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的夜幕还没有完全降临,巴黎圣母院,一场大火突如其来。

本应听惯了教堂钟声的巴黎市民,看到熊熊的火焰在燃烧——具有象征性的圣母院尖塔,在这场大火中被烧毁,倒塌。不仅是尖塔,巴黎圣母院的屋顶,还有著名的玫瑰花窗,都遭受了惨烈的破坏。

大批法国民众站在塞纳河对岸目睹了此情此景,很多人流下了伤心的泪水。隔着媒体新闻里的照片,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震惊和悲伤——

有的人整宿站在塞纳河边,对着巴黎圣母院呆视着;有的人忍不住哭泣,还有很多人甚至跪在地上,吟唱圣诗——有着800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这个属于全人类的艺术瑰宝,曾经无数人在圣母院里祈祷上帝,如今,轮到人们为她祈祷了......

巴黎圣母院,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古迹和世界遗产之一,她被烧毁了,烧毁的不仅仅是文物建筑。就像大火之后,马克龙发表的讲话一样,巴黎圣母院是“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学,我们生活的中心。是所有法国人的大教堂,是我们的命运。

历史里,拿破仑的加冕礼就设在这里,他从教皇手中抢过皇冠戴在头上,那一幕,就发生在今天熊熊大火的屋顶下面。文学里,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的主角,与其说是钟楼怪人卡西莫多和吉普赛女郎爱丝美拉达,不如说就是巴黎圣母院这座建筑本身。100多年里,教堂的细节通过小说、电影、话剧,成为了一个强大意义的符号。

2000年前,罗马人统治的时候,在西岱岛(巴黎圣母院所在地)建设神庙,后来法国成为天主教国家,在这里建设教堂,西岱岛成为法国人心中的精神原点。到12世纪,巴黎发展成当时的国际都市,决定建更大规模的教堂,哥特式建筑风靡,巴黎圣母院成为哥特式建筑的样板间

尖塔、飞扶臂、宽阔的教堂空间、巨大的玫瑰花窗、柔和的光线,也从巴黎圣母院走向世界。当时,神学、艺术、法律等各个领域的精英,快速向西岱岛聚集,又催生出顶级的神学院有了神学院,有了大学,有了文化人,才有发达的人文,孕育出举世闻名的巴黎左岸,左岸又吸引了全世界的最优秀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可以说,精神意义上的巴黎乃至法国的形成,离不开巴黎圣母院。她是文物,承载着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历史文化;她是人类的艺术瑰宝,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记忆密码。文物就是这样,文物就像一部没有语言的史书,它是人类精神文明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充分地体现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过程。

它伟岸又辉煌,但缄默无语,被动地“手无寸铁”,只能靠当代或者后代来研究、保护和维系。继2018年9月巴西博物馆火灾,到今天巴黎圣母院起火,再次为全世界的文物保护敲响了警钟。对于人类文明遗产的保护意识应时刻绷紧弦,拉满弓。同时,亟需构建一个更加科技化、系统化、全覆盖的文物安全保护机制保护好文物,就是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人类文明,为后世子孙留下宝贵的遗产,是当代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由此及彼,反思近期国家文物局等部门,通报批评保护不力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新闻。泱泱中华,五千年文脉,一些地方领导为摘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头衔,不惜破坏文物,古城内大修大建,拆真建假,或牵强附会,生搬硬造,破坏地区山水环境格局急功近利的后果则是毁灭了地域乃至国家的历史文化记忆,令人痛心。

尚可不是说文物遗迹遭受不可抗力的天灾,而是完完全全在保护与发展中大可规避的“人祸”,文物如同文化的“记忆之所”,是我们过去的生产与生活在今天的遗留和认证,我们吸取生活的经验,文明的智慧,曾从那里走来,毁灭了它们,等于说毁灭了我们的故土,我们的根。

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遗产受灾,文物历劫总是令人扼腕痛惜,消逝的很难归来,就像灼痛的伤疤,很难再恢复如初。有人再次预想:大火之后,巴黎圣母院将会怎样?没有去过巴黎圣母院的旅行者,有人说很悲伤,觉得自己错失了这座伟大的建筑,也有人满不在乎,说不是还可以修回来嘛,现在建筑和技术手段多发达。更有甚者,扭曲又自卑的民族主义心理作祟,对火烧圣母院拍手称快——蔓延的情绪,复杂的心理,这一种歪曲的心理暂不做讨论

对烧毁的文物满不在乎的人,我想说:是的,你可能认为巴黎圣母院没了,雨果的小说还在,就算整个巴黎都没了,人类思想史上的巴黎还在......可我们为什么不能将本可以规避的损失和风险做到极致,去保护这些璀璨的人类文明呢?

我想反问,在我们短暂的一生里,又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什么新思想,新信息,新秩序,千年万代地替我们活下去呢?

( 本文作者:每日文旅观察评论员 付萍 )

相关文章