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的秋招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金融地产互联网轮番登场,不过身为(泛)金融(或想进金融)的你,是不是已经发现:

9月:不去银行,不去银行,管培要做柜员诶

10月:怎么还没笔试??银行不可能我简历也没过啊!

11月:面试群面要不要拉人练一下?还没结果?!要不要投点别的岗位?

12月-1月:XX银行XX分行/营业部今年还补招吗?

好了,醒一醒。每一年都是最难就业季,今年嘛,也就比去年难一点。

2019届金融秋招真相

1、公募、大私募、券商: 每个岗位招人数目=1 or 2=我们其实不想招人只是来宣传企业形象以方便你们有钱了以后能成为我们的客户。

2、小私募=我们只招自己的实习生。

3、期货、衍生品: 风险大、冷门、缺交易员、不怕死的速来。

4、大银行分行管培: 招人数目=100+,做柜员时间=Y,Y=aX1+bX2+cX3,X1是家庭背景,X2是个人能力,X3是运气。通常,常系数a>b>c。根据X1、X2、X3的值的大小,Y~(3month,whole life)。

5、大银行总行管培: 招人数目≈50,竞争对手=北清复交浙大南大+哈佛耶鲁牛剑芝加哥哥伦比亚。

6、金融监管机构: 快醒醒。

7、互联网: 互联网就是要快,在你还没发现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截止了。

8、地产: 人傻钱多速来,但是未来不保证。

9、其他行业: 工资年增长率=5~8%。

10、所有企业都缺销售,所有岗位都叫管培。

总结下来就是,这一届金融行业的工作不好找。北清复交的金融硕士普遍想去的地方是券商的研究所和投行部,以及顶尖的PE/VC。这也是圈外人士认为他们应该去的地方。

去银行做管培?本科毕业就可以啊,那你硕士有什么用?去实体行业做财务or管培?本科毕业就可以啊,那你硕士毕业有什么用?去四大做审计?本科就可以啊,那你硕士毕业有什么用?

说的很对啊!然而,现实就是专门教你做人,以下是2017年交行管培面试通知单,感受一下:

除了清北复交和国外Top10,完全没有其他院校的应届生,就算是清北复交也是10人里挑一个,这就是你们口中可能要去做柜员,工资好像没这么高的银行管培生的竞争。

和圈外人的认知不同,今年名校的经管硕士可能有超过50%的人是去了上述这些地方。有20%的人去了券商基金的非核心岗位,比如基金会计,营销等,还有10%的人去了地产的投资拓展或者财务管理。最后能去公募、大私募、券商的研究所or投行部的人数,不超过本届毕业人数的10%。工资也没想象的那么高,base 1w/月算是比较不错的水平。奖金就看命了,看天吃饭的行业,谁也不知道第二天开盘是什么情形。

供需严重失衡

不少同学表示工作好找,但好工作难找,而且每年都这么难。而哪有什么史上最难就业季,每年都是最难招聘季。而艰难的主因在于供给端严重过剩,需求端回暖与否对于供需严重失衡没啥影响。

知乎上曾有用户算过的一笔账:供给端,各地金融经济传统名校2017级泛经管类硕士(含经济金融应统税务保险国商会计等,不含MBA和非全日制)招生计划,数据如下:

清华大学320人左右:五道口120,经管200左右

北京大学764人左右:国发院34,光华142,经院100,汇丰268,数院70(包括金专应统),软微等院经管类150左右

中国人民大学1050人左右:汉青110,财金290,经院230、苏州55、商学院220、劳人国关环境农发社人等院经济学类150左右

中央财经大学1000人左右:财政税务学院136,金融学院169,会计学院230,商学院50,管理学院50,保险学院76,中金发30,CEMA30,公共财政与政策院34,国贸院52,统计数学院50,财政中心劳动中心体育经济院信息学院传媒学院等粗估100左右

对外经贸大学1092人左右:信息学院52(嗯也都是实打实的经济学学位=。=),国贸院449,金融院232,国商院130,统计学院48,国际经济研究院33,世贸研究院28,保险学院120

南开大学878人左右:金融学院285,经济学院315,商学院225,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23,金融发展研究院10,应用统计20

复旦大学550人:数院50(包括金专应统),经济学院340,管院160,

上海交通大学290人:数院应统24,安泰183,高金83

上海财经大学850人:经院100,公共经济管理学院138,财经研究所37,金融学院191,国际工商管理学院174,统计学院100,会计院110

中山大学415人:岭南学院126,管理学院135,粤港澳发展研究院22,国际金融学院60,应用统计72

(数据来源:各校研招办官网)

如上数据,清北复交人五大学校泛经管类硕士有3000人左右;加上两财一贸和南开中山,以上十校泛经管类硕士超过7200人;

再考虑未进行统计的浙大南大中科大武大厦大同济西财中科院社科院等校,以及海归名校毕业生(以世界前100),清北复交理工科转行学生等,上述各供给源粗估总供给量在1万-1.5万人的水平。

而需求端,先列举几类大家熟知的金融岗位:

*银行总行方面

2017年招聘计划:工行总行240人、中行总行90人,建行总行80人,广发总行50人。就全国性银行而言,五大行+三大政策行+招商兴业浦发光大民生中信平安华夏广发,十七家银行总行预计共招聘1500-2000人。

*证券公司方面

截止2016年三季度,国内共127家证券公司,各券商招聘规模大小差异很大。一般养的起研究部的证券公司有30家左右,每年招聘应届生200人左右。投行固收承做承销岗招聘人数相对较多,预计在1000人。券商资管招聘人数粗估少于1000人。证券公司这几类前台岗位每年需求量乐观估计在2000人左右,注意这个含金量已经差异非常非常大了。

*公募基金方面

目前国内公募基金共114家。就研究岗而言,由于中小型买方以社招为主,且投研需求总量较低,只有部分比较大的买方会有稳定的招聘需求(17年多为5-10人)。粗估股票固收金工研究岗招聘人数300人水平。

*央行交易所等事业单位

央行总部招聘应届生67人(北京27上海40),上交所2017年金融经济、会计、法律三类分别招聘20人。可知各家招聘体量与此类似。

经过上述估算,券商基金前台岗+全国性大行总行+大型事业单位,每年招聘人数预计少于5000人。

大家都能找到工作,但又有户口又有钱途的位置,哪有那么多啊?而来到顶级名校读金融,心理预期都是大平台、钱途光明,最好有北京上海户口。

不想拿着稳定N年不涨的十多万在北京上海度日,只能各种公司都去投一下。这么大的学生供应量,在秋招初期,肯定会呈现人山人海、厮杀极其惨烈的景象。

心比天高 命比纸薄

在金融圈,学历到底重不重要?可以说既重要也不重要。

行研的门槛主要体现在学历要求高,国内外顶尖名校的硕士及以上学历,最好还兼具“金融+”的复合背景。

而学历&证书的作用只不过是让你面对某些机会时不至于在门槛就被刷掉了,实习经历和认知程度低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不少年轻人一边感慨史上最难就业季,一边在海投群面中被狠狠打脸,一边三五成群的抱怨某单位性别歧视、面官奇葩、笔试题目变态,一边开展着肤浅的自我检讨,一边坚定的相信是冥冥中不可抗的力量在阻挠,羡慕那些早几年毕业的师兄师姐赶上了好行情,不切实际的期望学校能直接包产包销掉我们好像已经被挑拣剩下的毕业生。

学生群体认知程度低就是最大的烦恼,表现为一方面是对公司品牌认知度低,一方面是对各岗位职能认知度低。

大橘纸(公募入行三年)

从基金公司来看,比起大中银行、知名券商,应届生几乎对基金公司没有了解,除了少数几个叫得上名字的大公募,大多数对行业完全缺乏认知。因为圈子很小,没跟基金公司打过交道的人很少知道一家基金的内部情况,更对其人员的职业发展缺乏了解。

其次,岗位认知度低是个更头疼的问题。几乎每一个投递基金岗位的同学最初都有个基金经理的梦。去年我们公司该岗位的招聘,简历岗位比将近500:1,竞争之激烈不言而喻。而大多数竞争这一岗位的优秀人才实际对于投资并没有偏执的兴趣,更多的来自于对光鲜的职业远期、不可估量的钱景的刺激,殊不知一将功成万骨枯,很多人对岗位本身残酷的行业淘汰率和巨大的工作压力完全没有考虑。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岗位的备受冷落,大多数的同学们也确实想象不出基金公司除了基金经理还有哪些岗位值得期待。像销售岗位,许多同学抱着对销售岗位固有的偏见而使得这类岗位也往往乏人问津。

这种信息不对称在应届生求职过程中随处可见,尽量的通过各种渠道消除一些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是找工作的第一步,而第二步则要回到正确的自我认知上来,这一认知定位越早完成越好,否则你将总在期望和现实之间自我拉扯,丧失掉真正属于你的机会。

3个月实习?我们不要

而决定好方向后,有一些实力搭配上漂亮的简历才能提高命中概率,而最常见的方式是:实习+证书(CPA、CFA、司法、保代等)。想进金融圈,尤其是券商,很多同学都是走实习留用的渠道。而实习期至少要在半年以上,比如:

薛蓓蓓 (前华泰研究所)

比起一个三家券商研究所每个不到3个月实习经验的同学,我的确更愿意要在一家券商实习大半年的小朋友,逻辑框架更完整。

非常能理解同学们想在读书期间多尝试的心情,但真心觉得别说实习3个月了,卖方分析师这职位,整整一年的全职工作才刚摸到门道,3个月你就能学到东西?当时带的几个小盆友也经常纠结,蓓蓓姐我想换一份实习了,都实习一年了会被同学们嘲笑。

说实话,等你自己带实习生的时候就知道了,4份不同券商不同行业的3个月实习经历,不如老老实实的找一个好的老大踏实学一年,这样的人,上手就能用,不借助老大的人脉,别人也会愿意要你的。

面试过的人里,只有一个男生真是印象深刻。简历上只有一份实习,申万的交通组,1年半,问行业逻辑头头是道,而不是只局限于聊个股票啥的,当场就拍板跟hr说这个一定要,如果能拿到offer记得给我们组留着。谁知道第二轮面试没见到他,我还特别遗憾说怎么上次那个申万交通组的小孩没来呢,hr妹妹说我也印象深刻呢,人家拿了易方达的offer。

累到猝死不是段子

曾经和在券商实习过很久的克里斯聊天,问她那些日子苦吗?

每天报告写到12点,却总是被一句话打回,改到了半夜2点,回家后和她作陪的只有房顶上啃墙壁的声音。累到神经衰弱,生理期失调,每次来姨妈的时候,像被火车辗过身体。亲身经历后才知道,那些累到猝死的故事,真的不是段子。

还可以怎么拯救自己?

2013年985本科毕业能进top10券商的研究所,2018年名校硕士毕业可能连个面试机会都拿不到。2019届目测更差。

无论业界人士多么费力地炒“慢牛”、“新周期”,都难以回避一个事实,我们正处在熊市中,而且是漫长的熊市的前1/3段。股市一般10年一个周期,2005,2015,下一个牛市,可能是2025。可是,我们等得起吗?

一个总结

一位清北复交的同学说,去年秋招,她们班级20多个女生只有3个找到了工作,而且只有一个真正进了投行。

想进这个行业真的很难,几个月都拿不到offer的情况,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如果你连这都熬不过去,那还是趁早放弃。因为当你进入这个行业后,会发现更难的永远会在后面。

金融行业注定一路荆棘,困难重重。哭过之后,擦干眼泪,再继续努力,别矫情,毕竟这是自己选的路。

#你怎么看?#

文末点赞留言,不要客气~

今天的鸡腿就靠大家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