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书,是指草书文字间自始至终笔画连绵相续,如一笔直下而成,又称“连绵草”。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称:“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

说起“一笔书”,相信人们立刻会将其同草书联系起来,因为相对于需要一笔接一笔书写的正体字(如隶书、楷书等)而言,书写草书时笔提离纸面的次数明显要少得多,往往将许多笔形、部件甚至上下数字连成一笔书写出来,也正由于此,许多人干脆称其为“连笔字”,所以将“一笔书”同草书联系起来是很自然的事。

但“草书”是有广、狭义之分;狭义的草书又可以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所以,简单地将“一笔书”理解成草书是有失偏颇的。

王献之《中秋帖》

张怀瓘《书断》在“草书(今草)”一条中说:“然伯英学崔、杜之法,温故知新,因而变之(章草)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惟王子敬明其深指,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世称一笔书者,起自张伯英,即此也。”但就从张怀瓘对草书的描述看来,与今草中的“一笔书”的描述略微还有些差距。

王献之《鸭头丸帖》

张伯英便是张芝,他是汉末的草书家,被后人誉为“草圣”。《淳化阁帖》中有署名为张芝的几件大草(即狂草)书作,如《冠军帖》等。

从张芝所生活的地域(敦煌)出土的大量汉代简牍上的草书来看,今草在张芝所生活的年代刚刚萌芽,当时作为正体字辅助快写体的,仍然以章草和带有隶意的行书为主,只不过是其中孕育了一点儿今草的因素而已。而对于章草而言,它毕竟是依附于隶书的草书体,不但字间几乎没有什么连带,其中的单字无论怎么草,也无法狂到如张怀瓘所说的那个样子。

张芝《终年帖》

随着字体的演进,章草过渡到了今草,并较之章草连绵得多,所以称今草为“一笔书”更为合适。在今草趋于成熟的过程中,以王氏父子为代表的书法家们对今草进行了美化加工,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今草的典范之作,对于今草的推广和发展功不可没。

王氏父子将上下数字几乎完全连成一笔写出,后人便将这样连成一笔书写的字群称为“一笔书”。

张芝《冠军帖》

总之,“一笔书”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的连笔书写。由于字体的演进,词义范围的变化,对“一笔书”实际所指一般归纳出上述几种情况。

不过,宋人吴说独创了一种“游丝书”数字由连绵不断的等粗细线条连缀,字形也皆为草书写法,却无人将其划归“一笔书”之列,可能是由于它“游丝”的特征更突出的缘故,而且也达不到古人的高度。根据上述所说的概念,相信您应该也对书法为什么也叫做“一笔书”有所了解了吧~

书法思考◎有益分享

现   书   法   的   美   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