖励,比如不要因为孩子今天做好了某件事就特别奖励可以玩游戏。玩游戏应该是生活中日常的一环,而不是家长欠孩子的。

孩子都是喜欢玩的,只是玩游戏或者玩其他的区别。家长既不能指望这个世界不存在电子游戏,也不能期待孩子能自己醒悟,懂得规划玩游戏的时间,最终还是看家长的引导。

多陪伴孩子,多了解孩子,相信每个家长都不会惧怕游戏的存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