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学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今天,播报君又要给大家发福利啦!给大伙推荐一本可以和孩子一起读的国学经典:《妙解、导读与分享》。这本书不仅有名师导读,还可以让你用更短的时间读懂国学经典,领悟中华智慧。

  只要你在文末留言,点赞数前三名,播报君直接赠书哦!

  这本书有何独特之处?可以教给我们什么?哪些专家倾力推荐?快来一起看看~

  

  精彩内容抢先看!

  第二十七章 为人处世成功诀

  善行无辙(zhé)迹,善言无瑕(xiá)谪(zhé),善数(shǔ)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x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妙解:

  真正在行善积德的人,为善不欲人知。

  真正有智慧的人,说话不会前后矛盾,不会有瑕疵。

  凭良心在规划运作的人,不会用各种阴谋策略去算计他人。

  真正了悟真理实相、有智慧的人,其心不会被任何名利所腐蚀,不会被荣华权势所动摇。

  真正守信用的人,不必给他种种契约、条款的约束,他自然重承诺、守信用。

  所以有道的圣人,常善于救人,心怀天下苍生,不遗弃任何人;常惜福爱物,不奢侈浪费,所以没有弃物。这是因为体悟到天地之道,无废弃之人,无废弃之物。在自然的循环里,人各有命,物尽其用,因果相连,周而复始。道善待每一个生灵,冥冥中自有天意。

  所以“善人”可供不善之人学习自勉。

  “不善之人”的因果逻辑,可以供人汲取前车之鉴,如履薄冰。

  如果不知珍惜可为良师益友的善人,如果不知从不善之人的下场来引以为鉴、多加警惕,尽管聪颖,实际上只是个大迷糊啊。

  这是为人处事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所在。

  注释:

  瑕谪:错误。

  筹策:古时计算工具。

  关楗:门栓。

  资:镜子、借鉴。

  导读:

  本章第一段用5个比喻写言行合“道”的重要。

  5个比喻的字面意思是:善于行走的,不留痕迹;善于言谈的,没有过失;善于计算的,不用筹码;善于关闭的,不用门栓也不能开;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也不能解。

  “妙解”中的相关内容是引申义,可参照阅读。

  智慧分享:

  “善”做事的人,不会每天战战兢兢,寝食不安,坐卧不宁,患得患失;不会忐忑不安地既拿不起又放不下,既输不起又赢不起;也不会像老座钟上的钟摆,在两极情绪中永不得安宁地起落挣扎,品尝着绵绵无尽的焦虑与惶恐、无奈与苦涩、疲劳与怨怒、失落与惆怅。

  道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状态——千帆竞发是道,万木争荣是道,鹰击长空是道,鱼翔浅底是道。其实,成败得失都是自然的事情,毁誉褒贬皆为平常的道理,人生的意义重在过程,而不在结果。

  第三十八章 道→德→仁→义→礼→智→法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妙解:

  上等德行的人,因为玉藏石中,所以需要“无德”作为保护色,从而成全了他的道德心。

  下等德行的人,需要显示自己的有德,达到现实目的,所以德行上有所亏损。

  上德之人,不会干涉侵害他人,而且从真实出发,行为没有太多名利心。

  下德之人,看起来也是茕茕而自立,但有自己的目的和意图。

  上等仁爱之人,他的仁爱出自本心,自然流露。

  上等重义之人,行义气都是为了达到心愿和目的。

  上等重礼之人,礼仪得不到回应,伸出手臂用力拽别人,强迫人服从。

  内在品质层次如下:保有源自道的清净心灵品质,这是宇宙最高级的内在品质。失去了道,而后降为“德”的层次。失去了德,而后降为“仁”的层次。失去了仁,再降到讲“义”的层次。失去了义,才降到讲“礼”的层次。

  人类的心灵品质下降到处处讲礼节、讲礼尚往来,表示社会的忠诚信用(由内而发)已经很薄弱了,表示社会已开始混乱了。

  高等心灵品质的人自然而然由内而发的自觉、自我约束,不必过多需要外来的规范;心灵层次降低后,失去自我约束能力,才需外在的礼仪、礼节来规范。再降低的心灵,具有野性,需要硬性的法律条文来规范。学习《道德经》就是要回复到人人本自具足的神圣心灵,回归道的心灵品质。

  所以顶天立地之大丈夫为人力求忠厚,而力戒凉薄;为人力求笃实,而力戒华而不实。因而,去彼取此,有所为有所不为。

  注释:

  莫之应:没有得到回应。

  攘臂而扔之:伸出手臂,强迫人服从。

  首:开端,肇始。

  处其厚:重视根本。

  居其薄:关注末节。

  去彼取此:舍弃浮华,回归质朴。

  导读:

  本章谈不同层次心灵品质的区别。

  在老子看来,人的心灵品质可以分成道、德、仁、义、礼等诸多品级。在诸多品级中,道的品级最高,德、仁、义、礼则等而下之。

  老子把几个心灵品级的区分讲得很细,区分的标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无为”与“为之”,一个是“无以为”和“有以为”。

  在不同的心灵品级中,“无为”“无以为”与道合一,“为之”“有以为”与道相悖。

  ……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